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爭魏 > 第四百三十四章 備戰

第四百三十四章 備戰(1 / 1)

推荐阅读:

第(1/3)頁

焦彝與蔣班投降司馬昭後,恰逢全端的子侄全禕、全儀犯了國法,與全氏部曲護送全懌母親投奔魏國。

司馬昭大喜,鐘會模仿全禕、全儀的字跡,寫了勸降信,使人送入壽春城中。

信上說孫綝惱怒全端等作戰不力,想要殺儘全氏族人。

孫綝為人驕橫凶虐,為了上位,輕於殺戮,連朱異這種國之重將和自己人都殺,更不用說全氏一門。

不管彆人信不信,反正全端是信了。

全端、全懌、全靜三人當即率領部曲突出城去,向司馬昭投降。

壽春城中士氣更加低落。

甘露三年(258年)正月,諸葛誕此時才如夢方醒,大造攻城器械,晝夜五六日攻南圍,欲決圍而出。

然而司馬昭早有準備,新征集的大軍全部趕來。

王基與陳騫布置的工事塹壘甚峻,鹿角相疊,表裡再重,厚重如山。

圍上諸軍,臨高以發石車火箭逆燒破其攻器,弩矢及石雨下,淮軍死傷者蔽地,血流盈塹,傷亡慘重,諸葛誕不得脫,複還入城,然城中糧食越發枯竭,不斷有淮北士卒逃出守城,投降司馬昭。

司馬昭一概寬宥之,令其在城下招降納叛,動搖城中最後的一點軍心。

勝利即將降臨在司馬昭頭上。

諸將皆欲求戰,王基和石苞也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應該給諸葛誕一擊。

司馬昭道:“誕之逆謀,非一朝一夕也,聚糧完守,外結吳人,自謂足據淮南。欽既同惡相濟,必不便走。今三叛相聚於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將使同戮。吾當以長策縻之,但堅守三麵。則誕、欽、谘等必成擒矣。”

