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穿越古代兒孫滿堂 > 第226章 閣樓完工

第226章 閣樓完工(1 / 1)

推荐阅读:

晚上,趙清虎拿出了王員外的信件,交給了五郎。

“去了王家族學,好好學習,萬一有了委屈就去找王三爺,或是直接回家。”

又看了看一大家子人,趙清虎最後的視線落在了顧淩軒身上。

原本,派顧淩軒跟五郎一起去京城是最好的。

可這小子身上擔子也不輕。

“老爺我可以去的,鄭師傅說了,學堂修建好至少都是年後了。”

趙清虎卻搖了搖頭,“不用你,讓大力跟著去,再帶一個小廝一個丫頭就行。”

顧淩軒肩膀上擔子重,他走了,留下一大堆事情誰來乾?

堂堂地主老財,趙清虎可沒有去學堂教書育人的想法。

“供奉禦賜牌匾的閣樓已經建好,都抹上桐油了,晾曬兩三日就能把牌匾供奉進去,等結束了,五郎你就啟程前往京城。”

“知道了爹!”

五郎要去京城,至少都要等入冬過年才會回來。

將近半年時間,許多東西都要準備好。

當然了,最重要的就是多帶一些銀錢傍身。

趙清虎直接從香皂坊的賬麵上取了三千兩銀票,都是京城流通的錢莊發行的,交給了五郎,讓他帶著傍身。

窮家富路,不管如何,身上有銀錢,五郎腰板也能挺起來。

此外就是衣服跟書籍,還有文房四寶,還有一些精致的小玩意,給五郎入京後送禮用的。

閣樓完工,請禦賜牌匾進入之日,宋天賜也來了,而且帶來了趙清虎期待已久的消息。

吳知府答應了他的計劃,會從大慶府其餘六個縣城征召三萬徭役過來。

當然了,吳知府隻答應征召徭役。

這些人的吃喝拉撒,都是沿河縣負責的。

宋天賜把梳理竹溪事情宣傳了出去,還說了要打造功德碑的事情。

縣上富戶有所響應,可聚集的銀錢不多,隻有四千多兩。

按照計劃,這一次會征召六萬徭役,時間是一個月左右,需要投入的資源不少。

有州府出麵,抽調六縣三萬徭役;沿河縣則是縣衙出麵,同樣要征召三萬徭役。

光是六萬人一個月的吃喝拉撒,都需要不少銀錢,單這一項,花銷就是十萬兩銀子往上。

趙清虎有點懵,的確,這麼多人,吃喝拉撒,需要花費不少。

十萬兩他倒是拿得出來,隻是,原本他計劃是要給工錢的,不能讓人白乾啊。

“十萬石糧食啊!”

心算一番,六萬人一個月需要的糧食就是個天文數字。

十萬石糧食啊,這就是將近十萬兩銀子。

而且,即便有錢,也不好弄來十萬石糧食。

“趙叔放心,府尊已經同意計劃上報,若是巡撫大人同意,便能動用我們沿河縣今年的賦稅糧草,十萬石不是問題。”

趙清虎扶額,自己把問題想得簡單了。

原本想著,有幾萬兩銀子已經足夠。

沒想到,這算下來,光是照顧六萬徭役一個月的吃食就需要十萬兩銀子。

再發工錢,就算是征召的徭役,一個人工一天二十文,那也是三萬多兩銀子。

好在事情還有回旋餘地。

若是縣衙能出糧食,那等於承擔了最大頭。

剩下的,萬兩銀子,趙清虎不在乎。

實在不行,他就從縣衙購買十萬石糧食。

十幾萬兩銀子,便算是他趙清虎,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畢竟,侯三山可是給他留下了十幾萬兩銀子的財富,用在這上麵剛剛好。

“無妨,若是不能調用朝廷的賦稅糧草,我花錢買。”

宋天賜麵露意外,也認真點了點頭。

看來,趙叔是鐵了心,要把竹溪清理出來,成為一條能走大貨船的航道。

禦賜牌匾請上閣樓,綠竹村內部熱鬨了一番,各家各戶都拿出了糧食、肉菜,大家在一起吃了一頓。

農戶人家慶祝,就是吃吃喝喝,除此之外,也沒彆的慶祝方式。

慶祝之後,熱火朝天的秋收開始了。

八月初三這一日,趙清虎家發月錢,同時,綠竹村秋收也開鐮了。

想著能有二茬稻,今年所有人家,都選擇收割一半。

留下稻杆在水田內繼續生長,期待著有二茬稻生長出來。

今年的收成不錯,整體畝產在七百五十斤上下,一些上等水田,畝產直接突破了八百斤,跟趙清虎家去年山坳內畝產差不多。

今年趙清虎家的水田畝產,也就是這個水準。

堆肥的肥土,終究不是化肥,無法大幅度提升水稻畝產,能做到畝產八百斤已經是極限。

結果差強人意,趙清虎勉強滿意。

可對於綠竹村的農戶來說,這可是天大的喜訊。

絕對是大豐收,不僅是農戶,關注北方秋收的朝廷,也是喜報一封接著一封。

四處都是報喜的,但是,也有上報災情的。

沿河縣這裡沒有受災,可北方還是有幾個府出了問題。

或是蝗災,或是旱災,大淵朝疆域太大,每年有些災害是正常情況。

今年秋糧豐收,農稅收入增長,朝廷調度得當,一些小型災害,不會造成大麵積危害。

雖說家裡麵勞動力足夠,可趙清虎還是下田了。

揮灑汗水的感覺,還是很不錯的。

半個月時間,綠竹村完成了秋收,二郎拿著算盤,開始清算自家今年的水稻收成。

二郎帶著長工,自家耕種的水田有不少,山坳之中,包括梯田在內,一共是五十三畝,其中八畝是糯稻,其餘的都是正常水稻。

此外,還有另外二十六畝水田。

光是這些水田內,最後就收了五萬六千多斤水稻,糯稻也有五千斤。

大淵朝,一石是一百斤。

自家收的這些糧食,加起來,也就是六百一十石。

對比宋天賜一開口,就是十萬石糧食,真是小巫見大巫。

古人誠不欺我,封建社會中,皇家、朝廷,才是最大的地主。

沿河縣是大縣,每年的農稅收上來的糧食,有十幾萬石。

連續幾年時間,都是風調雨順,沒什麼災害,絕對是運氣好的。

當然,趙清虎他們家,這一次秋收,絕對不僅僅隻收這麼些糧食,大頭還是佃租。

他們家在綠竹村佃種出去的水田有八十五畝,其中有三十畝是上等水田,收獲絕對可以期待。

二郎花了三天時間,帶著長工,把佃租全都收了上來。一車車糧食拉進新建的庫房,看得人心生歡喜。

家中有餘糧,心中不慌啊。

綠竹村一共收了兩萬九千斤,而李家村是大頭,收了十七萬斤稻穀。

整個秋收,趙清虎家光是稻穀,就收獲了將近二十六萬斤。

糧價自從上漲後,就沒怎麼回落。

今年糧店給出的稻穀價格,是五文錢一斤。也就是說,這一次他們家水田內稻穀的收入,大概是一千三百兩白銀。

趙清虎沒有出售稻穀的想法,他們家人多,先吃著吧,等明年新稻上來,吃不完的陳稻全都釀成酒便是。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