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天幕直播靖難,朱棣你彆跑! > 第079章 南北和議:名動天聽

第079章 南北和議:名動天聽(1 / 1)

推荐阅读:

建文三年春夏之交的河北、河南大地。

燕軍挾藳城大勝之威,鐵騎所指,勢如破竹!

畫麵流轉,一座座城池的城門在燕軍兵鋒前轟然洞開,守城官吏士紳簞食壺漿,伏拜於道旁。

燕軍旌旗如林,兵不血刃,直抵黃河之北的重鎮——大名府!

就在這威壓南廷、大局似定的關鍵時刻,朱棣卻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

畫麵中,朱棣端坐案前,親自揮毫,筆走龍蛇。

字幕揭示其書大意:“今奸臣齊、黃雖被驅逐,然其削藩毒計已深入骨髓,禍亂朝綱!朝廷若不徹底改弦更張,昭示天下放棄削藩,本王為宗廟社稷計,不敢遽然罷兵!望陛下明察!”

此書上表,看似求和,實則誅心!字字句句,皆在逼迫建文帝公開認錯,徹底否定削藩之策,自毀道義根基!

金陵奉天殿(建文三年)內,建文帝朱允炆拿著朱棣這封軟中帶刺、咄咄逼人的“和議書”,臉色蒼白,六神無主。

他慌忙召來心腹謀士方孝孺商議。畫麵中的方孝孺,麵容清臒,目光沉靜,他撚須沉吟片刻,獻上一計:可假意允諾和議,遣使回報,以驕燕王之兵,懈其軍心!同時密令遼東等地兵馬,星夜兼程,直搗燕軍空虛的後方北平!南北夾擊,大事可成!

朱允炆如同抓住救命稻草,立刻下旨,任命大理寺少卿薛嵓為欽差,持節北上,與燕王“議和”。

天幕畫麵切換至大名府燕軍大營。

中軍大帳內,氣氛肅殺。朱棣高踞主位,甲胄未卸,眉宇間帶著征戰殺伐的凜冽之氣。

帳下諸將如朱能、丘福等,按劍而立,目光如刀,冷冷注視著被親兵引入帳中的朝廷欽差——大理寺少卿薛嵓。

薛嵓身著緋色官袍,努力維持著朝廷使臣的威儀,但在這一帳虎狼之將的逼視下,額角已滲出細密的汗珠,捧著節杖的手也有些微顫。

薛嵓強自鎮定,將建文帝(或者說方孝孺)交代的那套說辭朗聲宣出:隻要燕王殿下您立刻放下武器,解除武裝,朝廷大軍傍晚就能撤回!從此罷兵言和,共享太平!

帳內瞬間陷入一片死寂,落針可聞。

朱棣麵無表情地看著薛嵓,眼神平靜得可怕。

過了足足數息,他才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洞穿一切的譏誚和冰冷刺骨的寒意:

“哦?旦釋甲,暮旋師?”

他嘴角勾起一絲沒有任何溫度的弧度,目光如利劍般刺向薛嵓:

“薛少卿,這話……”

“怕是連三歲無知的孩童,也誆騙不過吧?”

“轟!”帳中諸將再也忍不住,爆發出壓抑不住的哄笑聲!

朱能更是笑得捶胸頓足,指著薛嵓:“聽見沒?三歲小孩都不信!你們建文朝廷,是把我們燕王殿下當傻子糊弄呢?還是你們自己蠢得沒邊了?!”

薛嵓被朱棣一句話和滿帳的哄笑臊得滿臉通紅,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他嘴唇哆嗦著,想要辯解,卻發現任何言辭在此刻都顯得如此蒼白可笑!

