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將洪武十三年君臣的目光牢牢釘在北平城外的廣袤原野之上。寒風吹卷枯草,肅殺之氣彌漫天地。
地平線上,先是出現了一條蠕動的黑線。
緊接著,那黑線迅速膨脹、加寬,如同無邊無際的黑色怒潮,挾裹著踏碎山河的悶雷之聲,洶湧而來!旌旗蔽日,刀槍如林,為首一杆巨大的“燕”字大纛迎風狂舞!
正是燕王朱棣,率領著從大寧席卷而來的八萬百戰精兵,以及那支令人生畏的朵顏三衛蒙古鐵騎!
【朱棣率八萬精兵及朵顏三衛,回師北平!】
“來了!老四回來了!”朱元璋猛地從禦座上站起,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激動和期待。徐達、藍玉等武將更是屏住了呼吸,眼神灼熱!這才是他們期待的燕王!這才是足以扭轉乾坤的力量!
然而,接下來的一幕,卻讓所有人瞠目結舌,下巴掉了一地!
麵對朱棣這支挾風雷之勢而來的鐵血之師,城外那黑壓壓、連綿數十裡的南軍大營,竟如同受驚的兔子窩,瞬間炸開了鍋!
沒有預想中的列陣迎敵!沒有慘烈的搏殺!甚至沒有像樣的抵抗!
隻見南軍帥旗方向(李景隆的中軍)最先騷動起來,緊接著,如同瘟疫傳染,恐慌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蔓延至整個龐大的軍營!
五十萬大軍,在朱棣鐵騎真正發起衝鋒之前,竟已自行崩潰!潰敗的浪潮如同雪崩,一發不可收拾!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混亂的潰逃中,南軍士兵們似乎隻記得逃命,那些堆積如山、象征著五十萬大軍命脈的糧草輜重、軍械甲仗、金銀錢帛……竟被他們像丟垃圾一樣,原封不動地、整整齊齊地……留在了原地!
【南軍大潰!丟棄全部軍資糧秣!】
朱棣的騎兵前鋒如同利刃切入黃油,幾乎沒遇到任何阻礙,就衝到了北平城下。他們看到的不是嚴陣以待的敵軍,而是……一座座空蕩蕩、卻堆滿了各種物資的營盤!以及……漫山遍野、狼狽鼠竄、隻留下背影的南軍潰兵!
畫麵定格在朱棣勒馬立於一片空曠的南軍輜重營地前,他本人似乎也有些錯愕,看著眼前堆積如山的糧袋、嶄新的刀槍鎧甲、成箱的錢帛,以及那些膘肥體壯、因主人逃跑而茫然四顧的騾馬……他臉上的表情,充滿了荒誕和一種……天降橫財的巨大驚喜?
“噗——哈哈哈哈哈哈!!”
奉天殿內,涼國公藍玉那標誌性的、充滿嘲諷和洞悉意味的狂笑,再次如同驚雷般炸響!
“曹國公!哈哈哈!高!實在是高!令郎景隆賢侄!真乃…真乃持家有道、勤儉節約的典範啊!哈哈哈!”
藍玉抹了把笑出來的眼淚,繼續他的“毒舌”點評:
“你看看!你看看!這仗打的!這‘敗’退的!敗得多麼有章法!多麼有規劃!生怕他四叔(指朱棣)剛收了大寧那點家底不夠用,這又巴巴地送上這麼一份潑天大禮!五十萬大軍的家當啊!我的老天爺!”
他掰著手指頭,唾沫橫飛地算著:
“糧草!軍械!甲胄!馬匹!還有錢!白花花的銀子!景隆賢侄這是把建文朝廷在河北、山東、山西刮地三尺搜刮來的那點底子,全給打包好,整整齊齊地碼在那兒,就等著他四叔來簽收啊!哈哈哈!這孝心!這眼力勁兒!藍某拍馬難及!服了!真心服了!景隆賢侄這哪裡是打仗?這分明是給燕王當糧草官去了!哈哈哈!”
