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寒門書生 > 第112章 兵出成都

第112章 兵出成都(1 / 1)

推荐阅读:

眾所周知,蜀中平原,是一個盆地,四麵環山。

而要邑平武,就位於蜀中平原的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原向蜀中盆地延伸而來的邊緣地帶。

此時姚秦的前軍鐵騎已經從群山之中翻了過來,直抵平武城外。

平武是一個小城,不過因為地理特殊,曆來都是蜀中邊緣的要邑,扼蜀中咽喉,所以一直都有屯兵。

當然,蜀中連年戰亂,兵源稀缺,就連巴郡郡的兵力也不過萬把來人,精兵更是隻有八千,平武雖然是要邑,可畢竟隻是一座小城,兵力也隻有萬人左右。

幸好平武城牆堅固,守備將軍孫如柏也是個有為大將,早在胡人鐵騎來到之前,已經下令城外居民儘數遷徙到了城中,城外的民宅也儘數拆除,向百姓承諾待太平時重新為蓋造。

城外拆除的民宅,也為守備平武多了一些木材石料,況且多一個人就是多一份力量,此時平武城內無論軍民人等,人人誓言要與胡人決一死戰。

胡人第一次來了五萬人馬,可是城中軍民齊心抗戰,五萬人馬久攻不下。

平武周邊的地貌山勢異常複雜,很不利於胡人鐵騎的列隊衝殺,況且平武拒不出戰,憑城據守,所以胡人的鐵騎要想攻下平武,進而直入蜀中平原,還真有些麻煩。

不過一個像平武這樣小小的城池,並不能難倒姚秦的統兵將軍——官居秦州牧、領護東羌校尉的姚碩德。

當年苻秦強盛一時,可此時早已經煙消雲散,就連苻堅本人,也被原本他的大將姚萇所殺,然後姚萇稱帝,國號“大秦”,為了區分,時人都稱苻堅時的秦為苻秦,現在的大秦為“姚秦”。

現在姚秦已傳兩主,姚萇死後,將帝位傳給了姚興,而這次的統兵將軍姚碩德就是姚萇的兄弟,姚興的叔父。

同時,他也是姚秦最傑出的軍事家。姚秦在混亂的北方勢力穩固,當中就少不了他的南征北戰,汗馬功勞。

而此時,他正在大帳中看著作戰地圖,眾將景立在前。

“城內共有多少人馬?”姚碩德問道。

“軍民人等共有一萬多人。”旁邊一名軍師打扮的人答道。

姚碩德聞言大怒,說道:“前將軍呂浩有五萬人馬,竟然久攻不下一個萬人把守的小城?”

眾將不敢答話,良久之後那名軍師才繼續說道:“南人狡詐,拒不出戰,憑城堅守,呂將軍雖然勇武,可卻無力施展。況且呂將軍輕騎翻過高山,並沒有攜帶攻城器械,倒也不能怪他。”

“也罷,等我大軍翻過叢山峻嶺,到了平武時與呂將軍會和,定然要將平武踏為平地,”姚碩德沉吟片刻,又問道:“這幾日大軍行進速度為何如此緩慢?”

“稟將軍,高山之上棧道難行,所以這幾日進軍緩慢。”

姚碩德又低頭仔細看了看地圖,忽然說道:“此處的高山大體上是西北高,而東南低,西北最高的岷山主峰,矗立在蜀中平原西北,終年積雪。我們從此處南下,大軍必然進軍緩慢,等我們的大軍行到了平武,南人的援軍必然已到。”

眾將點頭,那名軍師也跟著說道:“稟將軍,蜀中的梁州刺史已經傳來了消息,蜀中現在已經任命一名書生統領蜀中兵馬十萬,這幾天就要直奔平武而來。從成都到平武地勢平坦,相比之下,一定是會比我軍先到。”

旁邊一名將領一聽,連忙獻策:“十萬大軍來援,呂將軍隻有五萬人馬,難免要吃虧,要不要先命令前軍的呂將軍先行撤兵,等大軍會和再做打算?”

姚碩德微微一笑:“若是按你所說,也未必不能取下平武,可卻要損失不少。”

那名軍師笑道:“想必將軍已有了良策?”

姚碩德神秘的看了看軍師,問道:“若是以軍師之見,我們應該如何是好?”

“此處山勢南行,不過是因為西北部靠近高原的緣故,山勢奇高,而越往東南越低,若以我之見,可令前軍呂將軍絲毫不退,但也不可枉自攻城再損失兵力,可使騎兵圍而不攻,斷其水源,不用多少時日城內自亂。”

那名軍師笑道:“而將軍則引大軍,不去平武,沿山勢東行,避開難行的棧道,行軍速度也必然快上不少,急速從東南低矮的地勢中翻過巴山,引兵直入湔江江畔,南人的援軍要救援平武,必然從這裡經過,將軍可事先埋伏將其全殲。”

“英雄所見略同,知我者果然非先生莫屬!”姚碩德大笑。

“隻是將軍需要急速行軍,兵貴神速,我隻怕對方將軍也急於進軍,等我們繞到湔江的時候,南人的大軍已經到了平武。那就前功儘棄了。”

