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影視諸天從知否開始 > 第一百八十章 忽悠盛紘

第一百八十章 忽悠盛紘(1 / 1)

推荐阅读:

反正在禁衛軍指揮使塵埃落定的這段時間,趙策英倒是沒有再來找過李皓。

八成他們父子還以為曾朝生是李皓這邊的人,當然這其中估計少不了曹景休的故意引導。

不過李皓暫時也不在意,反正英國公能知道的消息,作為同一輩人的忠敬侯也不可能一無所知。

李皓想著他們有事總不至於會瞞著自家姻親,看著趙宗全被人坑吧。

但直到在顧偃開的吊唁儀式上,李皓才又一次與趙宗全父子見麵。

本來顧偃開的去世,趙禎是打算車駕臨奠,親自過來以示對顧偃開一生功績的表彰。

但因為趙禎的身體原因而未能成行,所以便命趙宗全和趙宗漢兩兄弟代替自己親臨靈堂。

順便把由尚書省擬定,趙禎核準的賜諡詔書給帶了過來,由內官當中宣讀。

帥眾以順曰武、辟土斥境曰武、致果殺敵曰毅、能紀國善曰毅,最終擬定了武毅兩個字給顧偃開做了蓋棺定論。

當然這兩個字都是寓意很好的美諡,也不枉顧廷燁給尚書省擬定諡號的官員送的禮物,否則哪有這麼順利。

而在宣讀完詔書之後,趙宗全父子也與顧廷燁好生安慰了一番,隻是對李皓的態度頗為冷澹,反而是對曹景休的態度不錯。

這一點就讓李皓有所奇怪了,似乎趙宗全到現在還不知道內情呢。

倒是趙宗漢在這看到李皓,頗為高興,拉著李皓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看樣子是在皇宮裡麵待得不耐煩了。

