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陳先生,真的非常感謝你的幫忙!"
"要不是你提供的幫助,我們的集體農莊還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正式成立,更不用說運行了!"
李誌廉雙手緊緊的握著小陳先生的右手,激動的說道。
李誌廉沒想到來到棉蘭一個月就已經成立了第一個集體農莊了。當初他接到,要在蘇門答臘的棉蘭成立集體農莊的任務的時候,還以為要用很長時間呢!
不過這也耗費了李誌廉他們許多功夫,為了集體農莊能夠正常運行,南華政府專門從國內調來大量有著豐富基層經驗的公務員,和剛剛招募的新人進行配套,以老帶新。
在公務人員的帶領下,集體農莊的農民花了一個多月才搞清楚農莊的運行方式,至於集體農莊什麼時候能夠獨立運行,沒有人知道。
在荷屬東印度群島越來越緊張的局勢,南華政府立刻做出相應的安排。
除了扶持坤甸的新桂係、援助東印度群島當地的華人勢力、退役大量的現役軍官和士兵成為荷瀾殖民政府的雇傭軍外。
南華政府還打算在蘇門答臘島棉蘭地區成立新的據點,以此進一步影響荷屬東印度群島的局勢。
蘇門答臘島的棉蘭地區是華人在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主要聚集地,當地華人的人口數量已經占據了棉蘭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十,大約有20萬人。
除了少部分上層華人經營工廠、開種植園和國際貿易外,絕大部分的華人主要在荷瀾人的種植園中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
棉蘭龐大的華人從事底層工作的人口,可以讓南華共和國集體農莊計劃能夠順利打開局麵。
李誌廉來到棉蘭後直接向荷瀾人購買了有著大量華人工人的種植園,直接一步到位,不用再為集體農莊招募華人了。
"不客氣!為南洋華人儘一份力,都是我應該做的!"
"而且家父已經囑托過了,我會儘可能的幫助你們的。"
小陳先生謙虛的說道,小陳先生從小接受陳老先生的華人教育,他對待南洋的華人一直秉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原則。
同時,他也對南華共和國在高棉建立的這個集體農莊很感興趣。為此,他專門從新加坡來到棉蘭,在他看來南華的集體農莊很像古代的軍屯、井田製、範氏義莊等等模式融合在一起。
南華共和國在高棉建立的集體農莊遵循六大基本原則。
第一,實行財產公有:土地、生產資料、住房歸集體所有,個人僅保留生活用品。
第二,實行按需分配:免費提供醫療、教育、餐飲(集體食堂)、住房及日用品,內部無貨幣流通。
第三,實行平等勞動:成員輪崗勞動,禁止雇傭外部勞動力。
第四,實行民主管理:每周舉行全體大會決策集體農莊的重大事務,實行直接民主,23多數表決製通過後才可以進行原則性改革。
同時成立選舉管理委員會,委員由集體農莊的人民選舉產生,任期為兩年。
第五,實行集體育兒:兒童由公共托兒所撫養,每日僅下午與父母團聚,以強化集體主義觀念。
第六,實行自願加入退出的原則:退出時可獲補償金,體現對個人貢獻的認可。
集體農莊的權力機構:全體大會(最高權力)→ 管理委員會(日常事務)→ 專業委員會(生產、文教等)。
"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張步青張先生,也是現在棉蘭張家的家主。"
小陳先生向李誌廉介紹到,這位張步青是棉蘭張耀軒的後人,李誌廉想要在棉蘭發展離不開張家的支持。
"張先生,久仰大名!"
"以後,請多多關照!"
李誌廉向小陳先生身邊的張步青打招呼,這位張先生雖然說著流利的漢語,但卻是長著外國人的臉。
看來張老先生娶了洋人媳婦,徹底融入棉蘭的社會是真的。這意味著,張家在棉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看來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要動張家在棉蘭的利益。
"哪裡!是相互關照才對,棉蘭的華人也需要南華的幫助!"