藍玉的話,如同點燃了火藥桶,殿內壓抑了許久的荒誕感徹底爆發!不少官員都忍俊不禁,捂著嘴偷笑起來。
李文忠的老臉一陣紅一陣白,想反駁,可看著天幕上那比任何運輸隊都“高效”的“戰場快遞”,他實在找不到詞!隻能哭笑不得地嘟囔:“這混小子…敗家也敗得忒…忒徹底了點……”
站在李文忠旁邊的大都督府僉事瞿通,此刻心情大好,劫後餘生的慶幸讓他話也多了起來。他撚著胡須,眯著眼,看著天幕上那堆積如山的物資,一副精打細算的管家模樣,接過藍玉的話頭:
“涼國公,您這賬算得還保守了!半年?哪夠啊!”
瞿通指著天幕上那望不到頭的糧垛和成群的騾馬:
“您瞅瞅這糧山!瞅瞅這馬匹!還有那些軍械!您沒聽天幕之前提過嗎?建文朝廷為了圍剿燕王,幾乎把河北、山東、山西三省的府庫都掏空了!全填進了這五十萬大軍裡!如今可好,全便宜了燕王殿下!”
他掰著手指,聲音都帶著點興奮:
“燕王殿下現在手底下,滿打滿算也就十萬出頭的人馬(算上收編的大寧軍)。這點人,守著這麼大一堆東西……嘿嘿,彆說半年,就是敞開了吃用,一年!至少一年!燕王殿下都不用為糧餉軍資發愁!建文朝廷?等著哭吧!再想組織這麼一次大軍?沒個年,門兒都沒有!”
瞿通的話,像一盆冷水澆醒了那些還在看笑話的人。是啊!這哪裡是簡單的潰敗?這分明是給朱棣送去了足以支撐長期戰爭的戰略物資!是輸血!是續命!是挖了建文朝廷的牆角,去壘朱棣的龍椅!
在一片或驚歎、或算賬、或幸災樂禍的議論聲中,禦座之上的朱元璋緩緩開口了。
他清了清嗓子,目光掃過殿內眾人,最終落在了一臉尷尬又帶著點“與有榮焉”(畢竟兒子間接幫了朱棣大忙)的李文忠身上,聲音洪亮,帶著不容置疑的定論口吻:
“李文忠!”
“臣在!”李文忠連忙出列躬身。
朱元璋看著他,語氣意味深長:
“你家景隆……嗯,這次北平城下,還有這‘轉贈’軍資……做得……嗯,做得不錯!很對得起他四叔(指朱棣)!”
老朱這話一出,殿內瞬間安靜。李文忠更是愕然抬頭,以為自己聽錯了。陛下這是在……誇他兒子敗得好?送得多?
朱元璋沒理會眾人的錯愕,自顧自地繼續說道,語氣斬釘截鐵:
“不過!這領兵打仗的事兒嘛……”他拖長了音調,環視全場,仿佛在宣布一個重大決定,“以後就彆讓景隆這孩子乾了!他……嗯,更適合乾點彆的!”
“噗嗤……”不知是誰沒忍住,笑出了聲。緊接著,殿內響起一片壓抑的、心領神會的低笑聲。
李文忠的臉瞬間漲成了豬肝色,但也隻能捏著鼻子,憋屈又無奈地躬身領命:“臣……臣遵旨!臣定當嚴加管束犬子!”
朱元璋滿意地點點頭,仿佛解決了一個大難題。他這話,看似貶低,實則定調——李景隆這“運輸大隊長”的功勞,洪武朝認了!他未來“不能領兵”的處置,也算提前安排好了!
一時間,殿內那些心思活絡的勳貴們,仿佛得到了某種信號,紛紛對著李文忠拱手,七嘴八舌地“稱讚”起來:
“恭喜曹國公!景隆公子此役,運籌帷幄(指送物資),功在千秋啊!”
“正是!若無景隆公子‘深明大義’,燕王殿下焉能如此順利?”
“靖難第一功臣,非景隆公子莫屬!”
“對對對!運糧之功,更勝斬將奪旗!”
這些充滿了黑色幽默的“讚譽”,如同一個個無形的巴掌,拍在李文忠臉上,讓他哭笑不得,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