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黃河,是中國兩大主要河流之一,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它流經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三大地形階梯及三大自然地貌,以奔騰之勢塑造著黃河流域獨特的地理環境,成為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
不過,它同樣也是一條“災患之河”,曆史上屢屢給中華民族,給沿岸百姓帶來沉重的災難。
自有史冊記載以來的不到3000年裡,黃河決口泛濫約1593次,較大改道26次,常被提到的重大改道有7次。
每一次黃河改道,都是一場生靈塗炭、人間慘禍。
不說太遠的曆史,僅僅是近代史中,黃河就改道了3次。
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決銅瓦廂,分三支穿張秋運河,經小鹽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今東營)入海。
黃河自此終結了700餘年由淮入海的曆史,轉而東流,經渤海灣入海,鑄就了後世黃河的基本走向。
彼時,清廷正在南方清剿太平天國,根本無力治理黃河,隻能任由黃河在山東泛濫,造成2000萬群眾受災,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民國27年(1938 年),國民政府為阻攔日軍進犯,暗中於花園口掘堤,致使黃河在改道80餘年後再度奪淮入海,豫東、皖北和蘇北大片地域被淹沒,數十萬平方公裡土地變成了黃泛區,受災人口達 1250 萬,死亡89萬,整個淮河流域深受其害。
1945 年,抗戰勝利後的國民政府為割裂八路軍山東根據地,削弱八路軍力量,要求黃河回歸舊道。當時八路軍高層礙於淮河領域黃泛區百姓受難,同意黃河複道,但要求先複堤、後改道。
此後兩年間,國民政府軍為了乾擾解放區群眾維修河道,多次掃射轟炸八路軍修複黃河河堤的部隊和民工,超過一萬餘人被炸死在河堤之上。
1947年3月,為了配合其重點進攻戰略,國民政府在未與解放軍就黃河歸道事宜達成一致,且山東根據地下遊群眾尚未完成複堤的情況下,強行合攏花園口,以水代兵,水淹山東,致使山東根據地大量土地村莊被淹沒,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可以說,整部黃河水係的水文史,就是半部中華民族的苦難史。
……………………
黎明時分,天色已經泛白。
借著這微微的亮色,舟橋部隊的戰士們駕駛著裝甲車和卡車,從百姓們扒開的河堤口處,進入了宛若地上懸河的黃河故道。
短短四年間,滄海桑田。
第(1/3)頁
第(2/3)頁
昔日濟南城外大河滔滔、川流不息的黃河,變成了遍布黃土、泥沙的乾涸河道。
接近千米寬的河道之中,大片大片乾裂的河床直接裸露在地上。僅有靠近河堤附近的河道上,稀稀落落的種植著一些莊稼,但也顯然長勢不佳。一條百姓自發形成的、坑坑窪窪的小路橫穿故道,成為了兩岸周邊百姓行走的重要通道。
舟橋工兵部隊的連長下車走到故道上,用腳使勁踏了踏地麵後,眉頭就微微皺起。
怪不得129師的重炮在渡過黃河故道時屢屢陷入泥坑,也怪不得河道裡的莊稼長勢不佳。
昔日黃河攜帶的泥沙量巨大,因而河床上滿是泥沙,且以沙子居多。
黃河改道之後,剩下的水流帶走了稀薄的泥土,卻將大量的沙子留在了河道上。
因此,這故道中的小道看似土路,其實下方全是鬆軟的沙子,很難養活莊稼。而一旦重型裝備進入,必然會如同沙漠中行進般,很容易陷入沙坑之中。
如此地形下,哪怕是己方以履帶行進的坦克部隊,也容易被這些沙地困住。輪式的重炮、卡車等,更是容易失陷其中。
不過,作為舟橋部隊,他們早就知道如何應付這樣的路況。
“都下來了,開始鋪設索式軌道,搭載馬斯頓鋼板,組建一條可通行公路!”
連長一聲招呼,戰士們紛紛下車,準備開始工兵建設。
所謂索式軌道,全名叫索莫菲爾德(soerfied)軌道,是被交叉的可半彎曲的窄條杆加固的鐵絲網狀物,當它被鋪設在地麵上時,可以給人員、車輛輪胎、履帶等提供額外的的摩擦力,使人員、裝備不容易打滑。
選自《二戰美軍兩棲登陸戰裝備和戰術淺解》
而馬斯頓(arston)鋼板是一種多孔眼的板子,15英寸(約38厘米)寬,10英尺(約3米)長,它們通過邊緣的絆扣和插槽鎖合在一起,從而可以輕易在草地荒地上組成供車輛、裝備等行駛的通道,亦或者大麵積鋪設,成為重型轟炸機可以起降的野戰機場。
美國工兵在組裝馬斯頓鋼板
這兩樣東西,都是英美兩國在二戰初期專門研發的搶灘登陸、野戰機場搭建時常用裝備和技術,是經過戰場考驗的工兵保障形式。特彆是諾曼底登陸中,這套裝備極大的方便了盟軍從海灘到岸邊的行進,為順利登陸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連長的指揮下,數百名工兵迅速分工合作,快速從卡車上搬運著材料,並轉入了工兵建設階段。
當然了,此時的河道過於鬆軟,工兵們自然不會直接就在河道上鋪設。
第(2/3)頁
第(3/3)頁
幾輛裝甲車直接駛入了河道,在之前百姓已經壓實的小路上來回碾壓,以裝甲車自身重量,夯實河道的地麵。
隨即,工兵們迅速上前,以接力形式跟在裝甲車後麵開始了軌道和板材鋪設。
一段段的道路,迅速在黃河故道中成型。
………………
不遠處的河堤上,師長、政委、張雲幾人站在一輛裝甲車後麵,一塊兒觀摩著工兵們的建設。
眼見在工兵們的努力下,一條經過夯實後由鐵絲網和鋼板鋪成的道路,已經慢慢向著對岸延展而去,師長、政委及幾個隨行的參謀們頓時大開眼界。
“不愧是專業的工兵部隊。”
科班出身的師長,看著眼前快速成型的道路,忍不住讚歎道:“這樣的施工效率,遠遠在我們129師自己的工兵部隊之上。”
“師長過謙了!”
張雲同樣盯著前麵的道路,謙虛道:“主要是因為我們工兵的裝備更好更專業。事實上,德國、蘇聯、美國都有自已一套成熟的工兵流程,且都十分專業。不過美國人的工兵建設確實更快捷更科學一些,因此我們自然向他們學來了這一套。”
“這一千餘米的道路,你估計要多久可以鋪設完成?”
“這樣的模塊化的道路,鋪設起來自然並不複雜。一千米寬的河道,應該用不了兩個小時。”
張雲看著河道,轉頭笑道:“國民政府昔日掘開花園口,雖然沒能阻止日軍前進,但現在卻是幫了我們不小的忙。不然這近千米寬的河麵,架設浮橋可就相當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