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燃想回國了。
一點都不想再呆在阿美莉卡。
已經歸心似箭了。
隻是當前形勢下,人在阿美莉卡,想回國是很困難的。
畢竟華國好不容易才控製住病毒,結果阿美利肯又開始了。
其次是回去做什麼。
林燃之所以還是選擇先從數學界打出名堂來,一來是因為自己在這方麵有很多能拿得出手的成果,能迅速獲得名氣。
二來也是因為,想在2020年搞航天,沒名氣、沒證明過自己,從哪裡拿錢也是一個問題。
在去1960年以前,想從貝索斯的藍色起源手裡拿第一桶金的想法已經被林燃徹底打消。
很簡單,因為幫藍色起源,相當於把自己的安全係於貝索斯的信用之上。
一旦自己透露出想要回華國的想法,他敢保證,貝索斯一定會毫不猶豫出賣自己。
和自己達成協議,以幫自己脫罪為由,讓自己給他打一輩子工。
林燃在60年代的阿美利肯呆這麼多年不是白混的。
有門在固然是能回去。
但利用門回去,你解釋起來又是很麻煩的一件事。
這是充斥著攝像頭和信息全麵流通的時代,自己的異常表現的越明顯,針對自己的調查也就會越全麵。
1960時空猜不到門,不代表2020猜不到。
所以林燃已經沒有打算再從貝索斯手裡拿錢。
相反,他有了新的獲得第一桶金的對象。
這是過去60時空,花六年時間逐漸完善的想法。
信息差不是隻有未來去過去才有,同樣過去來現在,也同樣有信息差。
自己在1960可是權傾朝野的教授,是nasa的頭號實權人物,入白宮和五角大樓如入無人之境。
過去的信息差在現在,照樣能夠發揮大用。
林燃說完,尼蘭詹人都傻了。
因為半年這個時間太短了。
在當前科研工作停滯,會議停止、交流隻能線上、組會隻能線上開。
學生進度到底如何,完全是未知數。
所以半年,林燃就能解決孿生素數猜想。
老實講,在當前形勢下,這個時間驗證成本對尼蘭詹來說幾乎沒有。
因為太短了。
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資深學者,尼蘭詹是會或主動或被動的了解到數學界一些大消息。
像前幾年孿生素數猜想取得進展。
尼蘭詹非常了解。
因為張益唐率先給出7000萬的上界,然後數學界搞了一個叫olyath8的項目,把差距上界從7000萬降低至246。
這個名為olyath8的項目是由陶哲軒發起的,裡麵就有用到計算機輔助。
他們大致是這樣做的。
采用在線協作模式,通過博客和維基頁麵來討論。
項目采用流水線式的方法,將任務分為不同組,包括了理論分析和計算優化。
olyoldstontzyldr篩法)、i型、ii型、iii型估計,並進行數值優化。
初始界限為7000萬,stt orr通過計算機輔助將界限降至59470640,最終穩定在4680
花了3個月,涉及大量計算搜索可容許元組,這部分工作就用到了計算機輔助。
而其中詹姆斯·梅納德,前麵提到的拿了2022年菲爾茲的數學家,他提出一種改進的gy篩法,能夠證明素數間差距不超過600,他的方法基於純數學工具,核心是分析性篩法理論,無需廣泛計算。
而從600降低到246,則必須要借助就是就是工具輔助,純數學工具截至目前為止都沒有數學家做到。
尼蘭詹喃喃道:“倫道夫,好,沒問題,我相信你能做到。
所以你想要什麼?”
自己要是帶出一個菲爾茲,哪怕沒有半點貢獻,自己也能狠狠吹一波。
不說在石溪分校混教授職位,以自己資曆和學生履曆,跑到前五十的高校混個教授不成問題。
甚至就紐約本土的紐約城市大學,混個教授沒有一丁點問題。
更何況,要是林燃拿菲爾茲,他拿石溪分校校董特彆貢獻獎,大家都有美好的未來。
拿了校董貢獻獎之後,在石溪分校把助理教授的助理給去了,不是什麼難事。
印度裔的本能占據高地,任由林燃自由發揮,等著給領導作報告的時候猛吹自己的功勞。
什麼我一眼就知道倫道夫是數學天才,所以我給了他充分的自由發揮空間,儘管在數學領域我沒起到作用,但在成長和生活上我充分幫助了對方。
什麼我為倫道夫的科研生活掃清了障礙,讓他能心無旁騖的工作。
還沒成果,尼蘭詹已經在想怎麼彙報了。
林燃說:“沒彆的,我做完之後我要畢業,我要從石溪分校拿到博士學位然後畢業回國。”
拿博士學位,回國也好有個東西,另外也是為了母親彆太失望。
不然林燃還真不需要博士學位來證明自己。
而且老實講,要是可以選擇,林燃還是想去哥廷根拿個博士學位,而不是在石溪分校。
對這沒啥太多感情。
尼蘭詹點頭:“沒問題,但你在人工智能領域還是得有篇論文,這個你自己選。
這方麵我會幫你安排,如果你真的能解決孿生素數猜想,我想大概學校這邊也會很樂意給你提供幫助。”
“如何評價華國留學生倫道夫·林?”
