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就在古三思得到消息的一盞茶後,身處戶部衙門的崔紹,也同時收到了消息,不過相較於古三思的大驚失色,誠惶誠恐,崔紹對這個消息則是平靜了很多。
雖然當年也擔任過幽燕布政使,在幽燕有不少的舊部,但是這些人大部分是和劉正嶽是有瓜葛的,因此隨著劉正嶽的被捕,這些人也都是被葉明盛連根拔起,這件事情也是一度將崔紹弄的有些灰頭土臉,十分狼狽,但最終崔紹還是平安度過了那次的事件。
而在那次之後,幽燕布政司裡就基本上沒有崔派的人馬,隻有一兩個勉強算是崔派的外圍人馬。因此事不關己崔紹也是沒什麼所謂,在古三思忙著給這件事情善後之時,他也是結束了工作坐上了回府的馬車。
晚上酉時一刻,崔紹也是返回了自家的府邸,因為這個年三十正逢葉明盛開創新朝,很多奉武軍的元老功臣,都是得到了葉明盛的封賞,因此這個年三十大家都格外的開心,所以街道上,以及崔府周邊高g的府邸,也都是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氛圍。
而在這喜慶的氛圍中,崔府的冷淡則是顯的有些格格不入,因為這段時間崔府出了不少事情,所以崔府裡也有人建議說這個大年三十,又逢老爺被封為國公,所以理應是好好辦一下,為崔家衝衝喜···················
對於這個建議崔紹也是有過考慮,但是最終他還是拒絕了,雖然作為文臣被葉明盛破例封為榮國公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如果是之前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時候,崔紹也一定會非常高興。
但遺憾的不久之前崔紹的嫡子,也是崔紹花費了很多心血培養的接班人崔子班離開了人世!
白發人送黑發人,這件事情對崔紹的打擊可以說是相當大的,而且崔子博還得了那樣一種病。
儘管崔子博得花柳病的消息,被易京朝廷儘可能的封鎖了,但是這天底下就沒有不透風的牆,崔子博的病情還是鬨的人儘皆知,並衍生出了數個版本,而這些流言蜚語也導致崔家的家風,就連崔紹本人都是受到了一些質疑!
因此即便事情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但是崔紹還是沒有擺脫此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實在是沒有什麼大操大辦的想法。
回到家中崔紹簡簡單單吃了一頓飯,便是回到了書房認真看著手中的奏本,為了擺脫喪子之痛對自己的影響,崔紹能夠想到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工作,讓繁重的工作去麻痹自己神經,讓自己沒有機會去想那些事情····················
雖然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葉明盛一直都為大乾的成立做準備,但是新朝創建以來還是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
尤其說大乾是脫胎於大周,而這也導致大乾繼承了大周幾百年來的一些弊病,而在此次的大封賞的同時,葉明盛也是確定了用深化改革來解決這些弊病的基本方針,葉明盛作為皇帝既然確定了大方向,那崔紹作為戶部尚書,就是要負責更具體的一些內容。
其實在大乾成立後,葉明盛和崔紹也是進行過一次私下密談,在密談中葉明盛首先是就崔子博,公孫巧晴夫婦二人的不幸遭遇對崔紹表達了慰問,並且希望崔紹能夠節哀順便,保重身體!
