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等什麼?”
“直接強攻,死活不論!”
騎著一匹高頭大馬來到青漢皇宮之前,廉頗便直接對著包圍在四周的晉軍士兵下令道。
在場之中,大魚不少。
劉秉忠、申不害,這些人都是青漢的頂級文官,在青漢的文官之中,是能夠排得到前三的。
他們在青漢之中的地位,幾乎相當於大境之中的管仲、劉伯溫之流。
不過,這些人對於青漢的忠誠也是出了名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大批當初劉秀和劉徹的殘黨了,這些人當年既然千裡迢迢的折騰,大概率也不會是什麼軟骨頭。
要不然的話,他們當年的那些折騰又有什麼意義?這個時候他們要是骨頭軟了的話,就相當於直接將他們的前半生全部都否定了!
說白了,這些人前半生折騰來折騰去,就是不願意向晉軍低頭,心中必然是由什麼東西支撐著他們的。這個時候,也同樣會支撐著他們的脊梁。
故而,廉頗也不願意再費什麼心,說一些什麼勸降的話了。
畢竟,不說全部,至少對於在場之中的大部分人來說,是沒什麼意義的。
反正,對於他來說,將功勞拿到手就行了。
他都一大把年紀了,沒必要繼續去折騰了。
而這些人的人頭,就是對於他的功勞。
事實上,廉頗下達了死活不論的命令,在拿到功勞的同時,又何嘗不是想成全他們?
這世上很多人,終其一生,要的不過是一個生前身後名罷了!
以身殉國,這放到哪裡,都絕對是一個熠熠生輝的身後之名,難以被玷汙。
世人所謂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雖有其理,可放在浩瀚如煙的曆史之中,卻也並不全對。
西晉成功的實現了大一統,可是勝者為王了嗎?
放到後世的人心之中,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地位?
戰國七雄之中的其中六家,再到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不都是失敗者嗎?
不過,影響這個時期的文臣武將,千古傳唱嗎?
南宋不是失敗者嗎?可是這影響了負帝跳海的陸秀夫史書留名嗎?
滅亡的大明也不是失敗者嗎?
可是太監王承恩隨其主崇禎皇帝的步伐,也吊死在旁邊的海棠樹上,直接讓其在史書上開了一頁。
事實上,但凡能夠千古留名的帝王,也從來不屑於去抹黑他們的對手!這般的帝王,能夠真正成就一番大業的,有幾個會去做那般沒有風度的事情?
要真如此的話,羽之英勇千古無二這句話也傳不下來,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同樣不會出現在曆史記載之中。
登頂天下道路上的這些對手,他們僅僅隻是對手,並非是不死不休的仇人。
所以,廉頗也不介意成全他們!
至於說,如果在場的一部分人投降他們大晉,對於他們大晉有沒有好處?
那肯定是有一定的好處的!
但是,除非是劉秉忠、申不害這種級彆的人物,要不然的話,那個所謂的好處都是有限的。
自然,也就沒到了讓廉頗操心到那種程度的地步。
他廉頗,到底也是一名將軍,而不是一名政客!
他為人行事,先是從心,而後才是利益。
事實上,這個時候青漢皇宮之內,不是沒有猶豫的,袁譚就是這其中一個典型。
“顯思,莫要毀了四世三公袁氏清名,也莫要墮了本初公之威名!”袁宏道似乎是看出了袁譚的猶豫,將他拉到一邊小聲道。
青漢這邊,上到劉秉忠、申不害、王廖這樣的高層,下到陶宗旺、金大堅這樣的青漢底層人物,分明一個個的都做出了以身殉國的準備了。
這個時候,袁譚要是搞出一出舉白旗的事情的話,那真就的是千古留名了!
畢竟,這凡事最怕的就是對比!
要是大家一起投的話,也顯不出什麼來。史書之上,就算是有所記載,也不過是一堆名字之中的一個隻言片語。
可要是整體殉國,就你一個人投的話,那後世那些寫史的,搞不好就得把你拎出來單獨寫個幾頁,給你單獨開上一篇。
並且,一起附帶著四世三公與袁本初都得被拉下水。至少一個虎父犬子之評,多多少少都跑不了。
所以,在場之中,大家不是每一個人都不怕死,那小部分就算是有所猶豫的,但這個時候也是將他們架在火架子上烤。
他們自己就算是猶豫了,可旁邊的人也會幫他們下定決心的。
而且,那些準備殉國的,少部分不把家眷放在心上,另一部分也完全不擔心家眷會受到報複。
至於其中道理,也無須多言。畢竟,晉軍和晉將也同樣要多少注意一下他們的名聲。
一個時辰之後,青漢皇宮的宮門正式被踏破。
趙子龍、馬靈耀、溫瓊等將一擁而入,王廖、霍峻、高乾、韓榮、劉良佐等將依舊是拚死抵抗,誓要戰至最後的一兵一卒。
隻不過,在源源不斷的晉軍兵力的衝擊之下,兵力幾乎要損失殆儘的他們顯的太過渺小,到了最後,青漢皇宮之內的八百太監,也一個個提刀殺出。
雖然在大晉兵馬之下,這八百太監不過是隨意除之,可這些人竟像是那些青漢的正規兵馬一樣,戰至最後一刻,也不願投降。
最終,王廖、霍峻、高乾、韓榮、劉良佐等將,一個個先後倒下。
王廖身中數槍,麵南而死!死前,仍連續高呼三聲,大漢!大漢!大漢!
霍峻在混戰之中,被斬斷一臂,但卻猶自奮力衝殺,傷重力竭而死。
高乾,萬箭穿心而亡。
韓榮,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之後,已經精疲力儘的他,獨自坐於屍山血海之上,怒視向他一步步包圍而來的晉軍,最終拔劍自刎。
劉良佐,連續斬首十三級之後,被一隊長槍兵捅成了一個篩子,可是,在臨死的時候,卻用儘最後的力氣,用自己的身體支撐住大漢的漢旗不肯鬆手。
而當廝殺聲漸漸平息的時候,青漢皇宮之內,一束火焰也隨之升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