林燃的事跡先是由陶哲軒在athflow上回複,人找到了,然後刪除了提問。
然後zoo會議參會的數學家們開始把消息擴散出去。
大家都知道叫倫道夫·林的華人數學家,是石溪分校人工智能專業博士,提出了一種優美的跨領域結合方法,解決了哥德巴赫猜想弱形式。
這件事本身充滿了戲劇性。
量子雜誌以“華國數學家的哥德巴赫猜想情節”為名刊登了專題文章。
其在文章中這樣寫到:
“20世紀,華國數學家陳景潤為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做出了裡程碑式的貢獻。陳景潤出生於閩省閩市,成長於動蕩的戰爭年代,1949年進入廈門大學數學係,師從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艱難環境中,他潛心研究數論,1966年發表了著名的陳氏定理,證明每個充分大的偶數可以表示為一個素數與一個最多有兩個素數因子的數的和,例如100 = 23 + 7x11。
這一結果是強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進展,儘管未能完全解決猜想,卻激勵了後來的研究者。
陳景潤的故事被徐遲的傳記《哥德巴赫猜想》記錄,發表於1978年的《人民文學》,成為華國數學史上的經典篇章。
五十四年後華國數學家倫道夫·林決定以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弱哥德巴赫猜想。林的方法獨辟蹊徑,將代數幾何與數論相結合,構造了一種基於橢圓曲線的優雅證明。
橢圓曲線是代數幾何中的核心對象,通常由形如 y= x+ ax + b的方程定義,具有豐富的幾何和算術結構。
林的證明從一個直觀的觀察開始:素數和的問題本質上是一個丟番圖方程,而代數幾何擅長處理這類方程的解。
他構造的en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橢圓曲線,其係數依賴於n。通過分析en上的有理點,林建立了一種映射,將這些點轉化為滿足1+2+3 = n的素數三元組。
在林的論文引言中,他詳細描述了如何構造這一代數簇,並利用代數幾何中的工具,如ordellweil群和高度理論,分析其結構。
他證明,對於每個奇數n 5,en至少存在一個有理點,這一存在性直接對應於弱哥德巴赫猜想的成立。
林的方法避免了黑爾夫格特證明中複雜的圓法和指數和估計,而是通過幾何直覺和代數工具提供了更直接的路徑。
‘我的目標是找到一種更簡潔的證明方式,’林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表示,‘橢圓曲線的有理點提供了一種自然的語言,讓我們可以從幾何的角度理解素數和的問題。這種方法不僅簡化了證明,還揭示了素數分布的潛在結構。’
黑爾夫格特的證明依賴於圓法,這是一種分析數論的經典技術,通過在單位圓上積分來估計素數和的數量。然而,這種方法需要處理主弧和次弧的複雜估計,並依賴計算機驗證較小的n值。林的證明則完全基於純數學工具,避免了分析方法和計算驗證的需要。
‘林的證明是代數幾何與數論結合的典範,’著名華裔數學家特瑞陶評論道,‘他將一個傳統上由分析方法主導的問題轉化為幾何問題,這種跨領域的洞察力令人振奮。’
林的成就不僅在數學領域意義重大,也承載了華國數學家在數論研究中的悠久傳統。
從陳景潤到林,華國的數論研究者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陳景潤在艱難環境中堅持研究,他的故事激勵了一代人。林則在現代學術環境中,將這一傳統發揚光大。他的證明不僅是對陳景潤工作的致敬,也是對數學之美的全新詮釋。
林的論文已被提交至《數學新進展》,目前已經通過了同行評審即將發表”
單純隻是林燃的話,消息沒有這麼快傳回華國。
可架不住這個問題是哥德巴赫猜想。
是無數華國人數學科研啟蒙的哥德巴赫猜想。