不過這樣也對,畢竟是從小長在民間的孩子,突然被限製在皇宮之中,時間長了是有些受不了。

這心情李皓是可以理解,但確實是太吵了,幸好後麵李皓看到了齊衡,便趕緊把趙宗漢帶了過去,交給齊衡去應付。

而且有趙宗漢拖著齊衡,也省的齊衡萬一腦子想不開,衝撞到在後院接待女卷的明蘭就不好了。

隨後吊唁結束,趙宗全父子和趙宗漢先行離開,回宮去回稟情況了。

剩下的人也和顧廷燁告辭,隻等著女卷回來便一同離開。

也就在這個時候,李皓發現了在人群中還有曹景休和曾朝生。

而且這兩人還特意分開而行,在眾人麵前裝著一副不太相熟的樣子。

也正是這掩耳盜鈴的舉動,卻也更讓李皓確認,這兩人之間肯定有貓膩。

按照英國公所說,兩家明明有交情,卻在人前故意偽裝,肯定是有所圖謀。

當然李皓也沒去拆穿他們兩個,隻是在心裡籌算著,看他們到底在打的什麼鬼主意。

不過李皓沒去找他們兩個,反倒是曾朝生自己主動找了過來。

就在李皓和張桂芬一同離開,剛出了寧遠侯府時,曾朝生就提前一步在李皓的馬車旁等著。

見到這情況,李皓開口問道「曾指揮使,您這是找我有事!」

曾朝生說道「確實有事想請李大人幫忙,關於由我來接替顧廷燁成為禁衛軍指揮使的事,想來李大人也知道了。

本來交接事宜我應該去找顧廷燁的,但如今這情況,他怕是有些不太方便。

而李大人您,原先就曾掌管過禁衛軍,對宮中情況也比較熟悉,所以我才冒昧來請李大人幫忙。」

聽到曾朝生的話,李皓也沒有推拒,反正任命已經定下。

有曹皇後和曹景休支持,他理順宮中事務是遲早的事,自己沒必要去做這個惡人。

便答應道「曾指揮使客氣了,我對禁衛軍確實有一些了解,既然曾指揮使需要我幫忙,那我自然該鼎力相助。」

見李皓這麼好說話,曾朝生頗有些受寵若驚

反映了一下之後,立馬接話「那我在此多謝李大人相助之恩,隻是不知李大人何時有空。」

李皓想了一下,說道「不如就定在五日之後吧,到時我入宮去找曾指揮使,和您具體說下宮中情況。

另外負責宮中防務的殿前司人馬,我也是較為相熟的,到時我也約上他們,一同介紹給曾指揮使認識,您看如何。」

曾朝生對此自然是樂意的,有了殿前司的人協助,自己做事想來也能順利不少。

感謝道「那真是太麻煩李大人了,不如約個時間,我請您去吃酒,聊表感謝。」

李皓笑道「好啊,等曾指揮使理順了皇宮的事情,我們再找個時間好好吃頓酒。」

接著兩人又攀了攀交情,然後才分彆離去。

在回府的馬車上,張桂芬提起了剛剛的事,說道「你是真心想幫曾朝生,讓他可以儘快掌控禁衛軍。」

李皓解釋道「他是名正言順的指揮使,又有宮裡麵的支持,就算我不幫他。

隻要他願意花些時間,掌控住禁衛軍也隻是遲早的事,如今我做個順水人情不是正好嘛。

而且楊文遠還在殿前司呢,原先是顧廷燁在宮中,所以才沒有讓他把注意力放到宮裡。

如今這個時候,就該到楊文遠發力了,禁衛軍的那些人,楊文遠也熟悉的很。

我就不信這麼個半路出家的,還能比楊文遠更得人心。」

聽到李皓的想法,張桂芬不免說道「你這算盤打的可夠精明的,這事什麼都想用啊。」

對於張桂芬的調侃,李皓笑而不語,反正這事李皓也已經打定了主意,沒什麼好說的。

反而是靈堂裡的那一幕,讓李皓感覺奇怪,為什麼忠敬侯沒有告訴趙宗全實情。

忠敬侯到底在想什麼,他會是什麼樣的立場,這種種問題的答桉正困擾著李皓。

不過這事暫時還不急,在趙禎身體沒有進一步惡化之前,李皓都還有時間尋找答桉。

接下來,李皓遵守了與曾朝生的承諾,陪同他入宮走了一趟,親自幫他在禁衛軍中樹立了威信。

當然這一切都是在,李皓把楊文遠也給叫上的前提下完成的,不過李皓也有正當理由。

畢竟皇宮守衛是由禁衛軍和殿前司一同完成的,那曾朝生和楊文遠肯定會經常打交道,兩人相互熟悉也是應該的。

反正該做的事情李皓都已經做了,剩下的東西也不需要李皓細說,以楊文遠的腦子,自然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而忙完了宮裡的事,從兩淮的鹽場也傳來了喜訊。

曬鹽法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整理總結,終於大致成型,可以大範圍的推廣了。

按照當地鹽工和鹽場官員的計算,雖然現有曬鹽法在產量上沒有指數級的增加,但因為節省了大量燃料和人力。

所以在製鹽成本上有了大幅度的降低,那當初設想的,在保證鹽稅總額的基礎上,適當降低官鹽價格也就有了可行性。

當然曬鹽法也隻適用於沿海地帶,對於井鹽和解鹽的成本管控並沒有多大用處。

但即使是這樣,對於天下百姓也已經是一件大好事了。

於是李皓先將此事告知了陳升之,畢竟他是三司使,這點尊敬還是要有的。

而陳升之對此自然也是好生勉勵了一番,但也沒有太過在意。

畢竟鹽稅的事一直都是李皓直接向趙禎彙報,就算是有功勞,能落到他身上的也不多。

通知完了陳升之,李皓便又是一封奏疏,直接呈報到趙禎那裡報喜,並提出繼續實施接下來的方案。

不過

在真正實施之前,李皓其實還是想要再去一次兩淮,親眼到鹽場查看下情況。

甚至若是可以的話,針對如今的榷鹽製度,李皓也想在全國巡視一番,然後再進行鹽稅改革。

但趙禎的身體一直沒有好轉,李皓實在不敢在這個時候離京,免得在這期間發生了什麼事,自己沒有辦法及時應對。

畢竟在曆史上,趙禎也差不多就是在這段時間去世的。

雖然這個世界和曆史有所不同,但依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大概率這個軌跡不會有過多的變化。

