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的主客場2-3-2賽製是從1985年總決賽開始施行的,這種賽製脫胎於ML的世界大賽,世界大賽從1924年開始就是2-3-2賽製。
之所以使用這種賽製,主要還是考慮到總決賽期間,球員們經過多個係列賽征戰已經非常疲勞,而總決賽往往是東西部球隊對決,美國地理東西跨度很大,來回坐飛機耗時長,很辛苦,如果采用2-2-1-1-1賽製,比賽打到最後三場,每隔一場就要坐飛機去往美國的另一端,很影響球員們的狀態。
1984年洛杉磯湖人和波士頓凱爾特人剛剛結束了一輪7場大戰的總決賽,兩隊都飽受飛行之苦,打到最後皆油儘燈枯,所以裡德-奧爾巴赫向聯盟提議將總決賽賽製改成2-3-2,這樣兩隊隻要坐兩次飛機,中間的時間間隔也足夠長。
奧爾巴赫當時在聯盟聲望正隆,大衛-斯特恩又是剛剛上台,自然從善如流,接受了紅頭的建議,從1985年開始采用新的總決賽賽製。
哪知道奧爾巴赫這一提議算是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1985年凱爾特人和湖人再度在總決賽相遇,凱爾特人握有主場優勢。
前四場雙方打成了2:2平手,在非常關鍵的第五場天王山之戰,因為新賽製的原因卻不得不在洛杉磯進行。
凱爾特人在客場輸掉了這關鍵一戰,導致球隊在局麵上陷入巨大的被動,雖然接下來有兩個主場,可是湖人已經士氣大盛,主場優勢在這種時候往往起不到太大作用。
加上伯德手指受傷發揮不佳,凱爾特人第一次在總決賽中輸給了湖人隊,他們對湖人總決賽的全勝記錄就此終結。
作為對比,1984年前四場同樣打成了2:2,關鍵的第五場在波士頓進行,球迷們瘋狂的呐喊和炎熱的球館成為湖人的地獄。
凱爾特人拿下了第五場,即便第六場在洛杉磯輸球,第七場回到波士頓,還是終結湖人拿到總冠軍。
從整體實力和最後的數據來看,1984年的凱爾特人其實比湖人要略遜一籌,係列賽無論是場均得分,命中率還是助攻,湖人都是更好的那一個。
凱爾特人能贏球,靠的是無匹的氣勢,心理上的優勢,還有充分利用好了自己的主場優勢。
到了1985年情況出現了翻轉,論整體實力,凱爾特人其實更好,從首場148:114的大屠殺就能看出來。
可是湖人決心更強,加上麥克斯韋爾受傷,以及關鍵的第五場在洛杉磯進行等一係列因素,導致凱爾特人被湖人乾翻。
其中2-3-2的賽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知道裡德-奧爾巴赫有沒有後悔向聯盟做出這個提議。
如今凱爾特人要麵臨同樣的境況,第五戰要在瘋狂的波特蘭進行比賽,這場對他們而言是必須要拿下的勝利。
否則去年的情況重現,一旦帶著2:3落後的局勢回到波士頓,要連贏兩場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開拓者並不懼怕在波士頓花園球館戰鬥,相反凱爾特人會背負更加巨大的壓力。
所以,凱爾特人全隊上下都投入了緊張的備戰中,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開拓者的情況和凱爾特人一樣,第五場是他們最後一個主場,更加不容有失。
如果說凱爾特人輸掉第五場,回到波士頓後還有機會拿下係列賽,那開拓者輸掉第五場,想在波士頓連續取勝簡直天方夜譚。
打完第四戰後,開拓者上下已經有些士氣低落了,因為凱爾特人這套五全明星首發的確強的可怕。
可以預見在後麵的比賽中,凱爾特人一定還會使用這套首發陣容,而開拓者在後場找不到能應對雙約翰遜+拉裡-伯德的人。
特裡-波特和傑羅姆-柯西太年輕,範德維奇和帕克森都不以防守見長,德雷克斯勒同樣隻是個三年級生,才23歲。
開拓者是一個以年輕球員和老將為主的球隊,他們缺少中生代的核心力量,全隊25-30年齡段的球員隻有帕克森和範德維奇,偏偏他們不是能挑大梁的球員,隻能打輔助。
凱爾特人這邊,伯德、麥克海爾、安吉、馬奎斯-約翰遜都是25-30年齡,競技狀態、比賽經驗正值巔峰,帕裡什、丹尼斯-約翰遜30出點頭,同樣是打球的好年齡。
當係列賽逐漸深入時,凱爾特人在經驗上的優勢正逐漸顯現,從心理上他們已經掌握了優勢,一旦第五場凱爾特人拿下,冠軍的歸屬將沒有懸念。
開拓者唯一的好消息就是第五場在波特蘭進行,他們不用跑去波士頓麵對那麼大的壓力,可以留在家裡悉心準備。
比賽日當天,傑克-拉姆齊很早就抵達了紀念體育館,在跑了一會兒步遊了一會兒泳後,他來到辦公室投入到工作中。
拉姆齊穿了一條年輕時常穿的花哨格子喇叭褲,自從進入1980年代後,上了年紀的傑克就很少這麼穿衣了,今天他想給大夥帶來一些改變。
在戰術室裡,傑克脫掉了上衣,戴上眼鏡,拿了一瓶朗姆酒,一邊看數據報告,一邊思考著晚上比賽的策略。
這兩天對拉姆齊而言很煎熬,因為從戰術和輪換上來說,開拓者找不到解決凱爾特人五星首發的辦法,一點辦法沒有。
尤其是馬奎斯-約翰遜這個點,在攻防兩端都給開拓者帶來巨大的麻煩,就算是甘國陽也不可能再分心到馬奎斯身上。
在內線壓製帕裡什和麥克海爾,以及關鍵時刻一對一照顧伯德已經是阿甘的極限,除非再克隆一個他出來,而這顯然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