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個時代,鋼鐵產量就是衡量國家工業實力的最重要標準之一,東非的鋼鐵產量攀升到世界第一位,一定程度上說明東非的工業規模甚至可能超過了美國。
這也很好理解,畢竟東非人口比美國要多,本國工業需求量大,而且在本世紀之初,東非工業一直都處在高速擴張階段,反觀歐美因為經濟危機的原因,工業發展一波三折。
如果不是一戰爆發,打斷了新一輪經濟危機的蔓延,那歐洲各國工業還有可能進一步萎縮。
隨著約翰李爾的話音落下,也讓東非政府部分官員對現在出口貿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1914年,全球商船總噸位也就才四千多萬噸,其中英國獨占鼇頭,達到驚人的兩千萬噸,占據世界航運業的半壁江山,其次就是德國,美國和東非排在第二梯隊。
也就是說如今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海上貨物運輸船隻為東非服務,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能與之相比的大概隻有英國和美國兩個國家。
美國自不用多說,一戰前工業規模常年居世界第一位,並且有大西洋航線優勢,而英國則是有龐大殖民地以及全球市場托底。
值得一提的是,戰爭爆發後,英國同樣對東非下了大量訂單,而這些貨物主要由英國本國的貨運公司來執行,而英國航運業本來就處在世界首位,所以自然不需要其他國家幫助。
這也是德國和奧匈帝國國內遠洋商船在東非對外出口中占據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受到英國的限製,德國和奧匈帝國隻能將有限的資源利益最大化。
“受到戰爭影響,軍火貿易也水漲船高,尤其是使用德係武器的國家,如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奧斯曼帝國等等,進一步加大了我國海外武器出口的總量。”
一般來說,英國人可以容忍美國和東非和同盟國之間民用品貿易,而軍火這種東西,肯定會嚴防死守。而東非之所以能繞開英法聯合“執法”的主要原因在於東非對歐洲貿易路線的多元化。
美國對歐洲貿易主要通過大西洋來實現,而東非和歐洲貿易的海上路線卻有三條。
分彆是大西洋航線,從東非西海岸出發,主要目的地是英,法,德三國。地中海、黑海航線,主要目的地是中東歐國家,以俄國和奧匈帝國為主。最後是波斯灣航線,而波斯灣航線也是東非對歐洲走私軍火的關鍵線路。
而約翰李爾也解釋道:“我國對同盟國軍火貿易,主要通過奧斯曼帝國作為中轉站,先抵達奧斯曼帝國的伊拉克港口,最後通過巴格達鐵路輸送到中東歐地區。”
第(1/3)頁
第(2/3)頁
“其中奧匈帝國是我國開辟的重要新興軍火市場之一,受到戰爭影響,奧匈帝國不得不從我們這裡定製大量步槍,彈藥,火炮等軍用武器。”
早期,東非和奧匈帝國的軍火交易,一般都是東非從奧匈帝國進口,比如火炮,軍用艦艇等,後來隨著東非本國軍工業發展壯大,東非和奧匈帝國的軍火貿易幾乎持平。
但是,從來沒有發生過奧匈帝國從東非訂購大量陸軍武器的案例,這還是半個世紀以來的第一次。
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奧匈帝國開戰前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約翰李爾對此也做出了說明:“現在戰況發展超出了奧匈帝國的預估,所以奧匈帝國不得不進二次動員,使得奧匈帝國的軍工生產線跟不上軍隊規模的擴充。”
雖然現在奧匈帝國不像一樣德國,麵臨兩麵作戰的壓力,但是光是沙俄一個國家,就讓奧匈帝國難以招架,更何況戰前被奧匈帝國輕視的塞爾維亞拖住了奧匈帝國大量兵力。
而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情況,畢竟和奧匈帝國有矛盾的國家還有一個意大利,目前意大利還維持著中立政策,但是奧匈帝國隻要出現頹勢,意大利一定會狠狠地咬上一口。
至少,意大利肯定想奪回倫巴第和威尼斯的失地,隻不過現在意大利謹慎了許多,可不是前世那個在歐洲赫赫威名的列強守門員。
對於意大利而言,能收複倫巴第那就是巨大勝利,如果能奪回威尼斯,那意大利王國將重新變成意大利人的功臣,隻不過上個世紀意奧戰爭的慘敗,讓如今意大利高層心有餘悸,所以暫時不敢輕舉妄動。
但是,這並不意味意大利王國不值得重視,這幾年意大利王國在經濟層麵上的發展順風順水,因為意奧戰爭受到的損失的人口和工業,基本上彌補回來。
畢竟意大利地區,尤其是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國就是如今歐洲最能生的地方,意大利王國能充分從教宗國和那不勒斯王國吸納工業發展人口,同時為意大利開辟紅海殖民地提供了基礎條件。
而意大利的存在,也讓奧匈帝國不得不重視,隨時可能開辟西線戰場,還有羅馬尼亞也不是穩定因素。
雖然羅馬尼亞主政的是錫格馬林根王室,但是羅馬尼亞的主流民意確是向著英法兩國的。
而匈牙利東部生活著大量羅馬尼亞人,羅馬尼亞想將奧匈境內羅馬尼亞人聚集區納入本國領土,當然,羅馬尼亞比意大利穩定的多,所以這個不穩定因素暫時可以不用理會。
第(2/3)頁
第(3/3)頁
總而言之,奧匈帝國龐大的國防壓力,讓奧匈帝國不得不從東非訂購大量武器裝備,來填補當下本國軍工業的缺口。
奧匈帝國雖然和東非武器標準上存在差異,但是因為當年東非從德國和奧匈帝國學藝的原因,還是有不少共同點的。
約翰李爾接著說道:“當然,相對於奧匈帝國,保加利亞以及奧斯曼帝國是我們目前最穩定的歐洲客戶,兩國雖然還沒有參與戰爭,但是也在進行戰爭準備。”
“其中,保加利亞從我們進口的武器數量,可以排在第三位,僅次於德國和奧匈帝國,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德國因為雙線作戰,本國軍工業優先為德軍服務,以至於保加利亞拿不到貨,所以隻能從我們這裡想辦法。”
保加利亞的戰爭動員能力遠在其他國家之上,作為巴爾乾半島的普魯士,可以說青出於藍勝於藍。
而東非也能從如今保加利亞的訂單情況,推斷出保加利亞的下一步動作,因為第二次巴爾乾戰爭的失敗,保加利亞對塞爾維亞痛之入骨,肯定會尋找機會背刺塞爾維亞。
前世一戰保加利亞可是足足動員了一百多萬人參戰,而恩斯特也想知道這個巴爾乾小強,在東非加持下能爆發出什麼樣的戰鬥力。
而東非和上述國家間的軍火貿易,幾乎都是依靠巴格達鐵路來完成,當然,歐洲軍火訂單確實讓東非吃的滿嘴流油,但是肯定不可能長久。
等到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生產全麵轉型完成後,這部分市場缺口基本上會被補齊,而保加利亞則完全不同。
東非政府敢肯定保加利亞會參戰,而保加利亞也是在歐洲戰場展現東非武器性能最好的廣告,畢竟前世保加利亞表現的戰鬥力驚人,恩斯特相信東非武器能在保加利亞軍隊裡發揮最優良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