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躲避於闐人的耳目,張騫秘密地與當地一位養蠶的老者取得了聯係。這位老者名叫阿力木,為人善良且富有同情心。他被張騫的誠意和使命所打動,決定幫助他。阿力木悄悄地挑選了一些最優良的蠶種,小心翼翼地用柔軟的絲綢包裹起來,放入一個特製的小木箱中。他還向張騫傳授了一些養蠶的注意事項和途中保護蠶種的方法。
帶著蠶種,張騫踏上了歸程。他深知此次任務的危險性,因此不敢有絲毫懈怠。為了避開匈奴的眼線,他特意選擇了一條相對偏僻的路線,沿著沙漠邊緣前行。然而,這條路線雖然避開了匈奴的侵擾,卻麵臨著更加嚴峻的自然考驗。沙漠中氣候惡劣,白天酷熱難耐,夜晚則寒冷刺骨。水源稀少,常常要走上幾十裡路才能找到一口水井。而且,沙漠中時常會出現風暴和流沙,稍有不慎就會被吞噬。
在穿越塔克拉瑪乾沙漠時,使團遭遇了一場罕見的風暴。狂風呼嘯,飛沙走石,天地間一片昏暗。狂風裹挾著沙石,如子彈般呼嘯而過,打在人的身上生疼。馬匹驚恐地嘶鳴著,不受控製地四處逃竄。行人們艱難地前行,一步一步都仿佛要耗儘全身的力氣,隨時都有被風沙掩埋的危險。張騫緊緊地抱著裝有蠶種的木箱,大聲呼喊著,指揮大家緊緊地靠在一起,用氈布遮擋風沙。但狂風的力量太大了,氈布被一次次地撕裂,風沙不斷地灌進來。
經過幾個時辰的艱難抵抗,風暴終於漸漸平息。然而,使團的狀況卻十分淒慘。許多人被風沙打傷,物資和行李也散落一地。幾匹馬在風暴中走失,馱著的水和食物也隨之丟失。更糟糕的是,他們迷失了方向,四周都是茫茫的沙漠,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
張騫心急如焚,他深知在這茫茫沙漠中迷失方向意味著什麼。如果不能儘快找到水源和正確的道路,他們將麵臨死亡的威脅。他強忍著疲憊和焦慮,爬上一座沙丘,極目遠眺,試圖尋找一些標誌性的地形或水源的跡象。然而,映入眼簾的隻有無邊無際的黃沙,沒有任何生命的跡象。
就在大家感到絕望的時候,張騫突然想起了出發前阿力木給他的一個建議。阿力木告訴他,在沙漠中,可以通過觀察駱駝的行為來尋找水源。駱駝是沙漠中的 “精靈”,它們對水源有著敏銳的感知能力。於是,張騫連忙下令,讓大家尋找幸存的駱駝,並仔細觀察它們的行動。
果然,不久後,他們發現了一隻駱駝獨自向一個方向走去。張騫心中一喜,立刻帶領大家跟了上去。他們艱難地在沙漠中跋涉著,緊緊地跟著駱駝。不知走了多久,終於,前方出現了一片綠洲。綠洲上有清澈的泉水和鬱鬱蔥蔥的樹木,大家看到綠洲,頓時歡呼起來,仿佛看到了生的希望。他們迫不及待地衝了過去,痛飲泉水,補充體力。
在綠洲上稍作休整後,張騫等人繼續前行。然而,他們還沒走出多遠,就遭遇了匈奴的一支巡邏隊。匈奴人發現了他們,立刻揮舞著長刀,呐喊著衝了過來。張騫心中一驚,他知道,以他們現在的實力,根本無法與匈奴人正麵抗衡。但他不能讓匈奴人搶走蠶種,這是他千辛萬苦才得到的,關乎著大漢的未來。
張騫迅速冷靜下來,他指揮大家將駱駝圍成一圈,組成一個簡易的防禦陣地。然後,他和幾個勇士手持武器,站在最前麵,準備抵抗匈奴人的進攻。匈奴人衝了上來,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匈奴人勇猛善戰,他們揮舞著長刀,砍殺著使團的成員。使團的勇士們也毫不畏懼,他們奮力抵抗,用手中的武器保護著自己和同伴。
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雙方都有傷亡。張騫一邊奮力抵抗,一邊尋找著突圍的機會。他看到匈奴人的包圍圈出現了一個缺口,於是他大喊一聲,帶領大家朝著缺口衝了過去。匈奴人見狀,連忙圍了上來,試圖阻止他們。張騫等人與匈奴人展開了殊死搏鬥,他們不顧一切地向前衝,終於突破了匈奴人的包圍圈。
突圍後,張騫等人不敢停留,他們騎著駱駝,拚命地向前跑。匈奴人在後麵緊追不舍,他們不甘心就這樣讓張騫等人逃脫。張騫等人在沙漠中狂奔,身後揚起一片沙塵。他們知道,一旦被匈奴人追上,後果不堪設想。
就在匈奴人快要追上的時候,前方出現了一座山脈。張騫心中一喜,他知道,隻要進入山區,他們就有機會擺脫匈奴人的追擊。於是,他帶領大家朝著山脈奔去。進入山區後,道路變得崎嶇難行,但張騫等人顧不上這些,他們沿著山路拚命地跑。匈奴人騎著馬,在山路上行動不便,漸漸地被他們甩在了後麵。
經過一番艱難的跋涉,張騫等人終於擺脫了匈奴人的追擊。他們在山中找了一個隱蔽的地方,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他們繼續前行,終於走出了山區,踏上了通往長安的道路。
蠶種歸漢,影響深遠
曆經千辛萬苦,張騫終於帶著珍貴的蠶種回到了長安。消息傳來,整個長安城都沸騰了。百姓們紛紛湧上街頭,夾道歡迎這位英雄的歸來。他們歡呼著,雀躍著,眼中充滿了敬佩和感激之情。張騫的臉上雖然寫滿了疲憊,但他的眼神中卻透露出成功的喜悅和自豪。他深知,自己所帶回的不僅僅是蠶種,更是大漢與西域交流合作的希望。
漢武帝得知張騫歸來,親自在未央宮接見了他。宮殿內,漢武帝高坐龍椅,文武百官分列兩旁。張騫大步走進宮殿,向漢武帝行了大禮。他詳細地彙報了此次出使西域的經曆,包括與各國的交往、所了解到的風土人情以及帶回蠶種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