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罪名加到身上,若隻需用自己的生命去償還,都已經算幸運,更悲慘的是還要延及子孫後代。
比如孝文帝時,淮南厲王劉長謀反,不僅禍及己身,還讓兒子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一直都背負著反王之後的名聲,戰戰兢兢活在朝廷的猜忌、防備、算計之中。
不僅天子會擔心他們因為父仇,心生怨恨圖謀造反,就連天下臣民也是帶著這樣的疑慮在看待他們,仿佛隻有他們謀反,才是唯一合乎情理的選擇。
所有的人,都在該在的位置上,默默推動著大勢朝著預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方向而去。
幼年喪親,成年謀逆,大漢皇族在七子劉長這一脈似乎受到了命運的詛咒,陷入了一種可怕的成長怪圈。
淮南、衡山反了!
不過,如同他們的父親一樣,謀反未開始就失敗了。
但和淮南厲王被誣謀反不同,兩位諸侯王的造反,皆因其王太子而起。
衡山王劉賜是因為和王太子劉爽反目成仇,身為長兄的劉爽告弟弟劉孝,身為父親的劉賜告劉爽不孝。
兩樁大案,震動天下,也驚動了大漢皇帝。
本就不大的衡山國,麵對可以預見的削減封地懲罰,諸侯王的劉賜選擇拚死一搏,與淮南王劉安彼此約定,共同造反。
但在其子劉孝出賣下,沒有開始,就宣告結束。
衡山王室被相鄰的沛郡郡守石德率人全數捉拿。
而淮南王劉安不同,他和王太子劉遷的關係太好了,甚至為了給王太子出頭,不惜嚴懲無辜門客雷被,違反大漢律法、故意阻礙願意奮擊匈奴的勇士為朝廷效力。
如果這些,被驚動的大漢皇帝還能從輕發落、額外開恩,隻將淮南國裡削去兩縣劃撥朝廷,那偽造皇帝批準的丞相、禦史遷徙各地豪強俠士、耐罪以上之人、家產在五十萬錢以上的人充實邊地,故意煽動民亂,和偽造朝廷政令逮捕各地諸侯王太子、幸臣,讓天下諸侯王恐懼,主動對抗中央朝廷,為造反製造聲勢,就讓所有皇帝無法容忍了。
隻是,與衡山國相同,在事情還未開始,淮南王劉安叛亂就宣告失敗。
先是門客雷被告狀,再是劉安孫子劉建告狀,最後是設計造反細節的主謀伍被投案,立刻就敲響了淮南王的喪鐘。
身在淮南國的中尉司馬安,即刻率兵抓捕了淮南王、王太子、王後,以及全部參與謀反的人,連帶各種叛亂的器物也被查抄出來。
大漢皇帝震怒,隨即派出宗正前往淮南、衡山兩國審判兩位諸侯王,但任誰都看得出來,王者末路已至,要赴近年燕王、齊王接連被問罪,人死國滅的後塵。
事實也是如此,宗正還未走到淮南國,淮南王就已自刎而死,宗正手持符節,遵照天子臨行前的吩咐,將王後茶、太子劉遷和所有參與謀反的人全都滿門殺儘。
衡山王劉賜亦自殺,但王太子劉爽,犯忤逆不孝,處死,王後徐來,以巫蠱害死前王後乘舒,處死,王子劉孝和父王侍女私通,處死……所有參與衡山王謀反的人一律滅族。
淮南、衡山兩國自此撤國為郡。
一時間,天下嘩然。
此時,在劉據的案頭上,正擺放著三道擬好的奏疏,而第一道,便是主持淮南國平亂的司馬安秘密送來的。
在建元六年,閩越和南越的糾紛平息後,中大夫莊助就代表天子旨意傳諭南越國和淮南王劉安。
就是那次短暫的接觸,讓劉安與這位天子身邊的紅人打好了關係,平時少不了大禮饋贈,彼此引以為知己,來往信件中,自然不可避免涉及議論朝廷,政令提醒。
天子心腹之臣,暗通諸侯王本就是大罪,更何況還是位造反的諸侯王,以大漢律法,死罪難逃,想納錢贖罪都不成。
幾次交鋒下來,劉據能看到莊助的能力,可是不能為己所用,就沒有留情的必要了。
第二道,周陽由,本姓趙,後其父以淮南厲王劉長舅父的身份而被封為周陽侯,遂改姓周陽氏。
為官期間在治理郡國,打擊豪強方麵有些功績,為政以嚴酷著稱,好與同僚及上級官員爭權,連汲黯、司馬安若這樣的官員與之同列時都要對他“禮讓”三分。
他所喜愛的,如果犯了死罪,就曲解法律使那人活下來。
他所憎惡的,他就歪曲法令把他殺死。
他在哪個郡當官,就一定要消滅那個郡的豪門,他當郡太守,就把都尉視同縣令一般,他當都尉,必定欺淩太守,侵奪他的權力。
暴虐殘酷,驕傲放縱,更無法饒恕的,是“下克上”。
罪行累累,又遇恩主淮南王室造反,劉據想不到他能活下來的理由。
第三道,是有關禦史大夫李蔡。
根據得到的線報,李蔡在成為禦史大夫後,侵占了孝景帝陽陵的空地,甚至還進行了買賣,獲利數十萬錢。
劉據不知道是李蔡缺這數十萬錢,還是隴西李氏缺這些錢,但不重要,重要的是,侵占帝陵園地者,死罪,且無可赦。
至於上呈奏疏後,是否會得罪隴西李氏,那不是劉據該擔心的,反而是隴西李氏該擔心的。
“絳伯。”
“老奴在。”
“你走一趟丞相府,將之交給相國。”劉據指著三奏說道。
事關三公之一,必須要形成公議,不然,是殺不死一位禦史大夫的。
“是。”
絳伯攜奏走後。
衛青走了進來,望著麵色沉凝,姿態穩重的外甥,不知不覺間,躲在他羽翼的人兒已然長大。
一位中大夫,一位酷吏,還有一位禦史大夫,這份心性,這份手段,太果斷了。
“據兒,鋒芒是否太露了些?”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劉據站起了身,念了句詩,在衛青震驚的目光中,笑著往外走道:“舅舅,走吧。”
一萬金丟出去。
可不是為了北軍諸將幾句輕飄飄的謝語,帳門外,是八萬將士的閱兵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