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看日本是一個彈丸小國,但因為戰後在美國的扶持下經濟迅速崛起,快速步入了發達國家的行裡。
不論是娛樂產業的發達程度,或是娛樂市場的開發規模,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的。
而且由於此時華夏內地的市場仍然受限於計劃經濟的運行模式,對外開放的市場空間幾近於無,無論娛樂業的發展程度還是市場價值都相當原始。
所以日本的娛樂行業也就牢牢占據著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顯赫位置。
成了亞洲獨大,獨領風騷的存在。
這一點,隻要此時身處日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
因為你隨便走在日本大街上,到處都可以看見演唱會和新電影的宣傳海報。
日本各個城市最繁華的地區,總是有音樂愛好者自發組成的樂隊在街頭表演。
尤其是在東京,鬨市區的劇場和電影院更是無處不在。
在這裡,可以看到的歐洲試驗藝術電影和亞洲未知國度的電影遠超巴黎和紐約。
甚至唱片和錄像帶的租賃業務都非常繁榮,提供相關服務的出租屋也滿眼皆是。
再加上日本的文化版權方麵發展相對成熟,管理也是最嚴格的。
綜合考量,日本確實可以稱之為文藝創作者的天國。
也就是說,如果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或者一張音樂專輯能夠在日本大賣,出品公司和主創人員由此獲得的收益是相當可觀的。
拿電影來說,不像國內僅僅是靠電影本身的拷貝或者票房收入來賺錢。
還有版權收入,原聲專輯、錄影帶收入和宣傳冊、電影周邊收入。
絕對是一本萬利。
運氣好的話,主創人員直接實現財富自由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也要承認,日本娛樂市場自有其特殊性。
目前日本電影公司的創作前景和生存處境,其實並不是很樂觀。
首先,曰本是美國的小弟,它的電影市場是對美國完全開放的,美國電影要想在曰本得到上映許可非常容易。
剛開始這沒什麼。
六十年代時,曰本本土票房占票房總份額七成以上,電影公司大把撈錢美滋滋。
七十年代時也不錯,基本保持了這數據,所謂的日本本土的“邦畫”對海外引進的“洋畫”就沒輸過。
各路製片廠都有自己獨特的體係,並且能夠成熟的完成全產業鏈的生產,拍攝出了大量對世界電影產生影響的經典影片,可謂是日本電影工業化的巔峰期。
因此,這段時間也被日本電影人稱作日本電影的“黃金時代”。
但等到了八十年代,隨著有能力的電影人紛紛從大製片廠離開,自己成立製片公司,支撐日本電影工業幾十年的大製片廠體係便就此逐步瓦解。
於此同時,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導致電影喪失了曾經無比強大的造星能力。…。。
新一代的明星越來越多的出自電視演員和選秀偶像。
偏偏此時又遇到了美國開始了猛烈的文化輸出。
美國電影電影業受到美國政府扶持,大製作商業片開始量產。
結果曰本電影業便由此盛極而衰,迅速走向了下坡路。
也就短短十年時間曰本本土電影的票房就完敗血崩了――三成不足,眼看就奔著四分之一去了。
說白了日本電影受到美國大片的衝擊,其實要遠比港片更早。
而且曰本本土電影人還是實力不足,打不過美國的好萊塢模式。
除此之外日本電影市場還有一點非常特殊。
最吃香的也不是真人電影,而是動畫二次元和動物為主題的電影。
縱觀八十年代,日本電影所剩不多的這點本土票房,其實一直都是靠電視劇和動畫劇場版撐著的。
還彆看曰本影院每年上映的電影,部數在一千部以上,但絕大多數電影都不是日本本土電影。
即便是本土電影,許多真人電影反而不會受到特彆,無聲無息間便在限定時間內下映。
就拿1986年和1987年來舉例。
這兩年的“邦畫”票房冠軍,一部是1986年東寶出品的《子貓物語》,另一部是鬆竹出品的《忠犬八公》。
而1986年,機器貓係列的《大雄與鐵人兵團》位列本土票房第四位.
1987年,機器貓係列《大雄與龍騎士》的本土票房奪得亞軍。
說白了,真能夠為電影公司賺到錢的電影裡,真人電影所占的比例也不具優勢。
而日本電影行業的真實狀況是,因為不是信息時代,這個年代的人還不能完全了解這些數據展露的行業特性。
在昭和最後的十年裡,尚不能發現財富密碼的日本大製片廠們,沒被餓死就算好的了。
東寶和東映都是靠預售票的方式不停運轉,大批組織觀眾來看電影,才勉強沒破產。
日活是為了賺錢徹底不要臉了,瞅準了錄像機日益普及,去拍可以滿足男人特殊需要,在私密環境裡“衝一衝”的“粉色電影”,才能保持繼續培養影壇接班人的活力。
而鬆竹完全就是吃老本了,除了寅次郎的《男人之苦》係列,還有一部被翻牌過無數次的《忠犬八公》之外。
整個八十年代,基本沒有為日本影史留下什麼可圈可點的貢獻。
像去年拍攝的《火宅之人》,幾乎就是迫本社長最後的奮力一搏。
但可惜的是,結果不算壞也不算好,票房成績剛過十億。
作為製片公司,同時擁有自家院線,鬆竹映畫的確可以賺上一票。
但要是單純從製片方的角度來說,如果單靠本土票房收入收回成本,那就是個小虧了。
這正應了華夏的那句老話――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勉強也就是個合格線吧。
所以說,要是這麼一比較的話,原本在真人電影裡,類型上就居於劣勢的《李香蘭》能取得這樣的首映日票房成績,那還真是一件讓不少業內行家都出乎意料,大跌眼鏡的蹊蹺事。…。。
於是,當無數劇評人、影評人愕然發現鬆本慶子的製片公司不聲不響,竟然拍出了一部超級賣座的傳記電影小黑馬,瞬間目光就投注了過去。
很快,以支持電影事業發展為目標的《映畫周刊》為首,多家文化性質的雜誌報刊,就在上映的第二天刊登了《李香蘭》的影評,想要就這部電影的熱賣的現象予以客觀的分析,探尋其中的緣故。
到了這一步,先不管這些影評家們找得著找不著合適的理由,看得透看不透真正的緣由,反正大部分人對於影片質量都給出了比較正麵的評價。
有人甚至不吝讚美,稱讚其為“今年來反應戰爭題材的最佳作品”、“一部電影道儘身為曠世紅顏的辛酸”。
畢竟這邊影片是高達十億的投資呢,在日本是頂級大片,對標美國好萊塢也是中等偏上。
尤其在大陸內地,全都是物有所值的增值消費。
無論是外景、還是道具、服裝、演員造型,都是最頂級的,對於真實曆史感的營造接近完美,水準未必就低於同時期在京城故宮拍攝的《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