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甘露四年正月,洛陽也是喜氣洋洋。
鐘會四萬大軍出征,立竿見影,兵不血刃收複長安,又從蜀軍手中奪下陳倉,扶風郡也重回大魏。
這對司馬昭而言無疑是場大勝。
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他的威信。
因為自西賊崛起,還從未有過被擊退之事。
朝野中對鐘會也是讚不絕口。
為此,皇帝曹髦還特意下詔嘉獎:“會典綜軍事,參同計策,料敵製勝,前有謀謨之勳,後有複土之之功,前後累重,誌不可奪,氣宜嘉之,國家之忠士也。”
皇帝不出詔令還好,一出詔令,就有人主意打上來了。
賈充等人再度上書,請求封司馬昭為晉王,加九錫,開國置事。
而這一次,朝中反對的聲音幾乎沒有。
即便是郭太後,也被她的叔父宣德將軍郭立,從弟都護大將軍郭建攔在宮中。
每一次群臣勸進,都將司馬昭向前推進了一步。
司馬昭依舊是推辭。
但很多人已經心知肚明,至今為止,司馬昭已經推辭六次了。
當年曹丕也僅是三辭三讓而已。
最終還是賈充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退一步,拜司馬昭為晉公。
魏武當年也是一步步走,先丞相,再魏公,後魏王。
這是一套標準流程。
司馬昭若進位晉公,實則也是在走曹操的老路。
“司馬老賊欺吾太甚!”陵雲台中,皇帝曹髦淚流滿麵。
一個本有雄心壯誌,力圖重現少康之治的青年皇帝,如何能吞的下這種屈辱?
但即便的怒罵,也不得不壓抑自己的聲音,避免被殿外的宮人聽到。
冗從仆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默然不語,也跟著垂淚。
“他司馬昭不是要朕的江山嗎?那就從朕的屍體上踏過去!”曹髦擦乾眼淚,眸中的恨意如烈焰般升騰。
在他原本的計劃中,在沒有消滅涼州楊崢之前,司馬昭還不會走最後一步。
第(1/3)頁
第(2/3)頁
但賈充的奸計,讓司馬昭進位晉公,對整個曹魏而言,則是奇恥大辱。
“陛下定要隱忍,楊驃騎斬司馬孚,與司馬昭不共戴天,他日必有傾國大戰,陛下方有機會,為今之計,當籠絡禁軍中的忠義之士,不可急於一時。”李昭苦勸道。
站在臣子的角度,皇帝應該臥薪嘗膽,應該隱忍。
但站在皇帝的角度,此次勸進朝中無一人反對,呼聲比前幾次高了不少。
幾個大士族都保持沉默。
大多數時候,沉默就是默認。
曹髦知道自己很可能等不到那一天了。
司馬昭比司馬懿、司馬師更迫切。
多次籠絡士族,加固自己的根基。
禁軍之中,全是司馬家的爪牙。
而且司馬昭還在大力扶植司馬家的人,司馬乾、司馬亮、司馬輔……
作為皇室曹氏,人丁居然沒有司馬氏興旺,這就是莫大的諷刺了。
朝中無人為皇帝說話也就算了,地方上更是有各種“祥瑞”送入司馬府中。
此情此景,曹髦怎能不憂心忡忡?
“兩位愛卿,時不我待,定要協助朕。”曹髦決心已下。
二人對視一眼,拱手道:“願為陛下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司馬府中。
賈充誌得意滿,鐘會走後,他就成了司馬昭身邊的第一紅人。
彆人不敢乾的事情,他敢。
彆人愛惜羽毛,又當又立,他什麼都不顧,自己的名聲,父親賈逵的名聲,全都踩在地上。
這樣的人,司馬昭自然青睞有加。
“天地開辟,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裡,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武陽。”司馬昭念誦著司馬懿所作的《征遼東歌》,心中也是豪情高漲。
天地開辟,日月重光。肅清萬裡,總齊八荒。
尋常臣子豈會有如此大的口氣?
“太傅乃神人也,大魏的江山若非太傅,早傾覆多時矣。”賈充趁機上了個熱乎乎的馬屁。
第(2/3)頁
第(3/3)頁
司馬昭輕笑一聲,“公閭呀,你太急進了,我父肅清萬裡、總齊八荒,也不過屈居太傅之位,尊崇曹氏,你勸進晉公之位,豈非置我於火上烤?”
“不然,令尊、令兄有功於天下,南征北戰,掃滅公孫,力克吳蜀,曹氏很能綿延至今,皆賴大將軍父子三人,今曹氏衰頹,天命在大將軍,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也!”賈充察言觀色,見司馬昭沒有反對,就是心中暗許。
他這一次算是押對了。
司馬昭搖了搖頭,“晉公之位太過尊崇,我父子三代匡扶大魏,豈能僭越?改為相國如何?”
當年董卓也曾以相國之位自居。
漢末以來,曆來相權與父權是綁定的,董卓當了相父,就成了尚父。
諸葛亮成了蜀國丞相,也成了劉禪的相父……
相國高於丞相。
進位相國,意味著他能直接與皇權對抗,無需再通過郭氏壓製皇權。
司馬昭微笑頷首,“公閭請起、請起,可惜士季不在京中,不然能共飲一杯。”
賈充眼神一閃,笑道:“士季有鬼神之謀,真乃王佐之才也。”
“哈哈,你二人皆是吾之肱骨。”
很快,朝堂上的呼聲轉了方向。
士族們依舊保持沉默。
曹髦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力,隻能下達詔令,封司馬昭為相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參拜不名。
一場盛大的典禮在洛陽開展。
司馬昭雖然未加九錫,但其排場絲毫不弱,為彰顯軍威,紅毯從陵雲台鋪到銅駝大街,再鋪到外城,甲士皆外罩紅綢,刀矛戟鉞,鑼鼓號角,綿延數裡。
這一切都被站在陵雲台上曹髦看在眼中,他看著司馬昭被百官和甲士簇擁著一步一步走上陵雲台,手上青筋直冒,臉上卻還要裝出笑容,親自端上一樽酒,“相國勞苦功高,但滿飲此杯。”
司馬昭笑著接過酒樽,舉向蒼天,“謝陛下,但此酒當敬為國捐軀的太尉,當敬為國南征北戰的父兄,當敬壽春、長安血戰的將士!”
說完,向地上一酹。
官吏和甲士皆大聲稱頌,“相國仁厚!”
司馬昭笑容不變,牽著皇帝曹髦的手,一同入淩雲台中。
而此刻,曹髦臉色越發難看起來。
/107/107629/28525037.ht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