朝廷這所謂的“誠意”,連他自己都覺得荒謬!他隻能深深垂下頭,承受著這無聲的羞辱和失敗。

奉天殿內,肅穆的氣氛因天幕上薛嵓的窘態和朱棣那句“三歲孩童不欺”的犀利嘲諷,而泛起一絲微瀾。

吏部尚書詹徽看著天幕上“薛嵓”這個名字,花白的眉毛緊緊皺起,似乎在努力回憶著什麼。

他猶豫了一下,還是起身出列,對著禦座上的朱元璋躬身奏道:

“陛下,天幕所示這位大理寺少卿薛嵓……臣有印象。”

詹徽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尷尬,“此子乃上一科(洪武十二年)三甲同進士出身。其名……‘嵓’字生僻,形似‘岩’而音‘嚴’,意為高山險峻。當時唱名傳臚,臣……臣險些誤讀,鬨了笑話。故而記得真切。”

詹徽老臉微紅,顯然對差點在科舉大典上出醜的事記憶猶新。他補充道:“此子授官後,一直在刑部觀政,品級不高,聲名不顯,斷非鐵鉉、齊泰、黃子澄那等執拗之輩。天幕所示其未來官居大理寺少卿,恐是……建文朝無人可用,拔擢過速所致。”

朱元璋靠在龍椅上,半闔著眼,手指無意識地敲著扶手,對詹徽這番關於“薛嵓名字生僻、官位不高”的彙報,顯得意興闌珊。

他隨意地揮了揮手,聲音帶著一絲疲憊和漠然:

“嗯,知道了。不是鐵鉉、齊泰、黃子澄那等首惡之徒,就隨他去吧。這等小人物,無關宏旨。”

詹徽鬆了口氣,正要躬身退回班列。

“慢著。”朱元璋那低沉沙啞的聲音再次響起。

詹徽身形一僵,連忙垂首:“陛下?”

朱元璋緩緩睜開眼,渾濁的目光似乎穿透了殿頂,落在了某個遙遠的、與方孝孺相關的時空節點上。

他沉吟片刻,帶著一種複雜的、近乎惋惜的語氣問道:

“詹卿,方才天幕上,給建文出那緩兵夾擊之策的方孝孺……朕記得,是宋濂宋先生的門生吧?”

“回陛下,正是!”詹徽連忙應道,“宋先生曾多次於禦前稱道,言其門下弟子雖眾,然論學問之醇正、品格之剛方、誌向之宏遠,無出方孝孺其右者!堪稱衣缽傳人!”

“嗯……宋先生高足啊……”朱元璋的手指在扶手上輕輕敲擊著,發出“篤篤”的輕響,如同敲在眾人心上。他目光幽深,仿佛在權衡著什麼,最終化作一聲幾不可聞的輕歎:

“是個難得的人才……可惜了。”

他頓了頓,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期許和……警告?

“希望他……莫要卷入削藩那灘渾水太深。咱……還盼著他這身才學,能留給後世之君,繼續為大明效力呢。”

此言一出,滿殿皆寂!

所有大臣都屏住了呼吸,心頭劇震!

陛下這話……信息量太大了!

“莫卷入削藩太深”——幾乎是明示方孝孺未來會因削藩(靖難)之事遭逢大難!

“留給後世之君效力”——更是赤裸裸地表明,在陛下的心中,那個所謂的“後世之君”,已經將建文帝朱允炆徹底排除在外了!陛下所考慮的繼任者,無論是誰,都已不再包括那個天幕所示、愚蠢透頂的孫子!

朱元璋不再言語,重新閉上了眼睛,仿佛剛才那番石破天驚的話隻是隨口一提。

但那輕輕敲擊扶手的指尖,卻仿佛在無聲地勾勒著未來的藍圖。

他在權衡,在布局。

一方麵,他仍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想看看能否憑借天幕警示,逆天改命,保住妹子、標兒和雄英;

但另一方麵,作為一個冷酷而現實的帝王,他已經在為最壞的結果做打算——若天命終究難違,那麼,將那個在戰場上展現出雄主之姿、又似乎得“天命”眷顧的老四朱棣,扶上儲君之位,或許才是對大明江山最穩妥的選擇!

至於殿外那些勳貴們熱議的、常遇春的外孫朱允熥……

朱元璋嘴角幾不可察地向下撇了一下,露出一絲極淡的、卻冰冷無比的嘲諷。

想都不要想!

他朱元璋的江山,絕不容許任何外戚勳貴集團,借著“真嫡”的名分,染指半分!

這龍椅,隻能由他老朱家的人,憑本事,也憑他朱元璋的意誌來坐!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