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得知魏哲真的準備對三韓下手時,公孫昭十分興奮。
然而魏哲的下一句話卻讓他瞬間冷靜下來,甚至有些瑟瑟發抖。
“高句麗不得不防,此戰須得有人留守!”
即便沒有年初的浿水之戰,魏哲也不會對背後的高句麗視若無睹。
畢竟樂浪郡周邊唯一也是最大的威脅,就隻有浿水西岸的高句麗人。
如今雙方剛大戰一場,魏哲就更不會忘記他們了。
“浿水一線,必須有人防備!”
帥帳之中,隻見魏哲如是道。
然而正當公孫昭以為自己這個後來者要被趕下車時,魏哲卻忽然看向一旁的元駿道:“子良,此事便交給你了!”
公孫昭聞言這才暗暗鬆了一口氣。
不過轉念一想也對,作為樂浪郡的將兵長史,元駿確實要比他合適。
彆的不說,光是這份將後方相托的信任他就比不上。
元駿亦是知道自家肩上的責任有多麼重大,於是當即鄭重一禮道:“君侯放心,隻要卑職還有一口氣在,必不讓高句麗人跨過浿水!”
看著他那堅定的眼神,魏哲沒有再說什麼,隻是輕輕點了點頭。
因為元駿比任何人都清楚,這一戰意味著什麼。
當然,魏哲還不至於真讓元駿豁出命去拚,他舍得魏哲還不舍得呢。
“我給你留十五個營的屯兵,若事有不諧,可再從帶方征調。”
話說樂浪郡如今能動用的戰力其實並不算太多。
除了四千郡兵之外,也就隻有那二十營軍屯裡的農兵了。
雖然他們隻是閒時操練,忙時種田,但經過小三年的操練已然小有基礎。
相比之下,年初由三十鎮民屯轉為軍屯的那十五個營就要差多了。
基本與農夫無異,連基本的金鼓號令都聽不懂,更彆說陣而後戰了。
徒有血勇之氣,全無章法,烏合之眾說的就是他們了。
讓他們上戰場既是殘忍也是浪費,魏哲可不舍得就這麼報銷了。
然而元駿聞言卻不禁眉頭微皺的擔憂道:“君侯,隻帶五千屯兵是不是有點太少了?還是多帶點吧,卑職用不了這麼多人!”
“哈哈哈~不必,四千郡兵,五千屯兵,剛剛好!”
說罷隻見魏哲轉頭看向國淵吩咐道:“子尼,令軍屯諸營遴選精銳,四選其一,儘快將善戰者報上來!”
“喏!”
國淵聞言當即躬身領命。
經過這些時日的熟悉,國淵發現自己竟然還是小看了魏哲的屯田新法。
就說樂浪郡的這些屯兵吧,若是放在黃巾之亂前都不比中原州郡的郡兵弱了。
眼下再從兩萬人中選五千精銳,那這戰力絕對不比脫產操練的郡兵差。
見魏哲這麼一說,公孫昭與元駿等人一想也確實是這個道理,
精銳出征,次者留在本土守禦,正合用兵之道。
彆的不說,有這十五營屯兵在,縱然高句麗舉全國之兵來襲元駿也有信心擋上一個月,給魏哲爭取回師的時間。
而在交代完樂浪郡這邊的事情,回到太守府後魏哲便去信海東屬國。
要知道太史慈在海東屬國早就等的饑渴難耐了,整天不是打獵就是練兵。
……
“穢貊二十八城,五選其二,每城便可征召精銳兩百,便有五千六百人。”
翌日,太守府內。
隻見對魏哲指著案幾上的地圖對奉命而來的戲誌才介紹道:“以此為北路軍,由子義統領攻辰韓,吾率領四千郡兵、五千屯兵為南路軍,東出攻馬韓。”
“兩路大軍東出,最後在弁韓會師,如此三韓可定!”
這份作戰方案,魏哲其實早在去年就開始醞釀了。
不過戲誌才聽罷卻有些猶豫道:“海東屬國留八千多穢貊騎兵,是不是有點太浪費了?”
畢竟像穢貊騎兵這種物美價廉的仆從騎兵,眼下簡直不要太好用。
然而魏哲聽了卻有些嫌棄的無奈道:“穢貊義從不比烏桓突騎,他們的戰力還是差點意思,此戰出動五千仆從騎兵足夠了。”
“再說了,子義年初時從夫租城北出,剛在高句麗後方大鬨了一番,必要的防備還是要有的!”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其實還是魏哲嫌棄穢貊騎兵的戰鬥力差。
戰力差就算了,還巨能吃,一個穢貊騎兵的糧食消耗足足抵得上三個步卒。
在這種情況,魏哲能挑選五千穢貊義從已經很有勇氣了。
見魏哲這麼一說,戲誌才想了想也忍不住歎了口氣。
確實,以一郡之力攻伐像三韓這種體量的塞外大國還是有點勉強。
彆的不說,光是在後勤糧草這塊就是一個天大的問題。
就說這次的南北兩路大軍,共計一萬四千人,每月至少需要消耗十八萬石糧食,兩個月就是三十六萬,三個月就需要將近五十四萬石糧草。
唉~魏哲如今終於體會到了天子的痛苦了!
明明國內有青壯數百萬,但一到用兵時還是隻能摳摳搜搜的出動幾萬人。
不是沒有人,實在是軍費太貴了,養不起太多。
所以“兵貴精而不貴多”是真的有道理!
魏哲如果不是想方設法的在樂浪郡大興水利,開荒屯田,也沒有本錢開戰。
畢竟天子劉宏可是一分錢軍費都沒有給他,全靠他自己籌措軍資。
念及此處,魏哲不禁有些可惜的感慨道:“去年再多殺幾家豪強就好了。”
他倒不是想著靠抄豪強家來籌措軍費,而是盯上了豪強名下的良田。
要知道魏哲為這場大戰準備的糧食,可是有大半都是樂浪八縣的軍屯所出。
《漢書•食貨誌》有載:
“今夫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對了,這裡說的百石糧食,指的不是其他,而是粟米。
因為在前漢以及秦朝之時,粟米才是華夏之地的主要糧食作物。
原因很簡單,相比於其他穀物,唯有粟米耐旱耐貧、產量高、能養活更多人的粟米,自然順理成章地成為百姓和朝堂的首選。
比如《史記》曾記載:文景之時,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
不過最關鍵的是粟米的保存時間相對更長,基本可保存十年左右,
據說隋亡二十年後,長安府庫中的積粟仍然可以食用。
也正是因為這個優勢,導致粟米長期都是軍糧的首選。
前漢武帝時期,正是這些吃粟米稠菜粥的漢兒,打敗了吃羊肉、喝馬奶的匈奴人,最終封狼居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