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大明:頂級帶貨,朱元璋樂瘋了 > 第344章 老朱:咱老朱家的種,不能變成廢物!

第344章 老朱:咱老朱家的種,不能變成廢物!(1 / 1)

推荐阅读:

“怎麼樣?龍江的船都走了?”

朱標端起桌上老朱的茶水,猛灌了一口:“嗯。龍江的七艘船已經出發了,接下來便是福州、海州,還有廣州那邊的船,他們先過來接收朝廷跟商賈的貨,然後再出海,二十八艘海船組隊航行。”

“這次航海,是重走鄭和下西洋的路線,最終目標是抵達非洲,把橡膠樹給帶回來。”

老朱聞言,點了點頭。

他們父子都看過明史,知道老四執政年間,曾派遣一個叫鄭和的宦官,一路西下,出使各個國家,最遠抵達非洲東海岸。

隻是那鄭和七次下西洋,僅僅帶回香料、佐料,寶石,還有一些動物,比如獅子、長頸鹿。

耗費無數錢糧卻沒有把玉米、紅薯、土豆,這些糧食給弄回來。

不過,他七次航行,也算是讓其他國家知道,在遙遠的東方,還有一個叫大明的天朝上國。

洪武十二年,鄭和,哦,馬三寶現在隻有八歲,還是一個孩童。

老朱抬起頭,提醒道:“你記得給那些出海的官員說,一定要把商賈賺的錢給統計清楚,咱們的三成,一個子都不能少!”

“爹,我都跟他們交代好幾遍,您放心就是了。”朱標想了想,又道:“爹,我在想貨船先造五十艘,後麵的咱們造十來艘軍艦,專門用來海上作戰的!”

“這事你安排就行了。”老朱問道:“對了,老二老三老四他們在乾什麼?最近一直沒見著他們人,朝會也沒看見他們。”

“他們最近都在府上,沒惹什麼事。”朱標一屁股坐在老朱旁邊:“他們弄了個足球隊,就是咱們大明的蹴鞠隊,最近忙著比賽的事。”

“蹴鞠隊?”老朱眉頭微皺:“這幾個小兔崽子,現在真成了混吃等死的紈絝王爺?”

“不行!”老朱拍了一下桌子:“咱老朱家的種,不能變成廢物。”

“他們既然無事,就讓他們把帶兵打仗的本領練好!明年咱就把他們丟出去,是死是活,就看他們自己!”

朱標當然知道老朱的意思。

既然大明要把國內的石油留給子孫後代,那麼想要開發石油,隻能從其他國家開采。

如果雙方和和氣氣的合作,那還好,若是對方不願意,那麼大明的士兵會讓他們跪著求著讓大明去開采!

“爹,老二他們還年輕,你真打算讓他們帶兵去那麼遠的地方?”

老朱歎了一口氣道:“當初跟你爹打天下的那些,再過幾年,還能帶兵打仗?不把年輕一代培養起來,以後大明還有可用的武將?”

“不僅是老二老三他們,就是其他武將二代,也要讓他們去曆練。”

“隻有經曆過生死,方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將領。”

“未來咱們大明疆土會很大,沒有幾個能打的武將,這江山能守得住?”

老朱伸了個懶腰:“好了,桌上這些奏折,你批了。”

“咱啊,要去瞅瞅雄英,好幾天沒看到我的寶貝大孫子了。”

……

上午時,海船出港的話題在京城中傳的沸沸揚揚。

下午時,京城的風向就變了!

先是城中各種原材料忽然漲價三成,下午時漲到五成,到傍晚像桑麻等直接漲了一倍。

至於漲價的原因——很多老板不計成本的搶購這些東西。

到第二日,城中、城外地皮價格跟著漲了起來。

起來晚了的商賈,剛打算把自己作坊旁邊的地皮買下,用來擴建作坊。

結果被告知,早晨的時候,地皮就被賣出去了,現在要買地,得往外再尋五裡地!

等中午時分,城裡除了米麵肉菜沒有漲價以外,其餘東西都或多或少都漲價了。

除了東西漲價以外,城裡又又又張貼招聘啟事了,月錢相比之前,提高了三成。

還在工廠做工的工人,一大早就聽到東家宣布,每日做工時間延長一個時辰,月錢上漲三成!

原本三百文一月的,直接漲到三百九十文。

原本三百五十文的,漲到四百二十文!

以往四百文的月錢,那是管事才能拿到的,現在工人就能拿到這麼高的月錢。

這不是幾家作坊工廠在漲月錢,而是整個京城的東家都在漲。

像一家有五六口人都在作坊工廠打工的,一月甚至能拿到二兩銀子。

這可是二兩銀子啊!

放在以前,那可是富戶人家才能賺到的。

一月二兩銀子,一年就是二十四兩銀子,隻需要六七年,就能在京城西城買上一棟房子。

當然,那是從前,現在京城房子的價格,可是翻了五倍不止!

那些租房打工的人還沒高興兩天,房東就找上門來。

要麼是房租要漲,要麼是地皮要漲。

在原本的租金上,漲五成!

你要是覺得貴,對不起,房子、地皮不租給你了,哪涼快,你待哪去!

大明可不像後世,有什麼違約補償。

房子地皮都是房東的,他愛租給誰就租給誰,官府都管不著。

大不了,把房租退給租客就是了。

反正城裡想租房的人多,走了一個,還有下一個!

這漲的工錢還沒拿到手,房東就要漲房租。

有的租客拖家帶口,七八個人租個院子的,麵對高昂的房租,乾脆不租了,直接在城外尋了地皮蓋茅草屋!

住哪不是住?

城外租金便宜,離作坊工廠又近,每日不用起那麼早,急急慌慌的趕去工廠做工。

有這想法的人不少。

最開始城外的窩棚還是零零散散的,沒過多少時日,窩棚像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最初隻是極其簡陋的草棚子,四麵透風。

漸漸地,一些手巧的、或是木匠人家的,開始用樹枝和泥土壘起半人高的矮牆,頂上鋪上更厚的草,糊上泥漿防風。

雖然依舊簡陋,但總算有了個家的雛形。

簡陋的窩棚連成了片,形成了一片獨特的城外棚戶區。

精明的貨郎很快嗅到了商機,挑著擔子、推著小車來這裡販賣些針頭線腦、粗鹽醬醋;甚至有人支起了簡易的茶攤,賣些便宜的粗茶和饅頭。

朝廷還沒決定擴城,工人自發的在城外先擴建起來了。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