與諸葛誕、文欽一樣,唐谘也是魏國的叛將,黃初六年,利城郡叛,推安遠將軍唐谘詢為首,被魏軍擊敗,由海路逃入吳國,官至左將軍,封侯、持節。

司馬昭穩如泰山,城中的諸葛誕卻如熱鍋上的螞蟻。

每年的夏秋之際,便是淮南的雨季,淮水暴漲,直接淹到壽春城下,衝毀司馬昭的營壘,然後諸葛誕揮軍掩殺,重現當年關羽水淹七軍的盛舉。

若戰事順利,彆說割據淮南,直接入主洛陽都有可能。

這個計劃在他腦海中徘徊了數年,比起王淩和毌丘儉,諸葛誕更精於算計。

每年他都會觀察淮水,年年如此。

起兵之前,他還請過精通天文之人預算過,淮南將有暴雨……

然而頭上的浮雲都飄了大半年了,越來越厚重,卻一滴雨也不下。

此時此刻,他再也不相信什麼命中有二水相助的讖言,因為馬上就要麵臨絕食的困境。

第(1/3)頁

第(2/3)頁

每天逃走的士卒有數千人。

逃又逃不出,坐困孤城,部眾離散,其心情可想而知。

正煩悶時,文欽建議乾脆遣散淮北之軍,以節省糧食,壽春城交給他麾下的吳軍堅守即可。

壽春城中唯二的戰力就是淮北士卒與豫州軍,其他七八萬的淮南軍,如當年的毌丘儉部眾一樣,都是剛剛放下鋤頭的農夫。

諸葛誕自然不會聽從。

文欽卻固執己見,一次又一次的找諸葛誕商議。

兩人早在曹爽掌權時期,便素來不和。

文欽自恃曹爽庇護,橫行無忌,粗猛無禮,多次頂撞上司,既得罪了當時的揚州都督王淩,也得罪了時任揚州刺史的諸葛誕。

見諸葛誕不采納自己的建議,文欽滿腹怨言,私下埋怨諸葛誕謀算太多、行事拖延,以致有今日之困。

諸葛誕聞言大怒,伏親兵死士而殺之。

文欽之子文鴦、文虎、馬隆等在小城中駐守,諸葛誕擅算計,自領大軍在城中駐守,而令吳軍在外死戰。

聽聞噩耗,二人當即欲領兵攻入城中,殺諸葛誕而報仇,手下部眾卻紛紛反對。

文鴦無奈,隻能與文虎、馬隆投降司馬昭。

魏軍將吏皆建議斬文鴦兄弟,以報司馬師之仇。

司馬昭卻力排眾議,“欽之罪不容誅,其子固應當戮,然鴦、虎以窮歸命,且城未拔,殺之是堅其心也。”

不僅不殺文鴦兄弟,還封三人為將,令其各引百騎巡城,呼語城內雲:“文欽之子猶不見殺,其餘何懼?”

淮人爭相棄城投降。

至甘露三年二月二十日,天陰沉的仿佛要掉下來一樣,司馬昭見壽春城上士卒持弓卻不向魏軍放箭,斷定攻城的時機已經成熟,遂下令攻城。

魏軍數十萬大軍四麵猛攻,淮軍人心離散,紛紛避讓,任由諸葛誕如何號令,都抵擋不住魏軍的猛攻。

不到一天,壽春城便陷落了。

魏軍剛衝入城中時,淮南的大雨便從天而降,淮水暴漲,緩緩淹沒了魏軍營壘。

諸葛誕望著天上的暴雨,心如死灰,莫非這天命真在司馬氏?

忽而俯頭痛哭,忽而仰天大笑:“天不佑吾,佑爾賊!天也,命也——”

聲如鬼啼,淒慘至絕。

第(2/3)頁

第(3/3)頁

乃與親兵、死士冒死突圍,被斬於亂軍之中。

司馬昭下令將諸葛誕傳首示眾,並夷其三族。

滂沱大雨中,諸葛誕的近千親兵、死士被按在城頭。

“大將軍有令,投降免死!”

斬一人而問下一人。

其眾皆曰:“為諸葛公死,不恨。”

無一人投降,甘願領刀而死。後人以諸葛誕比之於齊之田橫。

還在抵抗的吳將於詮見之,大呼:“大丈夫受命其主,以兵救人,既不能克,又束手於敵,吾弗取也!”

乃脫胄持白刃,直撲司馬昭,為亂刀分屍。

城內的吳軍將領,除於詮戰死外,唐谘、王祚、徐韶、孫曼、孫彌等人均向魏軍投降,司馬昭皆赦免之。

吳軍受傷凍餒,司馬昭皆給予醫藥湯食,吳人感激涕零。

整場淮南大戰,諸葛誕的部眾離散,數萬吳軍卻堅持下來,若諸葛誕不殺文欽還可抵擋一二。

說不定就等到了這場大雨。

有人建言吳人不可用,當坑殺之。

司馬昭不同意,“放其歸吾,以顯大國之寬宏也!”

司馬昭遂有仁義之名,將吏稱頌不已。

整場大戰,司馬昭處處壓過諸葛誕一頭。

暴雨之中,年輕的魏國皇帝也在遙望蒼穹,歎而詠之:“宗臣充於常伯,體材藝而中良。何旻天之不怙?遘暴疾而隕亡。惟厥疾之初發,若常疾之輕微。未經日而沈篤,氣惙惙而耗衰。岐、鵲騁技而弗救,豈藥石之能追?精魂忽已消散,神眇眇而長違。”

左右侍中、散騎皆不敢言。

此賦原本是紀念隨軍病死的宗正曹並,於去年而作。

現在吟詠出來,似乎是在傷感諸葛誕,更像是在傷感曹魏國祚……

/131/131302/31240590.ht

第(3/3)頁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