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衛瓘是個聰明人,當然知道楊崢的心思。
一統中原之後,衛瓘更是水漲船高,投入他門下的人越來越多。
論功勞,衛瓘不及魯芝和杜預,與張特在伯仲之間,但衛瓘得到的權勢卻是最多的。
魯芝不為後人計,兩個兒子,五個孫子,到現在官職最高的也不過是縣令和宣義郎,還一再推辭朝廷的封賞。
杜預和羊祜有急流勇退之心,多次上書,告老還鄉。
王濬為了自保,不惜自汙名聲。
與他們相比,衛瓘就有些顯眼了。
當然,衛瓘的才能絕對擔得起尚書令一職。
不過樹大招風,朝中不是沒有競爭者,這幾年他們與青營之間的爭鬥越來越激烈了。
他能控製自己,但手下這麼多人,全都能不過界嗎?
衛瓘擦了擦額頭上的冷汗,回頭望了一眼太極殿,忽然感覺太極殿有些深不可測起來。
皇帝畢竟是皇帝……
太極殿內,父子的對話還在繼續。
“為君之道,首在平衡國中各種勢力,朝廷往往就是毀在一方勢力太膨脹,東漢晚年,宦官勢力與外戚勢力爭鬥,士族為了引董卓入京,東漢遂亡!”
“難道朝堂上就不能沒有爭鬥嗎?”楊旭目光中帶著幾分天真,不等楊崢回答,搖頭道:“曆來就沒有不爭鬥的朝堂。”
“你說的不錯,大秦一統山河,各方勢力,各種派係,怎會不爭?不爭才是最大的問題,說明朝廷已經被某種勢力完全控製!身為君主,必須永遠保持清醒,讓爭鬥維持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比如這次,如果衛伯玉控製不住他手下的勢力,那麼就該父皇出手了!”楊崢平靜道。
衛瓘隱隱然成為大秦士族聯盟的領袖。
龐青、孟觀處處針對他,固然也有自己的問題。
但也是降將派過度膨脹導致的。
所以這次讓衛瓘去處理潁川士族,實際上是給他機會,主動與中原士族切割開來。
這是為他好,也是大秦好。
聚集在衛瓘旗下的人,可不都是正人君子,少不了居心叵測的牛鬼蛇神。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儘良弓藏。
楊崢不想玩這套,就要適當點撥一下開國功勳們。
第(1/3)頁
第(2/3)頁
“兒臣知道了!”楊旭拱手道。
楊崢一歎,“帝王便是如此,不能有七情六欲,過度親近任何人,依靠任何人都會出問題,孤家寡人,便是如此。”
“為了天下百姓,為了大秦社稷,兒願走下去。”楊旭眼神甚是堅決。
十六七歲,不正是一個人立誌的年紀?
楊崢頗為欣慰,“好,大秦後繼有人矣!”
被牽連進太子遇刺案的不僅是潁川士族,還有眾多中原中小豪族,衛瓘辦事條理清晰。
每個被牽涉進來的人,或多或少都曾與潁川士族沆瀣一氣。
全被被流放至邊地。
朱雀大街上,一乾人犯蓬頭垢麵。
作為首犯的荀勖也在其中,他死死盯著路過的衛瓘,“衛瓘啊衛瓘,爾以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其不免乎?”
衛瓘停下腳步,“公曾啊,士族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
“沒有士族,楊氏拿什麼治國?”荀勖善於迎奉,暗中攪弄風雲,司馬攸的死他出力不少,在司馬家混的風生水起,因此曆史上風評不佳,被比作傾覆國家、攪亂時局的貳臣。
其實他真正忠誠的是自己的家族。
正是由於他在司馬家的朝堂上形成了習慣,到了大秦依然如此,所以才會走到今日。
衛瓘斜眼看著他,“此一時彼一時也,沒有士族,還有士人。”
荀勖愣住了。
他不會不知道大秦正在提倡士人精神,寒門可以當士人,庶族也可以為士人,豪強士族也可以成為士人……
“陛下雄才偉略,遠非你我所能窺知,公曾走好,你們荀家至少沒有被夷滅三族,血脈還可延續……”衛瓘一步一步走遠。
荀勖隻能呆呆得到看著他的背影,直到劊子手的刀落下……
“臣有罪,請陛下責罰。”衛瓘拜在楊崢與楊旭麵前。
“伯玉言重了。”楊崢扶起衛瓘。
太子案被他處理的乾乾淨淨,不僅潁川士族被連根拔起,很多依附他的人,也被巧妙的卷入其中,流放的流放,貶謫的貶謫,沒有一個是冤枉的,屁股底下多多少少有些事。
中原士族被削弱,人口、土地被釋放出來。
司馬家的占田製,吃的最肥的正是他們。
第(2/3)頁
第(3/3)頁
許、潁之地原本就是曹魏的大屯田,早就被他們腐蝕一空。
宣義使和錦衣衛密報,中原人丁興盛,百姓均田之後,皆稱頌大秦仁德。
“臣最近體弱多病,實在不堪重負,還望陛下聯係臣這把老骨頭,讓臣回鄉頤養天年。”衛瓘拱手道。
話說到這個份上,大家都心中有數。
楊崢也不是真要把衛瓘弄下去,隻是打壓一番。
杜預有杜預的才能,羊祜有羊祜的長處,同樣,衛瓘的才能也是不可替代的。
“大秦盛世尚未到來,伯玉豈可棄朕而去?此事休要再提,身體不適,可靜養數日,尚書令之事,朕讓元凱、羊祜為伱分憂。”
衛瓘眼神一動,“陛下如此體恤臣下,臣豈能不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楊崢一臉感動之色,“天下群臣若皆如伯玉這般,大秦盛世可期也!”
衛瓘退下之後,楊旭歎道:“父皇手段高明,兒臣佩服。”
“你都看懂了?”
“父皇讓衛令君出頭,保住了兒子仁德的名聲,清理了潁川士族,造福一方百姓,打壓了降將派,讓杜公合理上位,從此降將派再也不可能一家獨大,可謂一石四鳥。”
楊崢點點頭,“你想為天下百姓做事,要講究策略,不可蠻乾,否則各方勢力攪在一起,終會一事無成,正如你在江東度田一樣。”
前世看過一個電視劇,朝廷改稻為桑,本來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最終辦成了禍國殃民的壞事。
“兒臣謹記!”楊旭一臉憧憬之色。
“聽說你手下新收了陶侃、周處等人?這些都是江東賢才,你要多聽聽他們的意見,朕給他們封些官職,再讓你東宮的掾屬外放州郡曆練曆練。”
陶侃的大名簡直如雷貫耳,沒有他四處救火,司馬家提前玩完。
“謝父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