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葉行舟卻是不在意這些,看著小妹一臉惋惜:
“小妹,你真的不跟我們一起回京了嗎?”
這一分開,要等好久才能再和小妹團聚啊。
好想把小妹和玥兒都帶回京城去。
可惜,小妹已經嫁人,這樣做確實也不妥,那沈淵也是個好的,他們總不能讓這個家都給拆散。
按理說,若是沒有紅薯玉米這些事兒,指不定他們一家也能跟著他們去京城安家。
可是,現在,他們留在大柳樹村說白了,也是在為朝廷做事。
國家大事麵前,一切都得讓步,更何況這大事,關乎百姓溫飽。
“二哥,三哥,咱們不是說好了,等咱們葉家的墳墓都遷過去了,我再回去,就算沒那個儀式,我現在也是葉家人啊,也算是認祖歸宗了。”
蘇晚晚無奈。
她是真的不想入京,最起碼不是現在。
“行了,你們小妹說的對,不差這個形式,又不是見不到了,他們事業剛起步,這時候也的確走不開,但是以他們的本事,遲早會去京城的,不急於這一時。”
“至於孩子們,你們剛才也見到孟先生了,他那樣的人都願意留在這裡當夫子,講真,這裡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我覺得並不差,甚至可能比他們去京城更好一些。"
葉沐非打斷了他們的話,今日來大柳樹村轉了一圈,他是徹底放心了。
而且,他也看出了,沈淵那人絕非池中之物,在大柳樹村也是暫困淺灘,遲早有一飛衝天的時候。
屆時,他們再團聚。
“大伯,你們放心,我會照顧好他們的,爭取早日去京城和你們團聚。”
沈淵立馬表態。
大伯看了他一眼,拍了拍他的肩膀,沒有多說。
兩個哥哥也無話可說。
蘇晚晚這邊已經開始分配這些回禮了。
“二哥三哥,這些麻袋裝的,是給大哥和咱們其他葉家人準備的,你們拿回去分分,做法你們這幾天也看到了,很簡單。”
“這些盒裝的,我都裝得好好的,每一份裡麵是都是三樣東西,你們拿回去送禮用。”
蘇晚晚提到送禮,故意問道:
“你們過年沒在京城,這年後回去,肯定要給同僚拜個晚年,送一些禮的吧,這東西拿出去也讓他們提前嘗一嘗,省得你們回去還要準備。”
果然,蘇晚晚這話一說,葉行風眼睛都亮了:
“小妹,你這也太周到了!這東西拿出去很有麵子,他們早就想嘗嘗那紅薯玉米的味道了,還有咱這腐竹,怕是如今名頭也傳到了京城去。”
他太感動了,小妹怎麼這麼好呢,啥都想到了。
“其實我們在京城也沒多少交好的同僚。”
葉行舟回應一句,葉大伯點頭繼續道:
“是沒有多少,但是有些老臣還是要探望一下的,晚晚有心了,這些禮物很好。”
葉大伯也是感慨了一句。
晚晚這性子真是像了她的娘,考慮的周全。
說完他又看向了沈淵,幾不可查地回頭歎道:
“就比如那霍老爺子,雖然我不喜歡他家那幾個後生,但是霍老爺子戎馬一生,是我大夏朝的功臣,咱們來的時候他還纏綿病榻,這次回去可得去看看。”
不經意地他又瞅了一眼沈淵,見他麵不改色,好像根本沒聽到一般,兀自整理那些東西,不由得眸中閃過一絲的狐疑?
難道真的不是?
是他想多了嗎?
沈淵沒任何表現,蘇晚晚倒是眼睛一亮,道:
“是霍大司馬嗎?大伯,您跟霍老爺子很熟嗎?我也聽說過他,他好厲害。”
蘇晚晚把一個對英雄崇拜的小表情表演的也是惟妙惟肖。
“嗯,爹說的就是他,霍老爺子真是個英雄,隻是可惜了,他家裡那些後輩們倒是......”
葉行風話沒說完,這些事情說起來挺無趣的,就不要說了。
“是去看霍老爺子的,又不是看其他霍家人,行了,時候不早了,收拾收拾,咱們先走。”
葉沐非發了話,他們不再說這個話題,立馬拿著那些東西往馬車上送。
“小妹,你送我們這麼多珍貴的東西,我都覺得我們送來的太少了。”
葉行風搬著那些東西,真是覺得來的時候拿的還不夠多。
“一家人說什麼話,你們都快把葉府搬空了吧,下回可不能這樣了,你們小妹不缺銀子,倒是葉家那麼大兩個府邸呢,花錢的地方多。”
蘇晚晚也是無語。
一些特產能和那些金銀珠寶比啊,大伯他們一早上送來的東西,都快堆一個屋了。
葉家才回京三年,怕是日子也不會太好過。
蘇晚晚還真不好意思收那些。
“家裡你彆擔心,瘦死的駱駝還比馬大呢。”
葉沐非也是感動,知道這侄女怕是起了退回禮物的心思,立馬回應。
“那成,我就先收了,不過下次可不許了!”
蘇晚晚知道也退不回去,也就這麼算了。
反正以後葉家有需要,她再幫著唄。
蘇晚晚又去葉婧雪那裡住了幾天,過了初五,大伯就帶著兩個哥哥一起離開了。
不過公主娘親和雪兒姐姐也沒走,她們還要留在這裡,等著遷墳之後和蘇晚晚一起回京。
大年初七,作坊開工大吉。
一大早蘇晚晚去了作坊,給每人發了一個小小的開工紅包。
工人們沒想到上工還有紅包拿,雖然就是幾個銅板,也是高興的很,吉祥的話說個不停。
今年這個年,他們過的比以往都好,好些沒成婚的,過年還說了親。
現在他們可是香餑餑呢。
這一天,書院也開始招生了。
村裡的孩子們幾乎都來報名,還有一些附近村落裡的孩子。
沈昭是過完初十才開學,就過來幫忙。
孟遷的弟子已經來了兩個,還有幾個離得遠,在路上。
聽說這兩個弟子,一個擅長音律,一個擅長算數。
蘇晚晚並沒有去參與,既然都交給了孟遷,她隻需出錢便可,一切都讓他來管理。
這批招生的都是蒙學,像沈昭這種已經考過童生的自然不會招來,沈昭還要去縣城讀書。
招生完畢,本來以為村裡隻有二十多個孩子,加上作坊工人們的孩子,也最多總共三十個人。
誰知竟是達到了五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