當年徐遲寫完《哥德巴赫猜想》之後,全國的數學研究單位,從高校到華國科學院數學所,收到無數聲稱自己解決哥德巴赫猜想的自薦信。
無數華國民眾非說自己解決了1+1,要專家來給看看,怎麼才能發表在學術期刊上。
林燃本身沒啥名氣,哥德巴赫猜想那可太有名了。
量子雜誌文章發表的當天就被自媒體搬到了華國微博上,迅速引起了熱議。
從微博到知乎再到抖音,幾乎是爆炸性的消息。
是人是狗都能出來點評兩句。
畢竟在家也沒事乾。
現實世界的活動幾乎停滯,那麼虛擬世界的活動就會空前活躍。
“謝邀,很牛,人工智能博士能發純數頂刊,絕對的牛人,這麼說吧,華國人能在博士階段發頂刊的就那麼寥寥幾個人。
陳杲知道吧?華科大少年班出身,也是石溪分校的。
不過和倫道夫不同,他是純數專業的博士,跟的是陳秀雄教授,解決了1977年霍金提出的引力瞬子問題,後來2017年的時候去了普林斯頓做博士後,他都沒有發表過四大。
而倫道夫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在讀博士,直接一上來就是四大起手,頂級牛人。
但我覺得網上說菲爾茲還是有點太樂觀。
首先他的工作是有一定的原創性,涉及到複合領域,這些年的菲爾茲都傾向於給做複合領域問題的數學家。
但他做的工作是彆人已經解決的,他是在彆人基礎上做的。
其次他才一篇四大而已,其他菲爾茲的有力競爭者手上四大要比他多得多。
最後就是他畢竟沒有導師,靠自己的話,哪有那麼多問題好找,可能發個一篇後續就很難發了。
我如果是他,我肯定得第一時間給自己找個導師,石溪分校也算是數學強校了,裡麵菲爾茲獎得主大把,趕快找個導師,趁著年輕多做點東西出來。
菲爾茲獎也許有一線希望。
但還是太難,石溪分校在我印象裡強的就不是數論,更彆說代數幾何和數論的結合了,我估計就算找了導師,都給不了多少指導。
我覺得還是得換學校,去普林斯頓最好,手握一篇四大,轉學去普林斯頓輕輕鬆鬆。”
知乎上高讚回答如上。
提出的都是很中肯的建議。
(提一嘴,陳杲第一篇四大在2021年發表,發表在數學新進展上,此時時間節點是2020年3月)
隻是他們不清楚的是,林燃壓根不需要靠大師給他找問題,因為他自己就是大師,而且是大師中的大師。
把腦袋裡的東西掏出來展示給外界看,屬於是會被嚇死的那種。
ns方程的通解,給了老美沒有大型風洞的困境直接迎刃而解了。
“謝邀,倫道夫·林的中文名叫林燃,是我高中同學,本人徐賢,之前在知乎回答過一些問題,包括我主頁也有履曆,燕大理論數學博士在讀。
我在這裡立一個fg吧,燃哥現在是23歲,不到24歲,四十歲之前必得菲爾茲!不得我到時候到b站錄個視頻倒立洗頭好吧。
有沒有和我賭的,和我賭的在評論區裡留言,如果燃哥拿了,到時候來倒立洗頭發個視頻。
再多說兩句,我在燕大見過的大佬很多,各種神層出不窮,但燃哥絕對是我見過最牛的大神,大家拭目以待。
我這真不是在捧殺燃哥,燃哥也不玩社交媒體,我這真的純在說我自己看法,燃哥絕對拿好吧。”
徐賢知乎名就叫數學許仙,在知乎有個五六千粉絲,在這種專業度極高的小眾變態領域也算是小有名氣了。
他的回答讚同數排名第二。
評論區裡各種都有:
“南大數學博士在讀陪一個,我賭他拿不到。”
“江大數學博士也陪一個,我不信人工智能博士能拿菲爾茲,還是這種突然竄出來的大神,大概率和劉路差不多,有生之年靠著靈光一閃解決一個問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不是,許仙,你不應該勸燃神按照點讚數第一的回答說的那樣轉校麼?不去普林斯頓怎麼拿菲爾茲啊?
至少也得轉專業去數學係吧?不然你一個人工智能專業的博士,菲爾茲給你,純數的臉往哪放?你就算能拿,菲爾茲也不會給你啊。”
“能彆倒立洗頭嗎?能來混吃混喝嗎?我水木老八已經迫不及待了。”
“不想賭就彆廢話,他現在才24不到,也就是說這個賭局最終驗證要等到2034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那時候他要是沒有拿到,才能蓋棺定論。
這也太久了,誰等得及啊!”