姚碩德哈哈大笑:“先生過慮了,聽說南人這次竟然將蜀中命運係與一名書生身上,豈非可笑?一名書生又怎麼懂得戰場之上的生死無情。”

那名軍師點頭,不過還是勸說道:“將軍可萬勿輕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次南人帶兵之人名叫張弛,我聽聞就連百戰百勝的北府軍都曾以八千騎兵敗在了他五千步兵之手,足以見得此人定然有些不同尋常。”

“哦?竟有此事!”姚碩德聽了軍師所言著實吃了一驚:“先生放心,既然先生如此說,我即刻命人傳信給蜀中的梁州刺史,讓他務必在成都拖延蜀中大軍三日再行出兵救援平武,隻要他能再拖上三日,我們就必能先到湔江,布好天羅地網,十麵埋伏,縱使他是大羅神仙,也讓他插翅難飛!”

……

按理說姚碩德的這條毒計絕沒有不成功的道理,隻不過張弛心中記住了當初僧癲和尚為他留下的那首詩。

戰亂無知起何年,飲啄隨遇老僧閒。船底湧來舟前浪,江心收儘水邊山。三軍飛過淩峰口,萬馬停懸湔江灣。當日巴山數千裡,書生兵敗梁州關。

尤其最後四句,張弛一直默默記在心中,所以當現在討論起來這些地名的時候,他格外留心。

此時各郡兵馬都已經齊聚成都歸張弛調配,卻隻有梁州刺史的人馬,以及梁州各郡的兵力遲遲不來。

張弛三番兩次派人去催促,梁州太守隻是說:“兵力不足,正在調配,再有三日,必然到齊。”

其實張弛知道,隻要梁州刺史法令,梁州所統的各郡兵馬必然立刻就能到齊,而且以梁州刺史手中的兵力,他要出兩萬人馬也是很輕鬆的事情,可他現在拖來拖去,又不明言說不肯發兵,隻說要拖延三日,究竟有什麼用意?張弛百思不得其解。

軍事上的事情倒不勞張弛操心,指揮調度有秦搏與杜希名兩位能征善戰的將軍,計謀上也有丁逸之,隻要兵馬聚齊,以後的事情張弛不用多管,這些人已經為他想好了各種方案。

其實很多人都說得不錯,他是一個書生,怎麼能懂得行軍打仗的諸多事情,不過並非說不懂得就不能帶兵,做大事的人,未必每件事都事必躬親,知人善用才是成敗的關鍵。

就像現在,張弛在一邊無所事事,不過這些人已經開始討論起了行軍的細節。

秦搏正拿著蜀中的地理圖,普在案上,杜希名與丁逸之分列兩旁,雖然張弛聽不懂,不過也湊過來看看熱鬨。

秦搏指著地圖中說道:“這裡就是平武,現在胡人的前軍鐵騎三萬餘人已經攻到了平武。以我的經驗推斷,平武雖然城牆堅固,可敵人久攻不下,必然會圍而不攻,斷其水源,這樣下去最多也支撐不了十天,我們隻能在十天之內,在胡人大軍趕來之前,解了平武之危才行,否則若是平武有失,我們就再無險可守了。”

“可如果梁州刺史的兵力遲遲不到,我們怎麼辦?”張弛沉吟問道。

杜希名果斷的說:“兵貴神速,如果明日梁州刺史的兵馬還不到,我們也隻能先行出兵。”

張弛點了點頭,杜希名在行軍作戰上的經驗遠遠比他要豐富的多,既然他說要出兵,張弛絕無疑問。

秦搏繼續指著地圖說道:“我們明日兵出成都,沿湔江而上,就能到達平武,估計與胡人的第一場血戰,必然會發生在平武附近。”

秦搏說得有理,大家全都點頭,隻有張弛一聽到“湔江”兩個字,忽然略有所觸。

仔細回憶了一下,他便想起了前幾日僧癲曾經告訴過自己的那幾句詩:“三軍飛過淩峰口,萬馬停懸湔江灣。當日巴山數千裡,書生兵敗梁州關。”

難道詩中所說的“湔江”就是此處的湔江?這裡又有什麼玄機?詩中說書生兵敗梁州關,自己就是書生,難道詩中所說的書生就是說我?

張弛心中隱隱有一絲不安的感覺。

丁逸之觀察入微,見張弛神色又變,問道:“兄長是不是想到了什麼事情?”

張弛沉吟片刻,最終還是搖了搖頭,微微一笑說道:“沒有,我隻是想想看能不能想出來什麼更好的方法,能解平武之危。”

秦搏一聽,自然以為張弛是一個書生,少上戰場,所以有些緊張,笑道:“公子不必焦急,有我等在,況且蜀中之人熟識地理,現在雖然沒有梁州的兵馬,不過已有七八萬人馬,善用地利以少勝多,也絕不是什麼難事。”

張弛沒有說話,隻是在心中沉吟說道:“但願如此。”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