其次葉明盛也是表達了對崔紹這些年來對奉武軍,易京朝廷,以及現在大乾朝貢獻的感謝,稱讚崔紹是國之柱石,並且再次強調了自己對崔紹充分信任,希望崔紹能夠繼續在大乾發光發熱,做出更多的貢獻。
崔紹也是表達了對葉明盛信任倚重的感謝,他也是表態他和崔家將會一如既往的忠誠於大乾朝,忠誠於葉明盛。
說完了這些之後,葉明盛和崔紹才是聊起了經濟,崔紹首先就是就戶部的工作向葉明盛做了一個報告,告訴葉明盛戶部現在有多少家底,接下
來六個月到一年時間裡,將會收到多少銀子,又將會有哪些的支出·················
因為葉明盛一直對財政工作很是關注,所以說崔紹這些彙報,葉明盛也是了解過很多,所以葉明盛也是清楚,目前戶部的財政工作確實是壓力山大,有很多的問題需要去解決,有很多的的工作需要落實和推進。
彙報完了工作之後,崔紹也是提出了他的看法,崔紹認為目前葉明盛推行的改革雖然一直在往前走,也確實是有很多的進展,但是戶部現在確實是缺銀子,剛剛攢下的那點家底,也是因為開國那一波封賞給打沒了,所以崔紹也是建議葉明盛能不能對於一些免稅的地區恢複收稅。
崔紹認為因為葉明盛給予的免稅政策,最近這段時間淮南,雲並,荊楚,關中,雍涼,安慶,川蜀等地的發展可以說是如火如荼,已經建立了一定的經濟基礎。
因此即便葉明盛現在恢複收稅,雖然可能會影響這些地方的發展的進度,但是卻改變不了這些地方發展的勢頭!
對於崔紹這個建議,葉明盛也是表示他會考慮的,同時葉明盛也是指出,解決財政困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並不是隻有恢複收稅這一條的!
葉明盛希望崔紹在解決財政困難的問題上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更積極的去思考這個問題,多想一些其他的辦法。
對此崔紹當時雖然表麵上應承了下來,但是心裡也是有其他的想法···················
其實向葉明盛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崔紹就明白他的這個建議,大概率會被葉明盛拒絕的!
畢竟這個在幾年內免稅是葉明盛當時吹出去的牛逼,葉明盛當年雖然不是很好麵子,覺得麵子沒有裡子實惠,但是這些年隨著身居高位,葉明盛也是意識到維持自身形象的必要性,因此葉明盛也是比較注重自己的麵子了
而現在葉明盛又當了皇帝,皇帝說話可是金口玉言,一個唾沫一個釘的,所以說現在恢複收稅,這無疑是讓葉明盛打自己臉,對葉明盛的威信和威嚴是一個打擊!
所以葉明盛即便說因為知道財政困難,也很有可能會打腫臉充胖子,咬著牙把自己當年吹出去的牛逼兌現了!
而崔紹之所以明知道葉明盛很可能會拒絕,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提出這個想法,原因就在於他要用這個建議來堵葉明盛的嘴,向葉明盛表示我作為戶部尚書已經是提出了事情的解決辦法,你不采納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作為戶部尚書崔紹當然也清楚,解決財政困難的方法不僅僅隻有恢複收稅這一條,但問題在於那些辦法同樣很困難,甚至是需要得罪人的,崔紹深知改革這杆大旗不好抗,衝在最前麵很容易遭到反噬的················
他這麼大歲數了也沒有當年的衝勁了,所以還是明哲保身為好,扛旗衝鋒這件事情還是交給年輕人比較好,他崔紹為他們壓陣,搖旗呐喊助威!
講真崔紹這麼明哲保身,心中其實也是有些對葉明盛的怨氣,戶部雖然掌管朝廷的錢袋子,擁有很大的權力,是朝廷中絕對的實權部門,戶部尚書也是朝廷重臣內閣大佬,但是相較於吏部,以及被稱為天官的吏部尚書而言還是差了一籌!
