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回到府上,心情依舊沉重。這時,他的手下謀士王楷前來獻計,說道:“將軍,為何不去求袁術呢?袁術勢力強大,若能得到他的援助,我們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袁術在淮南,倘若將軍向他提起婚姻之約……”說話之人話音未落,一旁的許汜便迫不及待地插嘴道:“是啊,若是袁術能夠出兵解救,我們就可以裡應外合,內外夾擊,曹軍定然難以攻破!”
呂布聽聞此言,心中略作思索,覺得此計甚妙,不禁欣然應允。
然而,數日後,當呂布終於盼回了許汜和王楷時,得到的卻並非好消息。
許汜麵色凝重地對呂布說道:“將軍,在下見過袁術,並呈上了將軍的書信。”他稍作停頓,接著道,“然而,袁術卻因將軍殺其使臣,且有賴其婚姻之事,對將軍頗有怨言。此次他又來相問,更是責怪將軍反複無信。”
呂布聞言,臉色變得愈發陰沉。
許汜見狀,趕忙繼續說道:“袁術還說,若非曹兵圍困,下邳危在旦夕,他豈肯將女兒許配給將軍。而且,此次若非將軍先將女兒送去,他是絕對不會發兵來救的。”
呂布聽後,心中雖然惱怒,但此時形勢逼人,他也無可奈何。隻見他滿臉油汙,全然沒了往日的英氣,隻能無奈地問道:“那該如何送去呢?”
王楷說道:“曹軍在四麵重重圍城,我二人前去的時候,如果不是張遼和高順兩位將軍奮力衝破劉備的營寨,恐怕我們還沒到達壽春,就已經變成鬼魂了。”
他稍稍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這次回來的路上,郝萌將軍負責斷後,結果卻被張飛生擒,然後交給了曹操。”
說到這裡,王楷的聲音略微低沉了一些,“曹操既然知道了我們的情況,肯定已經有所防備。”
他猶豫了一下,似乎想要說些什麼,但又有些遲疑,“依我之見,除非……除非……”
“什麼?!”呂布突然大聲打斷了他的話,把王楷和許汜都嚇了一跳。
王楷定了定神,繼續說道:“除非將軍您親自護送您的女兒,否則其他人恐怕都難以衝出重圍。”
“什麼?”呂布的妻子嚴氏一聽,立刻露出不悅的神色,“這豈不是存心讓我丈夫去冒險嗎?”
呂布抬手打斷了嚴氏的話,說道:“我現在就把女兒送去,這樣總可以了吧?”
許汜連忙說道:“今日乃是凶神值日,實在不宜前往。”
他想了想,又補充道:“不過明日是大利之日,您可以選擇在夜晚起身,這樣或許會比較安全。”
“好!”呂布下定了決心,他的聲音如同驚雷一般在夜空中炸響,“明日就明日!”
次日二更時分,萬籟俱寂,月黑風高。呂布悄然起身,動作輕柔地將女兒用錦緞纏繞起來,仿佛她是一件無比珍貴的寶物。錦緞的柔軟觸感讓女兒的身體得到了最好的嗬護,也讓呂布心中的父愛愈發濃烈。
接著,呂布小心翼翼地用甲胄將女兒包裹起來,甲胄堅硬的外殼為女兒提供了一層堅實的保護。每一個細節,每一處縫隙,呂布都處理得極為細致,生怕有絲毫的疏忽。
一切準備就緒後,呂布背起女兒,感受著她的重量和溫暖。他手持方天畫戟,這柄絕世神兵在月色下閃爍著寒光,仿佛也在為主人的決心助威。
呂布騎上赤兔馬,這匹神駿的戰馬與他心意相通,無需言語,便能理解主人的意圖。赤兔馬嘶鳴一聲,如同一道紅色的閃電,劃破了黑夜的寂靜。
趁著夜色,城門緩緩打開,留出了一條僅容一人一馬通過的小縫。呂布毫不猶豫地策馬而出,背著女兒如離弦之箭一般朝著淮南疾馳而去。
然而,就在他剛剛踏出城門的瞬間,一陣喊殺聲驟然響起。原來,曹軍早已在城外設下了埋伏,他們點燃了火把,將四周照得如同白晝,火光衝天,喊聲震耳欲聾。
呂布心中一驚,他沒有想到曹軍的警覺如此之高。麵對四麵合圍的曹軍,他頓時有些驚慌失措。但他畢竟是久經沙場的猛將,短暫的慌亂後,他立刻回過神來,撥轉馬頭,準備往回趕。
可是,為時已晚。徐晃、許褚、夏侯惇、夏侯淵、韓浩、關羽、張飛……曹劉雙方竟然派出了十幾員大將,將呂布團團圍住。這些將領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精英,他們的氣勢如同一座座不可逾越的山嶽,壓得呂布幾乎喘不過氣來。
呂布心知今日難以脫身,他無心戀戰,隻想儘快帶著女兒逃離這個危險的地方。於是,他當機立斷,留下高順和張遼斷後,自己則揮舞著方天畫戟,奮力殺出一條血路,奪路而行。
然而,就在呂布以為自己能夠成功突圍的時候,劉備率領的軍隊如幽靈一般突然出現在他的前方。劉備的軍隊堵住了呂布的去路,讓他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絕境。
呂布無奈地歎息一聲,他知道今日已無法逃脫,隻得調轉馬頭,退回下坯城中。
【……】
戰後不久,曹操正在營帳中處理軍務,突然收到了一則緊急消息。
消息稱,河內太守張揚出兵東市,企圖救援被圍困在下坯的呂布,但卻被他的部將楊醜所殺。
曹操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刻召集群臣,將此事公之於眾。
“諸位,張揚雖然已被消滅,但我們北方仍有袁紹的威脅,東邊還有劉表和張繡的憂患。”曹操麵色凝重地說道。
他接著說:“而下坯城久攻不下,我考慮暫時放棄這裡,返回都城,先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你們覺得如何?”
曹操的話音剛落,荀攸便站出來表示強烈反對。
“丞相,此舉萬萬不可啊!”荀攸高聲說道,“呂布屢戰屢敗,其銳氣已經大挫。”
他進一步解釋道:“軍隊的戰鬥力主要取決於將領,如今呂布士氣低落,他的將領們也都失去了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