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這一路上,會無比的艱難,但是他們現在,已經沒有退路了。
既然走上了這條路,那他們就必須一往無前,唯有取得成功才能歸來。
李世民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因為他的處境,也沒有太大的差距。
他的內心早就做出決斷,這條路或許並不簡單,想要成功也沒有這麼容易。
但是,既然他決定要做這件事情,那就沒有人能夠阻止他。
現在一切都準備就緒,隻等他一道命令,船隊便可出發,向遙遠的地方探索,為大夏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助力。
這一刻,李世民好似下定了什麼決心,他的神色格外鄭重,沉聲說道:
“諸位,現在一切都已準備就緒,用不了多久,我們將會出海而去,去探索那全新的世界。
這條路必然無比艱難,也不知是否能夠安全歸來。但是我們身上背負的,是大夏的希望,大夏的發展。
無論是為了我們自己,還是為了家人朋友,乃至於為了大夏,我們都必須全力以赴。
無論這一路上會經曆什麼,我大夏一定能夠取得成功,大夏萬勝!大夏萬勝!”
李世民當然明白,越是這個時候,就越要鼓舞士氣,他必須讓所有人知道,他們此番任務的重要性。
他們所做的事情並不簡單。
或許他們的行動,將會決定大夏未來的命運,所以不管結果如何,不管這一路上是否艱難,他們都必須全力以赴。
這是他們的職責,是他們不可推脫的責任。
眾人目光灼灼,他們顯得躍躍欲試,其實他們也知道,這件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隻是他們心中,難免有些忐忑。
因為未來的道路,實在是難以預料,但是現在,他們似乎不用考慮這麼多了。
“大夏萬勝!大夏萬勝!”
眾人跟著李世民齊聲呼喊,他們皆是熱血沸騰,他們是為了大夏的未來而奮鬥。
樊虎建立大夏,讓天下百姓過上了完全不一樣的生活,也讓他們第一次有了家國的概念。
他們作為大夏的一員,本就該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或許他們個人的能力微不足道,但是所有人的力量凝聚到一起,朝著同一個目標進發的時候,將會爆發出巨大的潛力。
也會推動大夏的發展強盛。
看到眾人的反應,李世民滿意的點了點頭,這正是他期待中的結果。
就這樣,李世民沒有廢話,他舉起手中令旗指向前方,大聲呼喊道:
“探索號,啟航!”
這探索號,正是李世民為旗艦取的名字,他們此行正是為了探索未知之地,探索新世界,探索新大陸。
總之,他們要去探索更遙遠的地方。
船隊出發了,沒有人知道他們將在什麼時候歸來。
但毫無疑問,等他們安然歸來的時候,必將給大夏帶來好消息。到那時候,大夏也會更加的繁榮昌盛。
——
光陰飛逝,日月如梭。
時間轉眼,便是兩年之後。
自從李世民出海,到今日已經過去了兩年多時間,而大夏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樊虎並沒有因為李世民出海而去,而停下自己的腳步,他的目標從來沒有改變,他要讓大夏變得更加強盛。
他不斷的推行改革,選拔人才,通過工程院提高工匠的待遇,帶動整個大夏的發展。
對於樊虎來說,大夏的發展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個過程中,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變故。
想要取得成功,想要得償所願,那他就必須全力以赴。
事實證明,樊虎的選擇沒有錯。
經過他的努力,大夏的變化不可謂小,各項全新的製度被推廣開來,為大夏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可以說,最開始的時候,還有許多人心存質疑,他們覺得樊虎這樣做,未免有些匪夷所思,和他們心中想法大相徑庭。
但是最終的結果,卻顛覆了他們的認知,大夏就這樣崛起了,大夏的崛起無人能夠阻擋,也無人能夠改變。
這是既定的結局,有樊虎在此,就不會有任何變化。
這兩年時間,大夏的發展,還是十分安穩的,因為那些宵小之輩,根本不敢輕舉妄動,樊虎的威望讓他們膽戰心驚。
他們很清楚,如果他們沒有自知之明,非要與樊虎為敵,必將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到時候再來後悔,可就來不及了。
對於敵人,樊虎從來不會手下留情,正所謂快刀斬亂麻,如果真的有人敢找死,那他必將以雷霆手段將之鎮壓。
他的目標是大夏的發展,他要讓大夏變得更加強盛,在這條路上,不可避免會遇到艱難險阻,但這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隻要他的實力夠強,他能夠掌控全局,那就無所畏懼。
他有著足夠的底氣,曾經不可一世的世家,都被他給鎮壓了,如今這些烏合之眾,又怎麼可能影響到大夏的大局?
雖然說,李世民還沒有歸來,也沒有帶回土豆、紅薯等作物。
但是如今的大夏,經過技術變革以及生產工具的更新,糧食產量也是不斷的增長。
雖然這樣的增長,遠遠無法和後世的雜交水稻相提並論。
但毫無疑問,這樣的提升,已經能夠讓大夏的百姓衣食無憂,能夠過上安穩的生活。
之所以會有這麼多人研究農業器械,無疑是因為樊虎足夠的重視。
他很清楚,想要讓大夏穩步發展,想要讓大夏變得更加強盛。
那就必須讓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除此之外彆無他法。
如果大夏國力蒸蒸日上,但百姓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樣的統治,是不長久的,也不可能一直維持下去。
很多事情,樊虎也沒辦法做到儘善儘美,他當然有這個自知之明,想要把這些事情完全做好,哪有這麼簡單。
但是對於這個時代來說,樊虎的所作所為,已經改變了很多東西,也讓天下百姓的生活截然不同。
他們當然不會糾結於這些細節,他們很清楚,是誰讓他們過上了這樣的生活。
曾經楊廣在位時期,對百姓萬般壓榨,雖然說他的統治,並沒有維持多久,但他卻給天下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雖然那時候,樊虎已經起兵,可是朝廷和義軍所在的地盤,可謂是截然不同的處境。
那時候,樊虎還沒有推行這麼多改革。
但是義軍占據的疆域,百姓無疑過得更加安穩,他們不必擔心朝廷大興土木,肆意征召,他們擁有更多選擇的餘地。
並且,哪怕樊虎真有需要征召百姓,他也不是肆無忌憚,不加節製。
如今的大夏,已經完全步入正軌,兩年的安穩發展,能夠帶來太大的影響了。
周邊的外族,已經完全安穩下來,他們被納入大夏的掌控之中,自然不會侵犯邊境的百姓。
甚至於,因為樊虎的種種政策,使得漠北等地百姓,同樣能夠吃飽穿暖,他們自然不願過上打打殺殺的生活。
如果有的選,誰又願意陷入死境之中呢?
