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馬伏山紀事 > 第十二章 新建學校(一)

第十二章 新建學校(一)(1 / 1)

推荐阅读:

在四隊坤宮位,觀音岩旁的老學校已經難以適應人口劇增的現實。小學校一直是四隊半個保管室。

學校的壩子裡往往是打穀場和晾曬場。小麥、油菜籽,玉米、稻穀都經過這裡處理後進倉的。

要拆學校的一部分,將現有木材搬到老學校上方,也即是劉家塝旁邊的老廟遺址。

最開始選址是四合頭外麵積3畝名叫大田,理由是麵積寬大,加之附近有千年的龍王台老井,泉水冬暖夏涼,四季不斷。

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這裡離五隊的老李書記家隻有百餘米。王隊長沒有同意把學校建在大田裡,說是把四隊如肥肉一般的良田留給子孫。

就連家住四合頭的馬老師也不同意占用大田。修建學校,是本大隊的一件中心大事,經過曆時一年的艱苦奮戰,一幢四合院的嶄新學校終於竣工,一九七六年秋季,我們總算結束了顛沛流離的日子,來到學校讀畢業班。

這一年來,學校各班在不同的農村院落尋找民房作教室,班主任馬老師就是是我們四隊人,家住四合頭,師母在家種田,下午放學或者節假人,馬老師還要回家幫助家人乾農活。

家有三男二女,全都在學校讀書,師母一人務農,經濟負擔很重,光靠老師的幾十元工資,是不能養活一家七口人的。

我們讀四年級時開始拆校,最先遷移到馬老師家隔壁的老堂屋,是馬家祖上留下的,我們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後,再分組搬運教室設備,人小力氣小就幾個人一起抬,把課桌、凳子、黑板抬到老堂屋。

在這個光線暗淡的教室裡,讀了幾個月書就搬家了,第二站就是我家住房的隔壁,是以前大隊公豬圈遺留下來的房子,沒有上幾天課,馬老師因大兒子患急性腦膜炎去住院而請假,大隊請來一位重慶知青謝老師代課,他沒有教過書,語文數學基礎都不咋地,所以一天就喜歡給我們上音樂課,唱歌、唱歌、還是唱歌。

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打把歌》。在家門口讀書,最大程度地照顧了我,讓我中午飯還能與家人一起享用,無意間得到了其他同學沒法得到的待遇。

同時也節省了進學放學的途中時間。大約兩周後,馬老師兒子出院回家,謝老師就不再代課,馬老師就抓緊跟我們趕課程進度,語文數學拉起了馬拉鬆,我是班上第一名,倒覺得沒有什麼知識弄不懂,這可害了中等偏下的同學。

馬老師在本隊工作與生活,除了讀書時在一起,平時也會經常見麵。那時每學期書學費就是3元錢,拿在現在還不夠孩子吃一瓶奶茶或是一頓早餐。

但在當年,大人辛辛苦苦勞作一天掙一毛錢,3元錢也要不吃不喝掙一個月,說來也不容易。

我家共有九口人,父母外,還有六男一女,算是四隊一個大家庭。不知怎麼回事情,居然欠下了馬老師兩年的學費共計12元錢。

每學期末,要把欠學費的同學留下來開特彆會催款,可馬老師從來就沒有念我的名字,讓我開特彆會。

我常想,是因為我家長與他的關係好,還是因為我讀書成績好呢?現在馬老師已過耄耋之年,還與子女分開獨自居住在老家四合頭,還真想問一問他是什麼原因,可就是一直開不了口。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