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天:三三製
以下是城市巷戰背景下的女子自衛隊「三三製戰術小組」訓練計劃,結合1942年日占區城市特點(如高樓、街巷、偽政權滲透),突出隱蔽性、情報戰與市民身份偽裝:
一、城市環境下的「三三製」核心調整
戰術定位:
以「街區為戰場,民居為堡壘」,利用商鋪、公寓、下水道等複雜地形,執行「情報刺探物資轉移精準伏擊快速撤離」任務。
強調「非對稱作戰」:避免正麵衝突,側重「小規模襲擾、破壞交通線、營救被捕同誌」。
曆史參照:
參考真實事件:1940年上海「斧頭幫」暗殺日偽人員、1942年北平地下黨通過「洋車夫報童店員」網絡傳遞情報。
二、城市小組編組與偽裝身份
人員配置:
組長(2530歲):表麵身份為「雜貨店老板娘」或「學校女教師」,負責製定行動計劃,需熟悉街區地形與偽政權人員規律。
突擊手(2025歲):扮成「工廠女工」「電車售票員」,體力強、行動敏捷,負責執行爆破、劫囚等危險任務。
通信員(1822歲):偽裝為「報童」「送奶工」「藥房學徒」,利用低齡身份降低敵人警惕,承擔情報傳遞與誘餌角色。
代號係統:
以城市標誌物為代號:如「鐘樓組」(組長「鐘鳴」、突擊手「齒輪」、通信員「指針」)、「霞飛組」(以街道名隱蔽命名)。
三、分階段訓練計劃(城市版)
第一階段:城市生存與身份偽裝(第12天)
1環境認知訓練
街區地圖默畫:熟記3條以上「安全路線」(如連通下水道的alley、可藏匿的教堂倉庫),標注日偽崗哨(用「△」)、密探常出沒點(用「○」)。
建築結構偵察:練習從樓頂水箱、地下室通風口、商鋪貨梯等「非正門」進出建築,模擬「日軍搜捕時從鄰居家陽台迂回逃脫」。
2多身份快速切換
偽裝道具箱:每人配備「教師包」(藏傳單)、「女工飯盒」(夾層藏刀片)、「報童帆布包」(暗格放密信),1分鐘內完成身份轉換。
方言與職業黑話:
學講「偽滿警察」常用話術(如「良民證拿出來!」),模仿日軍翻譯的「日式漢語」(如句尾加「の」)。
掌握特定行業暗號:如電車售票員輕敲鈴鐺3下=「前方有憲兵」,藥房學徒調整藥櫃抽屜順序=「藥品已到貨」(代指武器)。
3反跟蹤技巧
鏡麵觀察法:在商店玻璃、電梯鏡麵中觀察身後30米內可疑人員,練習「突然折返進廁所郵局」甩開尾巴。
人群消失術:鑽進電影院、百貨公司櫃台間,利用人群遮擋或換裝(披上圍裙扮店員)擺脫追蹤。
第二階段:城市特種戰術(第34天)
1情報刺探與破壞
茶館竊聽術:通信員扮成「添水小妹」,用茶壺蓋輕敲桌麵記錄對話重點(如「明天十點碼頭卸貨」對應「△10□碼頭○物資」密碼)。
簡易爆破訓練:
用「發膠+火柴磷麵」製作(模擬),講解「扔向汽車油箱」「堵塞下水道井蓋」的破壞效果。
突擊手練習「割斷電車電線」(用絕緣鉗)、「往鐵軌撒碎石」(延緩日軍軍列)等非致命但癱瘓交通的手段。
2街巷伏擊與營救
三人協同劫囚車:
通信員:在路口假裝跌倒,吸引押解日軍注意力,同時向組長比「2」手勢(2名敵人)。
組長:扮成「哭喪婦」靠近囚車,突然扯開喪服露出藏在胸前的「辣椒水」(玻璃瓶+辣椒粉),噴向日軍麵部。
突擊手:從街角衝出,用「傘柄鋼尖」(改裝雨傘)撬開車門,三人合力拖出被捕同誌,分散逃入不同巷口(預先約定集合點)。
3垂直空間作戰
高層建築轉移:
利用晾衣繩、消防水管從三樓窗台滑降(模擬練習,用棉被鋪地)。
三人配合攀爬陽台:通信員先上二樓撐開遮陽棚,突擊手托舉組長踩肩登頂,形成「人梯三角」快速突破。
第三階段:城市實戰演練(第5天)
1模擬任務:破壞日軍「慰安所」布防圖
場景設定:
情報顯示某洋行地下室藏有軍事地圖,由2名偽軍看守,夜間換崗間隙(23:0023:15)警惕性最低。
小組需在10分鐘內:通信員剪斷街角電線製造停電→組長用(仿製品)開鎖→突擊手用強光手電筒閃瞎敵人(模擬致盲)→奪取地圖並從廚房通風管道撤離。
2危機應對考核
突發情況:撤離時「被偽軍識破身份」,考驗:
通信員是否能立即撕毀地圖(提前碎紙練習),並將紙屑塞進下水道。
組長是否果斷啟用「備用身份」(掏出偽造的「日軍特務委任狀」),以「誤認自己人」為由蒙混過關。
突擊手是否保持沉默,假裝「聽不懂日語」,避免口音暴露。
3複盤重點:
強調城市戰「三不原則」:不戀戰、不暴露據點、不牽連平民,如演練中「為搶時間撞翻百姓菜筐」需扣分。
獎勵「最佳偽裝組」:頒發「市民證」特製徽章(刻有「工」「學」「商」符號,象征工農學商聯合抗戰)。
四、城市戰特殊注意事項
1情報安全:
禁止在電話亭、公共廁所等可能監聽的場所交流機密,改用「垃圾暗號」:垃圾桶靠左=「危險」,靠右=「安全」。
通信員傳遞情報時,需將紙條折成「燕子形」(非對稱折疊),收信人需以同樣折法回複,防止截獲。
2平民保護機製:
製定「誤傷應急預案」:若行動導致市民受傷,需由後勤組(另設)負責秘密救治,避免日偽借機報複。
規定「非必要不使用火器」:優先用匕首、鋼絲鉗等無聲武器,防止炮火波及居民區。
3心理韌性建設:
定期進行「鬨市槍擊模擬」:在商場、影院等人群密集處播放鞭炮聲,訓練隊員保持表情自然,不慌亂逃竄。
分享真實城市特工故事:如「上海孤軍營八百壯士」中的地下支援者、北平「沈崇事件」中的學生情報網,強化「城市即戰場」的信念。
五、曆史真實性對照
1武器與技術:
僅使用1940年代城市常見物品(雨傘、發膠、自行車鏈條)改裝武器,杜絕「現代黑科技」設定。
爆破場景嚴格限定「、撬棍、剪斷鉗」,參考《鐵道遊擊隊》中「土法炸火車」的真實操作。
2女性角色邏輯:
利用日偽「女性=無害」的刻板印象,設計「廚房大姐下毒」「舞女竊取情報」等符合當時社會認知的戰術,避免「超英」式個人英雄主義。
強調「地下工作為主,武裝行動為輔」,如真實曆史中東北抗聯女戰士「王一知」在哈爾濱以教師身份建立交通站。
此計劃聚焦城市敵後戰場的「暗戰」特性,讓女性自衛隊以「市井身份」為保護色,在鋼筋水泥間編織「無形的抵抗網絡」,體現城市遊擊戰的複雜性與智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