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劉桐切換視角的時候,便來到了劉備這一邊。
劉備並沒有像賈詡所說的那樣,直接跟隨最後的大軍,穩坐中央。
而是在第二梯隊的部隊,既能夠及時到達戰場支援一線士兵,也不至於真正的親臨一線,給前方的眾將造成壓力。
與其他的第二梯隊不同,劉備所在的第二梯隊,全是一人兩馬,既保證了負重,又保證了機動力。
雖然沒有第一梯隊的速度快,但是在第一梯隊即將接近匈奴陣營三十裡的時候,劉備所在的第二梯隊,距離匈奴人的營地也不過一百二十裡出頭。
當然,這也有第一梯隊,在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進入最高行軍狀態,而是調整自己的攻擊方位,從而做到最有效最直接的打擊。
十支精銳的騎兵部隊,在移動的過程中,逐漸縮小自己的間距,並進入白馬義從的信息聯係區間。
因為內氣團子數量的原因,前方一線的將校,隻有兩個內氣團子,一個跟著趙雲,一個跟著黃忠,乘坐一臉不情願的‘小鷹’,開始接納空中視野,並掌握製空信息權。
這就導致一線的騎兵部隊,在這個過程當中,主要進行通訊的方式,依舊是通過白馬義從進行傳播。
不過白馬義從的速度極快,再加上各個部隊之間的距離逐漸拉小,通訊的時間損耗也越來越小。
而待在趙雲身旁的內氣團子,則承擔著聯係天空和後方大軍的任務,前線的指揮,則徹底落到了趙雲手中。
“三十裡,白馬義從向外偵察的距離是三十裡,這個距離,足以掩蓋和縮小馬匹的聲音和震動了。”趙雲的臉色多了一抹慎重,十分謹慎的聆聽著,每一個白馬義從士兵所傳遞過來的信息。
一旦被匈奴人提前發現,哪怕隻是早兩三個時辰,匈奴人所做出的準備,都會頑抗很多。
而一旦嚴陣以待,匈奴人所爆發出來的戰鬥力,以及鑄造的後果,很有可能讓他們全殲的希望,直接蕩然無存!
而白馬義從並沒有提前擴充視野,而是維持著三十裡的警戒線,也是避免匈奴人提前發現,從而進入警戒狀態。
隻要他們能夠在不驚動匈奴人的前提下,將距離突進到百裡之內,那麼局勢就會在他們的手中!
所以,每一份信息的到達,對於趙雲來說,都是一個值得思考和慎重的判斷和選擇。
而每一支精銳部隊所前進的路線,都是特殊定製的,足以避開草原上麵的一些小部落,或者說,避開匈奴人所布置的前哨站。
一般情況下來說,前哨站會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覆蓋這一片區域的草原,提前防禦和通知匈奴人等等。
然而有時候合適的戰略位置,並不適合遊牧,也不適合生存。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胡人,也會將自己的營盤稍微挪一點點,從而更好的生存。
再加上草原之上本就存在的一些土包,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遮蔽視野,保障道路的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