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天起,鄭然開始暗下決心改變自己。
他不再像從前那樣得過且過,而是有意識地逼著自己更加積極地對待學習。這種改變連周小勇都看得目瞪口呆:“你小子吃了啥靈丹妙藥啊?前幾天還對數學誰教都頭痛,現在居然主動做題!”
“有些事,得試著扛起來。”鄭然含糊其辭地回答,但眼神中流露的認真卻不容置疑。
回到家,他買了一摞參考書和筆記本,每晚對著公式整晚不睡,沒看明白的題目就反複嘗試。原本習慣日漸鬆散的他,第一次把全身心投入到了學習中。雖然這個過程讓他頭疼,但他心中一直掛著一個信念:既然葉靜對他說過“你做的很多事,都是彆人無法替代的”,那麼他也必須用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值得站在她身邊的人。
而這些變化,也悄悄被葉靜看在眼裡。她並沒有點破什麼,但越來越多地察覺到,鄭然似乎開始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規劃,而不僅僅是應付考試或逃避現實。
某天放學前,她主動停在鄭然的桌前:“最近我看到你在寫競賽題。有什麼需要問的嗎?”
“啊?”鄭然抬頭,怔了一下,隨後摸了摸後腦勺,語氣略顯窘迫,“有些地方確實挺難的……我想著先自己試試啃,等實在不明白再問你吧。”
葉靜看著他,難得露出一絲微笑:“認真點挺好的。不過,彆累壞自己,懂嗎?”
簡單的一句話,對於鄭然來說卻勝過千言萬語。他點點頭,目送葉靜輕輕走出教室,心中某種沉甸甸的感情繼續在悄然發酵。
與此同時,林天昊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追求葉靜的計劃。雖然“告白”被拒絕,但他將其解讀為葉靜對感情的一種暫時延遲,而不是完全否決。他堅信,隻要自己足夠堅持,葉靜總有一天會看到他的好。
一次模擬考結束後,學校張貼了全班排名表。林天昊以全年級第一的成績輕鬆占據榜首,而葉靜則位列第三。這兩個名字出現在榜單上,不僅讓全班人嘖嘖稱讚,也成為了另一個側麵體現他們之間“勢均力敵”的象征。
周圍的同學逐漸形成了這樣一種看法:林天昊和葉靜是學校裡“最般配”的兩個人,不僅學習成績卓越,而且在各類競賽中頻頻合作。甚至有人對此打趣:“林天昊如果繼續努力,也許畢業前就能加入葉靜的傳說了。”
但鄭然聽到這些談論時,心裡卻不是滋味。他望著榜單上自己的排名,那刺眼的數字讓他更加感到和對方的差距——他名列二十多名,雖然不算差勁,但和榜上前幾位的名字相比,顯得平庸而不起眼。
有一次,林天昊趁著班裡氛圍放鬆的空隙,對鄭然旁敲側擊地說道:“聽說你最近也在努力學習,挺不錯的。人總要為自己的未來想想,對吧?”
鄭然明白他話裡的意思,但沒有去爭辯。隻是默默握緊了自己的筆,告訴自己要更加用行動證明一切。他心裡清楚,對林天昊的競爭遠不隻是成績的高低,更是爭取那個“能被葉靜信賴的人”的資格。
初秋時節,學校準備了一次大型運動會,鄭然被無意間選中參加男子200米短跑比賽。他本來想推辭,畢竟自己並不算田徑方麵的強項,但看到葉靜被安排在運動會的後勤組,他心裡忽然湧起了一種想贏的衝動。
比賽當天,鄭然站在起跑線上,眼角餘光瞥到葉靜正站在場邊,低頭拿著記錄筆寫著什麼。她沒有注意到他,但對於鄭然來說,那一小片熟悉的身影就已經足夠讓他全力以赴。
隨著發令槍響,鄭然拚儘全力向前奔跑。他醞釀這一刻已經很久,雖然體能上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他用儘了全身所有的意誌去追趕。他最終以微弱的差距拿下了第三名,這已經是他個人運動會的最高紀錄。
全場的歡呼聲中,鄭然大口喘著氣,低頭扶住膝蓋,心中卻異常滿足。因為他知道,葉靜在一旁也看到自己拚搏的這一幕。
“不錯嘛,第三名挺厲害了。”葉靜在散場後不動聲色走了過來,聲音依舊是平靜中帶著幾分鼓勵,“起碼我覺得,你的努力值了。”
鄭然看著她,沒忍住開玩笑:“彆隻說得好聽啊。下次你記得喊‘加油’,保不齊我能衝第一。”
葉靜輕輕搖了搖頭,嘴角綻開一朵極淺的笑意:“不用第一。隻要你儘力就夠了。”
鄭然愣了愣,隨後咧開嘴笑了。這句話像是一塊溫暖的石頭,壓在他心頭卻不沉重,而是讓他逐漸更堅定地向前走。
儘管鄭然一直努力拉近兩人之間的距離,但葉靜的內心卻依舊保持著冷靜和克製。她並非沒有察覺到鄭然對自己的心意,也漸漸對他的堅持與改變產生了好感,但她同時知道,自己並不是適合牽動彆人情感的那種人。
她常對自己說:“你該專注於自己的目標,不應該因為任何感情被拖慢腳步。”
然而,每當她偶然回想起某些細節,比如鄭然在春遊時對她的保護,或者他在雨中將傘遞給自己時的慌亂,她的心便會微微泛起漣漪。
林天昊的影子也時常浮現在她的世界裡。他的優秀與自信,他的主動追求與好勝心,仿佛成為了圍繞在葉靜周圍的一道更強烈的情感信號。可葉靜卻遲遲沒有給出明確的回應,因為無論是對林天昊還是鄭然,她都對自己的感情有所保留,甚至下意識將這些防備隱藏得更深。
那一天,她站在夕陽漸沉的窗邊,望著操場上鄭然離開的身影,許久之後低聲喃喃:
“鄭然,你為什麼總是讓我覺得……”
她沒有說下去,而是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