張步青謙虛的說道,他幫助李誌廉這些南華的人,除了看在小陳先生的麵子外,最主要的是南華可以為他們這些蘇門答臘島上的地方豪強,提供武器彈藥甚至是軍事教官。
要知道,歐洲殖民國家對東南亞各國的態度是極其一致的,和對中原的列強一致原則一樣。
歐洲列強不允許任何國家向東南亞各國出售任何武器彈藥,讓歐洲國家對殖民地保持絕對的軍事優勢,隨時可以進行鎮壓殖民地的起義。
雖然現在沒有以前那麼嚴了,而且殖民者對東南亞的控製力越來越弱了,但是獲取武器彈藥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張步青他們這些地主豪強獲得武器彈藥極其困難,為了獲得獲得武器彈藥他們這些人對南華政府的人也很配合。
"李會長,你們的資金還足夠嗎?"
"如果需要的話,可以和我說,我會幫你們解決的。"
在張步青看來,南華共和國在棉蘭建立的集體農莊肯定沒辦法長久存在的。
集體農莊的組織結構看起來很美好,但是他太平等了,人都是有私欲的,這終究是一個烏托邦而已。
"我們現在的資金還很充足,如果需要的話,我們會向張先生求助的。"
李誌廉委婉的拒絕,南華政府為了這次計劃能夠順利實行,建立華人集體農莊發展基金會。
專門從東南亞華人領袖向南華政府捐贈的資金中抽出一部分,用作集體農莊發展基金會的資金。
李誌廉成為基金會的會長後,向棉蘭的荷瀾人和當地的土著購買大量的農田和種植園,再低價轉給位於各地集體農莊。
各地集體農莊在獲得大量農田和種植園後,就會馬上驅逐失去土地的佃農,減少當地的土著。
而且每一年基金會還會對棉蘭的集體農莊的進行補貼,讓集體農莊可以維持下去,直到集體農莊能夠獨立自主的運行。
"對了,李會長,這個集體農莊為什麼不在南華實行啊!"
"我看製度已經很完善了!"
小陳先生對這點有些疑惑。
"南華的特殊國情不怎麼適合集體農莊的情況,不過集體農莊對一些人的吸引力很大。"
"所以政府希望做一些試點,剛好棉蘭的情況就很合適!"
李誌廉為小陳先生解釋道。
南華在棉蘭建立的集體農莊都是帶有軍事目的,集體農莊大多建立在資源豐富的地方和邊境地區以及戰略要地,儘可能的通過集體農莊完成對該地區的控製。
集體農莊建立後通過公路連接在一起,這會進一步割裂當地土著的領土連續性,阻撓其建立統一的政權。
當地的土著在失去土地和無法獲取當地的生活資源包括食物、水源、木材等等資源後,就會被迫離開當地。
還有集體農莊的建築設計都是兼顧軍事需求,比如深挖塹壕、加固圍牆和建立隱蔽戰壕,把每個集體農莊變成一個堅固的堡壘。
集體農莊的布局也是為了戰爭的需要,中心為食堂、禮堂、圖書館等公共設施,外圍為住宅區,邊緣為工廠和農田。
同時,集體農莊還會實行軍民一體的原則,集體農莊的農民是閒時為農,戰時成兵,一旦發生戰爭,就會變成準軍事單位執行軍事任務,為正規軍爭取反應的時間。
集體農莊的集體生活(如兒童集體撫養、共同勞動)培養了農民的紀律性、犧牲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這些特質在軍事行動中至關重要。
另外,南華政府還會在部分的集體農莊裡麵建設小型兵工廠,這樣在戰時,就可以生產武器彈藥,不必過度依賴南華政府的支持。
說到底,南華政府在棉蘭建立的集體農莊就是為了讓華人徹底占領棉蘭,並逐步向蘇門答臘島滲透的行動。
這也是為了讓南華共和國在荷屬東印度華人邦成立後,可以進行乾預,不至於華人邦脫離南華政府的掌控。
至於為什麼不在南華國內實行,這跟南華占領東印度地區的過程有關。
南華在占領東印度地區清洗了當地社會的中上層,那麼南華想要在繼續維持在東印度地區的統治就需要拉攏東印度當地的底層老百姓。
而底層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土地,屬於自己的土地,而不是太過先進的集體農莊,他們根本不能了解。
而且集體農莊說到底一切都是公有的,對南華占領東印度的幫助很有限。
而在棉蘭的集體農莊,則是南華政府的一個試點。如果成功了,而且效果非常好,那麼南華政府就會在暹羅嗬叻高原建立大量的集體農莊,以便可以順利吞並嗬叻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