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諾威號雖然是戰列艦,還是噸位浪費大王,還養起來特彆費勁,但唐文從未想過放棄它。
近十萬噸的戰列艦啊,如果拿去給聖誕特快用掉實在是心疼,哪怕擺在大灣當擺設都好。
當然這玩意弄回來肯定得通報一聲,還不如提前給老張一個驚喜(嚇)。
在確認唐文沒有開玩笑後,老張火速要到了漢諾威的基礎數據慢慢研究,而唐文終於是應付了過去。
之後登陸bbs掃了一眼網站後台,發帖數量正在大爆發。
而這都是因為消息魚龍混雜,順序大概是:
“tis:本子驅逐艦與髪雞巡洋艦作戰並同歸於儘”
“太陽報:自5月擊落友軍軍機後,又擊沉一艘友軍主力戰艦!”
“每日新聞:外務省發言人就誤擊事件致歉,並表示沒有開戰想法”
“彭博社:多個地區進入緊急狀態,髪雞官方正在積極調查”
“巴黎日報:科爾貝爾號為掩護帶英軍艦戰沉,600名艦員全部犧牲”
“abc:本子就誤擊事件再次致歉,並持續熱線溝通,要求海上自衛隊停止一切訓練活動回港”
一連串的消息傳過來,大眾了解的就是本子驅逐艦真“誤擊”了一條巡洋艦,並且前幾個月還擊落了一架飛機,有前科。
至於科爾貝爾號已經退役、以及聯合艦隊、炮戰等信息雖然也被報道出來,但彆說大眾,就連很多官員也不清楚裡麵的門道,隻抓住了“重點”就慌慌張張地做出回應。
進入後現代,一條導彈驅逐艦巡洋艦的造價可不便宜,地位堪比以前的航母或者戰列艦,損失一條都是極為肉痛。
到處都有專家和官員出來發言,各種消息滿天飛,很快就淹沒了泰晤士報的初始報道。
而洞察細節的人不是埋頭尋找真相,就是沒有發聲渠道,根本無法傳達理智的信號。
一會有高盧鬥士喊出來要複仇,嚷嚷著血債血償,據說已經聯係到了沉沒的艦員遺孀,即將組織遊行。
一會兒有自稱參戰水兵爆料,敵人來自於幾十年前,沉沒的是四十年前的科爾貝爾號,聯合艦隊穿越時空鯊過來了。
也有附近的海盜群體找到媒體,稱那裡現在全都是軍艦和飛機,什麼本子大戰法雞是混淆視聽,真實目的為進攻富饒安寧的索馬裡做掩護。
再過一會兒,租下真·科爾貝爾號的民間組織辟謠說巡洋艦沒有沉沒,還好好的在波爾多港口停著,一切都是帶英的陰謀。
各種亂七八糟的信息一齊湧入,在沒有抖音拍現場怪的時代,人們隻能靠猜測和公眾人物的話判斷發生了什麼。
而在唐文登陸bbs時,上麵最火熱的觀點居然是世界大戰又要開打了。
這下就連唐文也坐不住了,總算理解老張為什麼破防。
彆說網友,就連很多情報機構也在焦頭爛額!
事發時是老米的半夜,老爺們半夜爬起來緊急下令,讓亞丁灣周圍一切飛機和戰艦趕到現場,然後使勁打電話問情況,下麵的探員則忙著到處打探消息。
蘇伊士運河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航道,幾乎以一己之力聯通了歐洲和世界,事發地點過於敏感,很難不認為這其中是否有針對運河的陰謀。
一旦運河堵塞,不知道多少商船會延期,影響多少公司的股價,甚至給一大片地區帶來物資緊缺。
一提到運河,這下不止是參與了戰鬥的歐洲,全世界都坐不住了,飛機、艦船、潛艇都開始計劃緊急調動。
而完全懵掉的當事人本子,也順帶承受了巨大壓力,首腦來不及聽取下麵的報告,犯了和外務省一樣的錯誤,第二次對外道歉。
這之後從帶英傳來的詳細戰報分析才傳了回來,自衛隊清點了所有軍艦,發現一個不少,沒有一條靠近過亞丁灣。
科爾貝爾號?那不是都退役五年在海邊賣門票嘛!
等這份內容被委屈巴巴地呈到上層,連續道歉的首腦才傻了眼:
科爾貝爾號在養老沒沉,己方戰艦也都點過名沒少,那剛剛道歉了什麼?
外務省這才開始辟謠,但在已經發酵起來洶湧的輿論麵前是那麼無力。
甚至媒體都開始鄙夷,你都道歉兩次了還能反悔?
晚上十一點,唐文一刻不停地刷著bbs,還登了幾個國外網站,目瞪口呆地看著事情朝未曾設想的方向演化。
他的本意是製造一起神秘事件,所有人都忙著去解密,而不是像現在一樣陰謀論橫飛、各種低級錯誤頻出。
甚至根據目前的新聞,參戰的混編艦隊被緊急撤離到最近的基地,沒人去管海中的殘骸。
至於他認為應該馬上披露出來的戰場畫麵,也是一張圖都沒有流傳出。
世界果然是個巨大的草台班子。
罪魁禍首放心地關掉電腦,安然睡覺。
……
“很落後的工藝,我是說,現代海軍早就淘汰了這種配方。”
從倫敦飛來的艦炮專家站在拖船船頂,正好夠到了南安普敦號艦首中彈的位置。
作戰的四條艦艇在猛烈的攻勢下都挨了炮彈,但效果幾乎等同於流彈,沒有造成實質的傷害。
被拉到最近的港口後,就有專家嘗試對彈藥進行鑒定。
艦炮專家是專門請來的退休老人,水平可能不是最頂尖,但擁有很豐富的經驗——在他的壯年時代接觸過的全都是二戰彈藥,各國的配方在他看來都有獨特的氣息,很容易發現。
“我有80的把握確定這是來自於舊ijn的100毫米炮彈,他們在後期廣泛應用,說不定還是庫存的老貨。”
在專家旁邊,是趕來的多方聯合調查組,聽到判斷後表示認可,然後給出了一張照片,是正在開火的秋月號。
“是秋月!”
白發老專家一眼就認了出來,膠卷相機拍攝的照片非常清晰,而且是彩色,標誌性的四座炮塔太好辨認了。
“那麼,這很可能確實是一起特殊事件。”
同樣年紀不小的法雞調查員喃費爾南多喃了一句,眼睛晦澀莫名。
他還有個身份,科爾貝爾號第二任艦長,58年就在科爾貝爾號上當水手。
雖然事發突然,但留下的影像資料不少,他一眼就認出了那是科爾貝爾,而且是第一次接觸時的樣子。
炮塔的開火頻率、轉速、電子設備布局也幾乎完全相同。
科爾貝爾號隻建過一艘,而且就在波爾多的港口裡,那麼這一艘是哪裡來的?
“我想,我們需要去打撈殘骸。”
旁邊的調查員讚同這個想法,隻是有人問道:
“那艘潛艇呢?要不要也調查,我推測他應該是想通過蘇伊士運河,沒準還能堵住。”
“我認為這是個巧合。”
費爾南多搖頭說:
“出現潛艇太正常了,而且它的指揮官肯定早就返航,不會自投羅網。”
“現在,我隻想知道那一艘科爾貝爾來自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