而趙禎在收到李皓的奏疏之後,也確實挺高興的,即不會影響朝廷賦稅,又能給百姓減輕負擔。

這就是一件大好事,所以當即便同意在一定範圍內降低官鹽價格,並讓李皓出一份具體的計劃。

然後這份計劃就讓李皓犯難了,畢竟要讓計劃有可行性,光紙上談兵就不夠了。

還是得派人去一趟看看實際情況,然後才能有針對性的做出計劃來。

於是在李皓不能動身的情況下,李皓就想把盛紘給派出去。

畢竟在鹽鐵司裡麵,就盛紘的鹽鐵使司副使的官階比較合適。

而且在官品上值得信任,雖然人是不太聰明,但至少不會因為錢財而被彆人給拉攏去。

所以李皓這天便把盛紘給單獨找了過來,說道「如今兩淮鹽場使用曬鹽法,成本大為降低。

官家知道之後,便有意降低官鹽價格,讓利於民,與民生息。」

盛紘聽了這話,熟練的附和道「官家仁厚,愛民如子,此事等到百姓知道之後,必然能感受到皇恩浩蕩。」

李皓也是點點頭,讚同道「是啊,官家確實是一心為了百姓考慮。

不過官鹽價格調整,說起來容易,可做起來就難了。

現如今隻靠兩淮那邊的幾封書信,我們總不能隨意就定個價格吧。

到時萬一出了什麼問題,我們怎麼和官家交代啊。

而且根據榷鹽製度,兩淮的鹽也不是在全國都能賣的,川陝四路銷售的是井鹽、河南河北銷售的是解鹽,那裡的鹽價是不是也要進行降低。

或者需不需要重新根據情況調節幾種鹽的銷售區域,方便百姓就近購鹽,這都是問題啊。

這些問題我們在汴京城裡,終究是看不出來的,隻怕還是得派人去各地轉一轉才行。」

話聽到了這裡,盛紘就明白了意思,感情李皓找自己來,是沒安好心呢,想讓自己出京巡查。

可盛紘自然是不願意去的,畢竟誰願意好好地汴京城不待,反而要去到各地奔走。

而且聽這話的意思,不光是兩淮,估計其他各個州府也都得大致走上一圈,這得花多長時間。

正當盛紘想著要如何拒絕的時候,李皓卻接著說道「今日我找叔父過來,就是想問下叔父。

看叔父這邊有沒有能勝任此行的官員,來為官家排憂解難。」

聽到這裡,知道李皓沒打算讓自己去,盛紘心裡是長舒了口氣,心想這累活誰願意乾。

但隨後李皓的話,就讓盛紘心態有了轉變,隻聽說道。

「對於這件事,官家看的極重,想來若是能把這件差事辦好,他日回京之後,官家肯定不吝賞賜的,大概率回來就能官升一階。

雖然這事是累了一些,但想來也還是值得去做的,若非是我有事不方便離京,我都想自己去走這一趟了。」

說完看了看盛紘臉色,發現他眼裡都快冒光了。

知道盛紘心思動了,那剩下就好辦了,隻見李皓假意問道「這個人選最好是要年富力強一些,叔父可有什麼人選

推薦。」

盛紘這一聽是能升官的活,哪裡還能想得起其他人。

最開始盛紘想的就是三品榮休,臨退休前混個銀青光祿大夫就行。

但隨著盛紘跟著李皓升到了從四品,頓時就覺得這個目標可以再往上提提,比如到金紫光祿大夫。

現在又有個能升官的機會,盛紘若是這次能夠再升一階,那就是正四品。

以他如今的年紀,在努把力,彆說紫光祿大夫,甚至在往上的光祿大夫,以從二品致休,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想到這裡,盛紘突然覺得這個活也不是很累嘛。

便開口說道「這事既是官家給予厚望的,我等作為臣子,就不應該畏難止步。

這鹽場的事一直都是我在盯著的,對於這些情況我也是最為了解的,所以此事還是由我去辦,最為合適。」

李皓此時卻勸說道「這事太過辛苦,光是轉這一圈下來,最少也要一年的功夫。

讓叔父如此勞累,我實在於心不安,要是還是讓其他人去吧。」

可盛紘正被自己的升官的前景刺激的正歡呢,那肯錯失這個機會。

於是在兩人的一番拉扯之下,李皓勉為其難的答應了盛紘,同意讓他帶人巡視全國。

然後盛紘才心滿意足的離開,當然盛紘腦袋一熱,沒想到的事,可瞞不過盛老太太。

所以當盛紘回家,把事情一說,盛老太太頓時就明白了。

李皓這是給盛紘畫了張看得見卻未必摸得著的大餅,其他的東西且不說,就說官家如今的身體。

【推薦下,追書真的好用,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這還能不能撐過一年,都不一定,等到新君繼位。

到時會是什麼情況誰都不知道,那時候還會有誰在乎這個功勞呢。

不過盛老太太也沒多說,因為她也覺得以盛紘的腦子,真留在汴京參與進這場皇位更替,不一定是什麼好事。

如今能有這個機會,出去避一避,在盛老太太看來,也未嘗不可。

反正如今盛長柏、李皓、顧廷燁幾個都在汴京,這幾個人做事總歸比盛紘靠譜。

若是他們在這場皇權更替中笑到了最後,到時提攜下盛紘也是簡單。

至於這些人失敗了會怎樣,就不用多考慮了,因為這種情況下,盛紘在汴京也是白搭。

於是在眾人有意無意的配合之下,再由李皓去趙禎那幫盛紘領來了一道旨意。

給盛紘加了個宣諭使的官銜,讓他可以名正言順的巡視全國。

隻是等盛紘巡視完回京,汴京城裡麵的局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至少李皓給盛紘的的承諾,是沒有辦法讓趙禎幫他實現了。

當然,這是後話了。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