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亂爆發前期,其實已經有不少人跟李隆基彙報過,其中包括張九齡、楊國忠、哥舒翰、高力士等人都曾上報安祿山有謀反之心,或說安祿山兼任三地節度使,手中權勢過重】
【但奈何彼時的李隆基對安祿山過於寵信,認為這不過是黨爭間的攻訐罷了,或者說他根本不認為,這個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如貓狗般的小醜,有背叛他的膽子】
【而隱藏在這之後,更深層的原因就有很多了】
【以李林甫和楊國忠等人為首的權利爭奪,官員腐敗,土地兼並嚴重、賦稅增加、藩鎮割據】
【府兵製的崩潰讓募兵製成為主流,導致了地方軍事實力與中央軍事力量的失衡】
【士族開始逐漸把持地位,壟斷庶族的上升渠道】
【日益增大的貧富差距使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底層民眾對自身現狀不滿的情緒逐漸積累,從而造成了各地出現不同規模的農民起義,也為安史之亂的爆發提供的社會土壤】
無數人驚愕的抬起來頭,這開元不是盛世嗎?
怎麼裡麵還隱藏了那麼問題在?
好家夥,這麼一看簡直是五毒俱全了。
每一個國家在走向衰落的時候,幾 乎都將上麵這些原因給包含了進去。
但問題是,那是處於最頂峰時刻的大唐啊!
怎麼也這樣?
宋神宗時期。
王安石看著那後人嘴中道出的種種問題,暗自歎了一口氣。
雖然有些問題不儘相同,但此刻的宋朝在他看來,也是千瘡百孔,就像是一艘破了許多洞的大船,隨時都有顛覆的風險。
這一刻王安石再次堅定了內心的方法!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這法一定要變!
【但不論如何說,天寶年間的李隆基疏怠政事,都是其中無法被掩飾的一個重要原因】
【朝堂之上,不是沒有聰明人看到這些問題出現,但已經失去了雄心壯誌的李隆基的不作為,才坐視了這些問題逐漸擴大】
【而安祿山的造反,則是壓垮這個前所未有盛世的最後一根稻草】
【就像是被推倒了的多米諾骨牌,戰火以山崩之勢,席卷了整個整個大唐】
【真的讓人很難想象,那個少年英姿勃發,用神龍之變坐上皇位,任用賢相、勵精圖治、一手開創了開元盛世的一代雄主李隆基,究竟是怎麼變成天寶年間的那個弱智的】
【唐玄宗真是應了他的名字,玄之又玄,一個玄字道進了一生】
天寶年間。
李隆基人傻了!
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看到了什麼!
這繁華到極致的大唐,竟然會在他的手中敗亡?
這怎麼可能?!
安祿山明明是朕的好兒子,他那麼懂事,那麼貼心,怎麼會做出背叛朕的事情出來。
可是現在安祿山造反的每一個細節都擺在了他的眼前,由不得他不信!
安祿山,狗雜種!
李隆基感覺自己的臉像被人給扇腫了一般,燙的厲害!
至於天幕說他在天寶年間疏怠政務,這能怪他嗎?
他辛勤了大半輩子,現在享受享受怎麼了?
朝堂之上,一眾群臣人都傻了,特彆是那楊國忠,更是嚇的臉色煞白。
“陛下,趕緊下旨去捉拿那安祿山吧!”高力士在一邊提醒道。
“是了,要趕緊捉拿這畜生!”
李隆基回過神來,不等他下令,立刻就有人來彙報。
“陛下,安祿山已經造反了!”
李隆基聞言頓時身體一軟,癱坐在了龍椅之上。
“唐玄宗!”
“好一個唐玄宗啊!”
李世民嘴角露出一抹冰冷至極的笑容。
“李林甫、楊國忠這般奸臣,有何麵目立於那朝堂之上,還有那李隆基算個什麼皇帝,竟然放任他們這般人如此胡作非為,簡直是不當人子!”
那天寶年間朝堂上的混亂,看的魏征、房玄齡等人兩眼一黑,血壓噌噌不斷往上漲。
魏征更是不顧尊卑直接破口大罵了起來。
罵著罵著槍口陡然一轉,看向了李世民。
“看前半生,這李隆基英明神武,簡直頗有陛下您的風采,到老了竟然也跟那漢武帝一般昏聵不堪。”
“這李隆基的事跡當作為您的警示,您定要以此為戒,不能學這李隆基一般,不然後人的嘴您也是清楚的!”
李世民也不在意,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
要是說彆的他可能不是很在意,但後人那張嘴啊,他是真的怕。
一個玄武門之變就能被他們念叨這麼久,再來點彆的他不是炸了。
大秦。
嬴政看完整個安史之亂爆發的前因後果後,似乎對於這天下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這盛世大唐的後麵,竟然潛藏著如此巨大的危機。
那一個個問題簡直是觸目驚心!
就連那盛世大唐背後都隱藏了如此巨大的旋渦,那他的大秦呢?
這個看似強大帝國下麵,是不是也隱藏著無數危機呢?
有的,肯定有的。
他很久以前便心知肚明,隻是想不到當這些危機一起爆發出來時,竟然會爆發出如此強大的力量!
竟然可以顛覆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
大唐都如此,他的大秦二世而亡似乎也不是那麼奇怪的事情。
雖是如此,但嬴政心中卻覺得越來越有意思了。
從天幕口中他已經得知,這李世民所接手的貞觀一朝,在冊人口也不過一千六百萬人,至多也不會超過三千萬人。
而此刻他手中的大秦,人口數量大概在兩千兩百萬人左右,加上隱戶那差不多也是將近三千萬人。
沒道理這李世民能治理的那麼好,他們會差這麼多。
首先觀念一定要改變,從那貞觀開元年間的情況來看,那繁華熱鬨的場景,肯定離不開商戶的努力。
想要讓大秦這淌水流動起來,首先就給這天下的百姓們鬆鬆綁才行。
要是能看到這大唐和宋朝的一些執政措施就好了。
為了追上這後世朝代的發展水平,嬴政絲毫不介意去抄一下後世的作業!
西漢。
劉徹嗤笑了一聲看著群臣。
“這天寶年間的李隆基,真可謂是昏招迭出啊。”
“朕都有些懷疑了,那前半生做下的那好大功績是不是單純就是運氣好,選中了幾個好丞相,又或者說是因為大唐的底子太好了,才讓他成就了那般盛世。”
“換做是朕,那安祿山自造反那日起,不消十日,他的腦袋就掛在了長安城的城門樓上麵了。”
天幕下,唐朝後麵的朝堂之上,看著唐玄宗三個字,表情均有一些怪異。
不少人的臉上甚至露出了痛恨的表情!
如果不是這唐玄宗,這盛唐又豈會直轉而下,像是耗儘了李氏一族的氣運,李唐一朝之後的國君也都不堪大用。
自安史之亂後,那盛唐再也不複以往的榮光。
這後人也隻能通過那一個個詩人,從他們的字裡行間之中去追尋,緬懷那盛唐的光景。
史家的不幸,卻是詩家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