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烽煙四起:逐鹿天下 > 第八十七章 稱王一事

第八十七章 稱王一事(1 / 1)

推荐阅读:

偽宋亡國,張鄴等於擁有了原宋國的八州三十二郡,分彆是胥州、秦州、平州、寧州、交州、光州、並州、雍州。

總兵力也達到了五十萬。

原本宋王廷搞了全民皆兵,投降張鄴的宋兵達到了五十萬。

再加上張鄴原本就有三十五的兵力,攏共應該有八十五萬兵。

但這樣的全民皆兵,不得人心。既然張鄴收複了八州三十二郡,定然不會保留全民皆兵。

他解散了部分士兵,保證每家每戶都有足夠的丁壯在家,好安心從事農耕。

這才保留了五十萬的常規兵力。

現在鹿中已經在手,這裡的意義非凡。

要知道,鹿中這個城池一直來是荊國的京都所在。

它是原來荊國人的京師,是荊國的地標,也是全荊人的精神所在。

既然鹿中在手,那麼大荊虎師自然更加要名正言順。

京城鹿中,王廷宮所。

這裡原本是荊國的王宮,後來宋世基建立宋國,鳩占鵲巢,自然也霸占為宋國的王宮。

金鑾殿內,張鄴直接坐在了龍椅旁的龍梯台階上。

一眾文臣武將也都意氣風發地陸續進殿。

白遠、郭達、肖導成、陳實、公孫知、嚴延、範如意等武官係列,他們最先到場,吳羅剛因為在鴨兒關抵禦雁國大軍,並未到場。

看到王宮氣派非凡,雕龍畫鳳,金碧輝煌,王宮的每一磚一瓦都透露出帝王的威嚴與奢華。

這些曾經出身底層的武將們,何曾見過這般建築?

他們見到張鄴元帥坐在上麵台階上,雖然有些奇怪,但都隻是打完招呼,便由這宮裡的管事太監安排站立的位置了。

接著後續進來是白駒異、李軒等文官體係,當然還有些原宋廷部分投誠的文官。

白駒異一張老臉,顯得頗為容光煥發,花白的胡須似乎特意修剪過。

他曾官至州府,也來過京師,進過王廷。

隻是沒想到,今天他以一個文官之首的身份,再次出現在這裡。

此時,他已經徹底忘記了自己是南家家臣的身份,他隻知道自己是大荊的文官之首,是張鄴的第一文臣。

那是什麼?那是丞相?三公之首。

見到張鄴坐在龍椅之下,白駒異竟然一反常態地道:“張元帥,有椅子不坐,何以坐在台階?”

他這話一問,武將們也隻是單純地想‘對啊,咋不坐主位椅子’,而文臣們卻是一片激動,都明白這是讓張元帥稱王呢。

張鄴也知道白駒異的意思。

不是他不想做,而是他暫時不能做。

畢竟前世的曆史,都有教訓。

局勢不穩的情況下,著急稱帝稱王的,都會被先砍掉的。

他還沒來得及回答,便有一聲不合群的話。

“元帥,不可”

說話的人是前宋的仆射王相如,他並未跟隨宋世基逃走,這才作為降官之一。

“哼,有何不可?”白駒異老臉一橫,道“原荊國晉氏一族已經被宋世基屠殺殆儘了,此時荊國王位理應由張元帥繼位,如此才能順應民意。”

這一觀點在文官中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畢竟,張元帥如今手握重兵,收複了八州三十二郡,其威望和勢力已然無人能及。

若他能繼位為王,無疑將為大荊國帶來新的希望和活力。

“白老所言極是。”李軒也附和道,“張元帥英勇無敵,仁德兼備,正是我們大荊國所需的明君。若他能繼位,定能帶領我們走向繁榮富強。”

然而,王相如卻持有不同的看法。

他作為前宋的仆射,深知政權更迭的複雜性和敏感性。

在他看來,張鄴雖然功績卓著,但此時貿然稱王,確實存在諸多風險。

“諸位且慢。”王相如站了出來,言辭懇切地說道,“下官理解大家的心情,也認可張元帥的能力和貢獻。但稱王一事,非同小可,必須慎之又慎。”

眾人聞言,紛紛投來疑惑的目光。他們不解地看著王相如,等待他的進一步解釋。

“張元帥固然有功於國家,但如今天下局勢尚未明朗。”

王相如繼續說道,“偽南、明兩國依然霸占荊國舊土,對咱們虎視眈眈,天下諸侯的態度也不甚明朗。

此時若貿然稱荊王,無異於將自己置於風口浪尖之上,成為眾矢之的。”

白駒異聽後,不禁皺起了眉頭。他反駁道:“王大人所言差矣。若不及時確立王位,恐人心渙散,國家難以長治久安。

張元帥稱王,乃是眾望所歸,何來‘貿然’一說?”

“白老誤會了下官的意思。”王相如連忙解釋道,“下官並非反對張元帥稱王,而是認為此時並非最佳時機。

我們應該先穩固當前八州三十二郡的局勢,再謀求對外發展。而確立王位的正統性,則是這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那依王大人之見,我們該如何行事?”李軒問道。

“下官建議,我們應先上奏大乾王朝的夏帝,請求冊封張元帥為荊國王位。”王相如緩緩說道,“如此一來,我們既能獲得正統之名,又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紛爭。”

眾人聽後,紛紛陷入了沉思。

他們意識到,王相如的建議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在當前的局勢下,尋求大乾王朝的支持和冊封,無疑是最為穩妥的做法。

“王大人所言不無道理。”白駒異最終開口說道,他的語氣中帶有一絲妥協和認同,“隻是不知張元帥對此有何看法?”

眾人再次將目光投向了張鄴。

此時的張鄴,正坐在龍椅旁的台階上,靜靜地聽著文官們的討論。

“諸位所言,不無道理。”

張鄴緩緩開口說道,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穩固局勢固然重要,但我認為,王相如大人的建議更為穩妥。”

聽到張鄴的話,文官們紛紛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們知道,張鄴是一個明智而果斷的領導者,他的決定往往能夠贏得最終的勝利。

“多謝張元帥理解和支持。”王相如連忙行禮說道,“我願親自前往大乾王朝,為您求得冊封。”

“有勞王大人了。”張鄴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了感激的神色,“此事關係重大,還望王大人一路保重。”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