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的想法最終還是沒有得到皇帝的認可,甚至皇帝對於他這個人也開始有了一些意見。
畢竟,在皇帝的眼睛中,如今大漢天下的形勢應該是一目了然的,怎麼可能有人真的不明白大漢此時最需要的並不是所謂的仁政、德政、也不是所謂的以民為首、施行教化,而是讓民休養生息呢?
經過了多年的戰亂、黔首們已經喪失了最後的一點點力氣,他們整個人都像是麻木的傀儡戲一樣。
隻知道“活著”,而不知道為什麼活著、也不知道該如何活著。
好不容易在經過了高祖、惠帝年間的休養生息政策,勉強恢複了些許精神的黔首們,怎麼可能在這個時候可以接受突然更換政策呢?
這也是為什麼原本的曆史中,文帝和景帝都依舊是按照劉邦的休養生息政策去走,堅持黃老學說的緣故。
也是為什麼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開始注重實現政治文化軍事經濟“大一統”的緣故。
此時的天下,還沒有施行大一統的條件啊!
但賈誼以及一眾儒生顯然不這麼認同。
當年的他們為了在新的朝廷中占據主流的地位,所以可以支持贏麵更大的劉盈,想要等到劉盈登基之後,借助“從龍之功”而走到台麵上,可他們卻失敗了。
劉盈在登基之後,並沒有按照他們所預想的一樣,即刻承認儒家為正統思想,反而繼續堅持了劉邦的黃老之說。
天下依舊在休養生息。
而上行下效之間,黃老學說的無為之治也就成了政治的主流思想。
這是儒家所不能接受的。
“陛下——”
在文帝詢問了數次鬼神之事的時候,賈誼終於忍不住了,他叩首看著文帝說道:“難道陛下不關心民生之事嗎?”
劉恒看著賈誼那眼睛中藏不住的野心和貪婪,隻是淡淡一笑。
這樣子的人他見得多了。
都是千年的狐狸,還想在他的麵前玩聊齋?
當即便裝作什麼都不知道的樣子,迷茫的問道:“什麼?朕這不正在問祭祀鬼神之事嗎?”
他長歎一聲,看著賈誼,有些不解、有些斥責的說道:“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朕詢問你祭祀鬼神之事,不正是看重你的表現嗎?”
“先生此時發怒,說朕不關心民生之事又是什麼話語呢?”
劉恒表現出疲憊與失望的神色:“既然先生覺著朕不關心民生之事,如此誤解於朕,那朕與先生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先生回去吧!”
說著便直接站了起來,拂袖而走。
隻剩下賈誼呆呆的坐在那裡,神色怔然。
這是什麼意思?
不都說皇帝陛下的性格脾氣很好嗎?為什麼這個時候會突然站起來就離開了?
這樣子一離開,自己未來還有機會重新起複嗎?
可此時,文帝已經離開,難道他還能奔上前去嗎?
不能。
文帝十年,春秋之際。
原太中大夫賈誼逐漸的失去了皇帝的寵愛,而這個時候,他原本的階級敵人——功臣勳貴集團的周勃、陳平、以及灌嬰等人就展開了反擊。
為什麼呢?
因為賈誼一直在上書施行改革,觸動了這些人的根本利益。
動人利益,如殺人父母。
如此大仇,灌嬰等人自然是不能夠容忍的。
但劉恒卻好像是沒有看到這些彈劾賈誼的奏疏一樣,繼續放任其存在。
時間一點點的過去了,眨眼之間便到了文帝十一年。
這一年,劉武已然長大成人,開始和原本的皇帝劉啟之間產生了一些許的矛盾,而在這些矛盾發生的時候,皇後向來是站在劉武這一邊的。
隻是
劉武從來沒有被劉恒考慮過立為太子,一方麵是是因為皇長子劉啟沒有什麼錯漏之處,另外一方麵也是因為劉恒覺著劉啟是與自己很相似的。
這樣子的一個孩子,誰能夠不喜歡呢?
至於劉武?
劉恒覺著,劉武根本不像是自己的孩子,反而更像是他那幾個兄弟的孩子。
為人粗魯、沒有腦子,沒有心機。沒有城府,腦子笨的像是一頭蠢豬一樣,腦子裡想什麼就恨不得直接在自己的臉上貼出來。
這樣子的一個人,怎麼可以當皇帝呢?
所以在文帝十一年的春天,經過了多年的考慮,文帝終於決定,將長子劉啟立為太子。
也正是這一年,他冊封劉武為“梁王”。
文帝十一年的冬天對於竇漪房來說,或許並不算友好——她十分寵愛的幼子劉武因為被封王的緣故,被迫的離開了京都,前往自己的封地之中。
這讓竇漪房的心中多了幾分對劉啟的厭惡,但這一點卻被她隱藏的很好。
因為這個時候的竇漪房明白,自己若是不藏得好一點,隻怕就要被皇帝、亦或者是陳氏給警告了。
這個時候的竇漪房還沒有那個權勢,可以威脅到朝堂的。
她畢竟不是呂後。
呂後當年是跟著高祖一同吃苦創建過天下的,屬於手中握有“原始股份”的人之一,甚至還是天下第一個皇後!
如此地位,哪裡是她竇漪房能夠媲美的?
可是就在竇漪房失望的時候,一個人的出現卻給了她一些幻想的機會。
這個人叫做“賈誼”。
而他給竇漪房的“希望”其實很簡單,就是簡單的四個字—兄終弟及。
這讓竇漪房一下子有些開心了起來。
是啊,兄終弟及!
她的丈夫,當今的皇帝,不就是憑借著這四個字合法繼承皇位的嗎?到時候她讓自己的兒子傳位給梁王不就是了?
這不也是兄終弟及嗎?
至於劉啟的孩子?
等到劉武死了之後,再傳位給劉啟的孩子不就行了!
她壓根沒有考慮過皇位到了劉武的手中,他會不會再還給劉啟孩子的事情了,畢竟那個時候她肯定已經死了!
於是,在皇後以及賈誼、儒家等人的支持下。
漢文帝時期的“太子之爭”緩緩的拉開了帷幕。
天平的雙方站著的人分彆是
劉啟以及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