徐賢作為林燃現實世界的朋友,真人出來現身說法,引起了吃瓜群眾熱議。
因為賭的不大,倒立洗頭很多人都能做到,而且驗證是很多年之後的事情了,大把人在評論區留言要和他賭。
徐賢看完之後把點讚數第一的回答和自己的回答連著轉發給了林燃,並且跟著說道:
“不是,燃哥,你要不要考慮一下這個建議?
你現在去普林斯頓,隻需要發一封郵件,後續就有行政人員和你對接,你下半年就能去了。
導師你想找皮埃爾、朗蘭茲這些頂牛不太容易,他們年紀大了也不太親自帶學生,但你要找年富力強的教授應該不成問題。
找個和你研究方向相仿的教授,合作做一些大成果出來,菲爾茲絕對有望好吧
你直接飛升,我也不用倒立洗頭!”
有時差的緣故,第二天一早林燃才看到。
他看到之後淡淡笑道,朗蘭茲?1962年數學家大會的時候這位才26歲,還是普林斯頓的助教,連助理教授都不是,隻能站著。
皮埃爾,徐賢說的皮埃爾不是讓·皮埃爾,而是皮埃爾·德利涅。
他的導師格羅滕迪克,我也是和他談笑風生,甚至格羅滕迪克說我不想思考的想法,他願意幫我去想。
我哪怕從零開始,也用不著去找小輩啊。
在林燃眼裡,這些大師還真都隻是小輩。
“不用
等著看好吧
2034?2022就拿菲爾茲好吧。
你贏定了!”
林燃隻是回了一句。
然後找到李小滿的微信,他臉上浮現淡淡的笑意,然後是一股憂傷,因為他實在不知道要怎麼說服李小滿放棄學業,跟他回華國。
而如果不回,等自己在華國名動全球的時候,和自己的交集就會是李小滿最大的風險。
林燃長歎一聲然後發了條微信過去:
“小滿姐,olyarket上關於2022年菲爾茲獎得主的結果下注,當出現倫道夫·林的選項後,你可以無腦下我這個選項。”
最後才是按照米哈伊爾·柳比奇的電話撥了過去:
“喂柳比奇教授,你好,我是倫道夫,倫道夫·林。”
米哈伊爾·柳比奇,猶太裔,石溪分校的數學係主任,數值計算領域的頂級大師。
不過已經六十歲,學術壽命也差不多到頭了。
“倫道夫,很高興接到你的電話,看到石溪分校又有出色的學生冒出來,真是當前難得的好消息。”米哈伊爾·柳比奇說:“我給你發郵件,是希望你能夠轉來數學係,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你的天賦。
你的論文我雖然不太能看懂,抱歉時間有限,不過我問了一些能看懂的同事。
他們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石溪分校總是如此,從陳省身開始,陳秀雄、陳杲,好吧,你不姓陳有點可惜。
如果你也姓陳的話就完美了。
總之石溪分校每一個年代,都有優秀的華裔數學家誕生。
在20年代,又有倫道夫,你這樣的傑出的,華人年輕數學家。
來數學係吧,讓你的才華得到儘情的綻放。”
年紀大了之後就喜歡絮絮叨叨說一大堆有的沒的。
尤其最近都在家裡,組會也沒開,年輕的行政秘書也沒有口花花兩句,呆在家裡米哈伊爾·柳比奇都要憋瘋了。
每一次和彆人打電話,他總是喜歡說很多。
“柳比奇教授,當然,我很樂意最後畢業的時候,我同時從你這拿到數學博士學位,以及從ai創新研究所拿到人工智能的博士學位。
所以我需要你提供一點小小的幫助。
我相信,未來石溪分校數學係會因為有我而感到驕傲無比。”
米哈伊爾·柳比奇大笑:“倫道夫,我承認你能成為優秀的數學家。
但要讓石溪分校數學係因為你而驕傲無比,你是覺得自己能成為這個時代的格羅滕迪克嗎?
這個世紀確實還沒有格羅滕迪克一樣的人物誕生,不過誰可以我不知道,你,我想大概差的有點遠。
倫道夫,優秀和卓越之間的距離是很大的,而卓越到格羅滕迪克,那距離可是要比優秀到卓越之間還更大。
年輕人有心氣是好事,但太有心氣,很多時候反而是負擔。
即便你真的能做到,那也先做,等做到了再說。
我想,你要是想成為格羅滕迪克,大概要先從菲爾茲開始。
他28歲就拿了菲爾茲,你時間不多了。
六年後,你就得拿到菲爾茲。”
“六年?半年!”
哪怕隻有電話,哪怕隻是聲音,米哈伊爾·柳比奇都聽出了無與倫比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