當初奉武軍擊敗洛安朝廷,組建易京朝廷的時候,崔紹就對吏部尚書的位置可以說是勢在必得,但遺憾的是最終卻是事與願違,葉明盛將這個位置交給了古三思,然後把戶部交給了她崔紹。
當時葉明盛這個決定也是在易京朝廷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讓很多人都意識到了葉明盛有意培養古三思取代崔紹。
當時見事態逐步發酵葉明盛為穩住崔紹也是私下裡跟崔紹談過,當時葉明盛也是對崔紹的能力,貢獻予
以了高度肯定。
葉明盛並且表示之所以讓崔紹擔任戶部尚書,而不是吏部尚書,是因為在他眼中戶部尚書負責政務,掌管朝廷的錢袋子,必須要有老成持重的人來擔任,這樣他才能更放心。
崔紹當然不信葉明盛這話了,但是葉明盛雖然也沒有明說,但是也暗示崔紹,等到新朝建立他要封崔紹為國公,並且讓崔紹擔任內閣首輔··················
對於葉明盛這個暗示崔紹還是很在意的,崔紹作為一個傳統文官還是很在意名的,雖然崔紹被很多人看來,在易京朝廷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穩坐文官係統的頭把交椅。
但是崔紹這一地位,並沒有在易京朝廷中並沒有得到實際的體現,而且如果能夠成為新朝第一任首輔,這絕對是能夠流芳千古的,這能夠極大的滿足崔紹虛榮心。
所以當時在葉明盛這兩箱的誘惑下,崔紹也是沒有在糾結吏部尚書這個職位,繼續為當時易京朝廷的發展做出貢獻。
而此次葉明盛登基之後,崔紹也是十分期待葉明盛能夠兌現當初的諾言,然而葉明盛這一次隻是兌現了一部分,雖然將他封為了榮國公,並且允許崔家世襲罔替,但是卻沒有按照當年暗示的那樣,將崔紹封為內閣首輔。
而對於葉明盛的失約,崔紹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心中還挺不是滋味的,也一定程度上覺得他自己的努力被辜負了,這就導致崔紹現在動力沒有那麼足了。
如果說他崔紹現在是內閣首輔,那他崔紹自然會做內閣首輔乾的事情,但是既然他崔紹現在不是,那他崔紹就隻做戶部尚書應該做的事情,隻做自己分內之事確保不出錯就可以了。
所以在崔紹這樣一個態度下,他和葉明盛的這次密談雖然對工作取得了一些進展,並沒有商量出太多的工作成果···················
看了一會奏本之後崔紹也是感覺有些累了,就在他準備休息的時候,他的管家則是拿著一遝卷宗走進了書房向著崔紹稟告道:
「老爺,東西拿到手了!」
雖然崔福沒有說這是什麼東西,但是這對幾十年的主仆還是很有默契的,崔紹立刻便是意識到了崔福說的是什麼,神情中的疲憊立刻一掃而空,恢複了原有精明乾練老謀深算的樣子。
恢複好了狀態,崔紹便是開始研究起了,崔福帶過的這些卷宗。
雖然崔子博的離開主要是因為崔子博自己不檢點,但是調查過這一切的崔紹知道,崔子博之所以會變成這個樣子,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這個人就是前禮部右侍郎胡銘!
崔子博之前雖然也不是個正人君子,但是卻也沒有像最近這樣沉迷女色,留戀煙花之地。
而在對崔子博過去這段時間進行調查後,崔紹發現崔子博之所以會如此墮落,胡銘這個混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沒有胡銘在其中推波助瀾,指示女色勾引崔子博,崔子博可能今天還活的好好的!
每每想到這裡崔紹都十分心痛,並且十分自責,之前因為意識到葉明盛要著重發展江南,所以他也是讓崔子博去和胡銘建立良好的關係,但是崔紹之所以這樣做,是想要崔子博得到江南這幫人的助力,然後仕途上能夠有一個更好的發展。
然而崔紹萬萬沒有想到他的一番好心,最終卻是把兒子害成了這個樣子,想到這一點崔紹都心痛到窒息!
崔紹認為他既然犯下了這個錯誤,那他就需要彌補這個錯誤,崔子博既然死了,那作為罪魁禍首的胡銘也絕對不能獨活,所以崔紹已經打定主意,下定決心要乾掉胡銘,讓胡銘去下麵向崔子博贖罪!
而胡銘也是意識到了因為崔子博的事情,他把崔紹給得罪死了,所以在陪
同葉明盛南巡的時候,他也是特意向葉明盛請命留在了江南,沒有返回易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