這樣的時間,對於樊虎來說頗為難得。
因為誰也不知道,日後會不會發生其他變故,這樣安穩的生活,能不能一直維持下去。
或許用不了多久,大夏會麵對新的敵人,那時候他們又該怎麼做。
所以,他們必須趁著如今,擁有這樣的機會,全力發展,儘可能提升大夏的國力,讓大夏擁有更深厚的底蘊。
如此才能應對一切變故,無懼任何挑戰。
如今的樊虎,無懼任何敵人,對他來說,現在的大夏實力足夠強盛,放眼整個世界,又有誰能夠與大夏為敵?
不管是哪一個國家,任何一方勢力,膽敢挑戰大夏,他們想要與大夏為敵,必然付出慘痛的代價。
這就是現實。
他當然不是狂妄自大之輩,實際上,樊虎做任何事情,都有著絕對的把握,而現在的大夏,無疑是擁有足夠的底氣。
這兩年時間,他做了太多的事情了,在他的主導之下,大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這些變化,則是讓大夏的國力與日俱增,讓大夏的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
如今大夏百姓,皆以樊虎為首,樊虎的威望,達到了更高的境地。
對於大夏的百姓來說,他們心中自然沒有任何質疑,他們能夠看到大夏的變化,也看到樊虎所帶來的影響。
正因為有樊虎在此,大夏才能如此崛起,才能橫掃四方之敵,任何對手都不可能與大夏對抗。
曾經中原之地雖然繁華強盛,卻也沒有達到這種程度。
可現在,他們根本無需任何顧慮,他們隻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足夠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怎麼可能不支持樊虎呢?
他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如果沒有樊虎的話,他們的生活也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
一個英明之主,完全能夠主導他們的命運,主導大夏的命運。
而現在,樊虎所做的一切,令他們擁有更多選擇的餘地,他們的後人,也能夠依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哪怕這條路很困難,但是最起碼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要知道,在這兩年時間裡,再度舉行了一次科舉。
其中就有不少人才脫穎而出,除了世家子弟,還有寒門學子,甚至於還有普通百姓家的讀書人取得成功。
距離樊虎推行科舉,也有很多年時間了。
在這幾年時間裡,一些原本是農家出身的讀書人,他們抓住這個機會不斷努力,不斷崛起。
他們提高自己的能力與學識,所以才能在科舉之中取得成功,金榜題名。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他們終究還是做到了,因為他們本就不是平庸之輩。
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就算給他們這個機會,讓他們擁有選擇的餘地,一樣難以成功。
這就像千裡馬和伯樂的關係,他們腦子再怎麼好用,如果沒有機會的話,說什麼也無濟於事了。
但是現在,科舉製度已經建立,他們隻需要全力以赴的提升自己,就能夠得償所願。
而他們的成功,無疑是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以及家族的命運。
如果他們成為大夏的官員,無疑能夠獲得更好的條件,培養自己的家族後人,讓他們也參與到科舉之中。
對於樊虎來說,不管他們是什麼背景,什麼身份都不重要。
隻要他們才華足夠出眾,能夠在大夏的發展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發揮出自己的作用,那就足夠了。
大夏的子民都以此為榮,他們都希望能夠取得更高的成功,他們也希望大夏能夠變得更加強盛。
哪怕這條路並沒有這麼簡單,可是如果不去嘗試,誰又知道結果呢?
或許現在,普通百姓培養出來的讀書人,想要競爭金榜題名的名額,並沒有這麼簡單。
可是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積累的才學越來越多,必定能夠勝過其他競爭者。
不管他們是什麼出身,最終都將趨於平衡。現如今世家子弟,或許占據一定的優勢,但也僅此而已。
因為,當科舉的影響力逐漸深入人心,世家底蘊再怎麼深厚,他們再怎麼培養人才,也無濟於事。
因為人口基數擺在這裡。隻有基數足夠大,才能湧現出更多的人才。
而尋常百姓,甚至是農家子弟,他們無疑擁有這樣的優勢。
而這些通過科舉所篩選出來的官員,自然不會反對樊虎,他們很清楚,自己為何能夠擁有這個機會。
為何能夠站在朝堂之上。
並且,他們也能夠看到樊虎的英明神武。大夏之所以有如此變化,都是因為樊虎的領導。
雖然樊虎建立大夏,依靠的是絕對的武力,但他擁有的不隻是武力,他同樣能夠做出明智的決斷,能夠提出許多新建的製度。
正因如此,所有人都無比相信,唯有樊虎才能改變大夏,才能讓大夏變得更加強盛,過上更好的生活。
可以說,如今朝堂之上,已經成為樊虎的一言堂,但他並不會這樣做,他還是廣納良言,虛心接受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