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二年三月一日,對馬島。
強勁的東南風掠過海岸山石,發出令人不安的呼嘯聲。
從全島製高點馬高台向四周俯瞰,依稀可見北麵朝鮮釜山城山牆輪廓。
目光稍稍轉向南邊,東西走向的對馬海峽洋麵上,星羅棋布排列著幾千艘戰艦。
這片距離對馬島不到五裡海麵,便是開原水師與四國雇傭軍的主戰場。
往日對馬島淺茅港周圍往日繁忙的商船運輸消失不見,今天,這裡現在變成了鐵與火的世界。
海麵之上,硝煙彌漫,炮聲不絕。
對馬島上,半個炮團的炮兵忙忙碌碌,像螞蟻一樣往來搬運巨炮,校正目標,發射點火,清理炮膛。
以馬高台為中心,方圓三裡之內,隱藏有六十門22式紅夷大炮,炮口周圍都用枯枝樹木遮擋偽裝,隻留炮口對向北方海麵。
新式加農炮重達五萬六千斤,最遠射程可達五裡,發射十五至二十五斤鐵球,在優秀炮兵手中每分鐘可發射兩發,從各方麵數據綜合來看,已經達到岸防炮水準。
22式紅衣巨炮是工坊去年重點研製項目,這次運來八十門隨大軍東征,不過一直沒有運用上戰場——對付幕府軍,野戰炮和神火飛鴉即可。
對馬海戰開始之前,平遼侯便下令將六十門巨炮都集中運到對馬島,準備給四國艦隊一個驚喜。
此刻,瞄向四裡外海麵上的對方艦隊,在
一支兩千多艘、由福船、鳥船、開浪船、朱印船、平甲船組成的混合艦隊,如狼群般死死咬住對手,加農炮、弗朗機、神火飛鴉不停發射,海麵時而被火藥燃燒的白霧彌漫,時而變紅閃爍著紅彤彤的火焰。
和開原水師相比,四國雇傭軍隻有不到五百艘艦船,其中除了一百艘蓋倫戰艦,其他基本都是朱印船和福船。
蓋倫戰艦裝載四十八門大口徑艦炮,屬於千頓級重型艦,是這個時期歐洲海戰主力艦艦型。
和這樣的海上巨無霸相比,圍在它們四周的那些鳥船和開浪船顯得太過渺小。
這些船不僅體型小,炮火威力也明顯不足,劉招孫好幾次看見佛朗機火炮打在巨艦船舷上,鐵球竟鑲在船體上,沒有對目標造成什麼傷害。
而蓋倫艦一旦瞄準擊中對手,一發二十磅重炮瞬間便將一艘鳥船打出個大窟窿,兩炮命中,小船便立即解體。
幾輪對射後,衝在最前麵的鳥船、開浪船幾乎全軍覆滅,瞬間被擊沉上百艘。
後麵
隻有吳阿衡帶來的五十六艘千噸級平甲艦才能和這些巨艦勉強一戰。
所謂百年海軍,並不是一句虛言,再先進的造船技術,再精巧的戰術動作,脫離實戰,便很難取得進步。
從淺茅港內外炮聲不絕,
因此,當荷蘭人目睹2艘能裝載36門火炮的大船時,也並沒有因恐懼而暫停行動。因為古老的南印度風格海船,在內部需要布置大量的多餘支撐結構,從而不利於部署大型火炮。
所以,這些被稱為明朝曆史上最強的戰艦,實際上僅能配備殺傷人員的小型弗朗機。
當然,在她們徹底完工之前,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已提前殺到。
由於守軍很快放棄抵抗,荷蘭人也為節省彈藥而選擇縱火解決問題。最後以陣亡1人的代價,摧毀了開原軍的部分艦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