驢子分配到戶,家家戶戶洋溢著喜悅的的氣息。
尤其和外出的家人也平安團聚了,更是高興的不得了。
畢竟災年亂世,出門在外哪有不擔心的?
而現在重新聚在一起,哪怕世道仍然不安穩,但隻要一家人在一起,不,一大村子人在一起,那就是滿滿的安全感!
家裡有了驢,漢子們心情澎湃的去割鮮嫩的草料,婦人們生火架鍋準備吃食。
沈清江英江二爺則和外出的一批人坐在僻靜處,聊著文安城的情況。
“咱們路上不是怕碰上安平城的官兵衙役嘛,就繞道走的,但越走越不對勁,路上災民明顯變多!
好在咱們有驢子,跑的快,基本白天黑夜都在趕路,實在困的吃不消,寧願在墳頭旁邊眯一會,也不敢和那些災民擠在一處。”一向大咧咧的趙明月在說起路上情況時還是有些後怕。
馮猛粗嗓門的附和:“咱們已經經曆過一次搶奪,一路上看人比看到鬼還怕!不過也幸好是經曆過一遭,沒像村子裡那麼熱心腸,後麵想想無意間避開了好幾次危險!”
果然和沈清嬸子說的那句話一樣: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哪怕是不好的經曆,後麵也能成為經驗財富。
沈清想到王富貴張和順那批人,謹慎的問道:“你們覺得安平城打砸搶的事會在文安城發生不?”
江英江二爺不動聲色的看向沈清,心裡猜測到他們是否懷疑到一處去了?
趙明月等人已經從大隊伍裡麵了解了安平城的混亂,聞言搖了搖頭:“我覺得不會,安平城大不大我不知道,但我們來了好幾日,對文安城多少有些了解。
它足足有咱們興城五個大!裡麵人數多,官兵衙役必然也多吧,那些災民能鬨的起來麼?”
“對了,怪不得最近兩三日守城官兵越來越多,是不是就是知曉安平城的事,加強防守了?”江天插話道。
秦大柱認同道:“有可能,這兩日災民越來越多,但基本上沒有傳出大的動靜,可能就是和官兵多有關。”
有官兵在那震懾著,即便想鬨事也得掂量掂量是脖子結實還是刀劍鋒利。
沈清所有的注意力落在趙明月說的‘足足有興城五個大上麵’!
江二爺說安平城是要塞,必然不小,可安平城剛發生災民鬨事,她們不敢也不能停歇,一刻不停的趕往下一處。
如今文安城守衛嚴明,又提前做了防備,目前是否處在相對安全中?
她不需要太長時間,隻要一兩個時辰,帶霍冰去城裡瞧個大夫就成——她總時不時的頭疼,一頭疼就渾身冒冷汗,臉色慘白,整個人站立不住。
生病的滋味不好受,她從興城時候就盤算著路過大城池的時候找名大夫把脈看看什麼原因,前麵一路過來要不繞過城池,要不就很小,和興城不相上下。
好不容易遇到個大的,是否該把握住?
她看向江二爺,問道:“二叔,咱們在文安城能待多久?”
江二爺原本是準備午休過後就出發,聽到沈清鄭重其事的詢問,不答反問:“你是不是有事?”
沈清也沒瞞著掖著,直接道:“阿冰有些不舒服,我想帶她進城看大夫,不算急病,但有些棘手,大城池的大夫見多識廣,應該更能看出病症吧?”
說完又補了一句:“後麵還有沒大的城池?”
江英想到另一方麵:“大嫂,即便後麵有大的城池,要是大夫看不出來呢?
咱們婦人家到了錦城後半輩子基本上不會再出來了,到時是否會後悔沒在這兒多看一個大夫?”
如今正好路過,尚且顧忌這顧忌那不看大夫的話,難道以後就沒顧及的了?
路途、家務、孩子、銀錢村子上多少婦人女子忍著忍著,苦痛了幾十年。
“是啊,彆說出錦城了,怕是連村子都很少出,還是去看下吧,錯過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王翠也跟著勸道。
馮猛想的非常簡單,直接說道:“嬸子你們安心進城去看大夫!咱們就在這兒等著,要是文安城咱們這麼多人都不安全,那我覺得在彆處也一樣危險,早點晚點出發都避不開危險!”
他就不信了,他們隊伍一百多號人,有大牲口拉車,有大刀連弩,每個人都吃的飽,在這城外還能發生危險的話,那在哪能是安全的?
既然都危險,那還不如進城去看咧。
江二爺最後開口:“有了大牲口拉車,後麵腳程快了不用擔心,咱們這些日子以來忙著趕路,你既然有這個打算,下午歇在這兒,明早再出發;
順帶問下其他人,有無要一並進城的,正好一同前去。”
沈清原本是擔心村子上其他人家,不能因為她們小家耽誤了大家,聽到他們都這樣說,心裡湧起一股暖流。
逃難路上有一批相互扶持互幫互助的隊友,真是太有安全感和暖心了。
雖說是霍冰去看病,但如今世道不太平,所有人都不放心兩人單獨前往。
正好也有不少人家需要購置東西,最後由馮猛、趙虎趙豹、江向西江大濤江大溪以及秦二柱組成一支小分隊,既護著兩人安危,又替村子上人采買東西回來。
進了城後,打聽到出名大夫坐館的回春堂,一行人直奔過去。
到了後,沈清見醫館外有個賣餛飩的小攤子,掏出碎銀子對上江向西吩咐:“向西你帶各位長輩以及兄弟們吃碗熱乎的餛飩,再買些燒餅或包子配上,我和你大嫂進去就成。”
原本作為夫君的向東過來招呼人更為合適,但兩個娃娃小需要人看著,娘不在,可不得爹爹頂上麼?況且老二身高體格身手都比老大更勝一籌,從安全的角度來說確實更優。
隻是老二寡言,待人接物上不甚利索 ——俗稱社恐。
想到這,她又偏頭對上江大濤江大溪叮囑:“今日是為嫂子家的事而來,待會吃東西的時候彆被人搶了付賬啊,定要讓向西付,知道不?”
不管哪個朝代,搶著付賬都是一門技術活和體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