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中!
近千顆人頭同時落地,長安城內本來隱藏在暗中的風暴瞬間風平浪靜。
察覺到這一幕之後,楊堅心中也不由得滿意地點了點頭。雖然采取如此激進的做法日後必然會存在一些隱患,但至少眼下來看如此做對他乃是最有利的。
隻是,還不待楊堅開始高興,一道驚天的消息傳來。這道信息傳來之後,氣得楊堅險些仰天吐出一口鮮血。
蒲阪津失守了,繼蕭關之後,長安再次被打破了一道缺口。如今,雍州東西兩處皆有缺口被打開,敵軍兩麵夾擊之下,這一次,雍州是真的要危險了。
自古以來,河東地區是關中平原、洛陽地區兩大地區之間的戰略緩衝區域,而長安、洛陽又是漢唐以前王朝的政治重心,夾在這樣的兩個政治中心,河東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而河東勢力在進攻關中平原的時候,共有三條通路可供選擇從龍門渡渡過黃河、從蒲阪津渡過黃河、從風陵渡渡過黃河。
提及風陵渡,更多的人可能會想到金庸老先生在《神雕俠侶》中,所寫到的郭襄和楊過初遇的故事。
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生。隻恨我生君已老,斷腸崖下思故人。
風陵渡真實存在於黃河河岸岸邊,同時和潼關隔河相望,距離非常近。若選擇由風陵渡進軍,則必須要麵對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潼關所在的地區,是沒有較大的平原緩衝區域,這也意味著大軍一旦從風陵渡衝擊潼關,無法找到一塊合力的落腳點,整個大軍反而會因為前方堵塞而混亂不堪。一個不好,不僅無法對敵人造成威脅,反而會被敵人給打一個措手不及。
因而,潼關對於風陵渡而言,其實就是一塊家門前的鋼板,踢不得,踹不動。
而另一條路線中的龍門渡則是因為其位置靠北,很多時候可能大軍還沒有逼近關中平原,前鋒軍隊就已經被擊垮,這條通路也很少有人會選擇由此進軍。
大兵團作戰,極其忌諱將戰線拉伸太長,這樣不僅無法對於關中地區造成有效的打擊,還在很大程度上瓦解自己大軍的戰鬥力。
從這裡來看,蒲阪津毫無疑問是最為主要的進攻渡口,從這裡進攻,河東的軍事力量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關中平原的腹地,瓦解關中平原的統治力量。
事實上,王猛也確實主要選擇從蒲阪津的方向突破關中。
在蒲阪津中,楊堅布置了五千精銳,後又調至了八千郡兵作為輔助。
倒不是說楊堅不想調集更多的兵力於此了,精銳雖然沒有更多了,可郡兵乃至是新兵還是有一些的。隻是,蒲阪津終究隻是一個小小的渡口,能夠容納的兵力有限。
況且,通常情況下,依靠地利,這部分兵力已經足以阻擋敵人進行渡河了。
當日,王猛采取調虎離山之計,派出黃飛虎領一萬鐵騎假意在龍門渡口進行渡河。
蒲阪津守將來護兒在收到消息之後大吃一驚,雖然心中仍有疑惑,敵人若是真要偷偷渡過龍門渡,又豈會讓他們輕易收到消息。因此,在來護兒想來,這其中必然有詐。
可龍門渡有危,來護兒卻不得不做出應對,隻得派出副將楊凡領二千精騎,三千郡兵火速奔襲前去守衛龍門渡。
這五千人若是野戰自然是接不下一萬鐵騎的幾次衝鋒的,隻會被黃飛虎率領下的鐵騎輕鬆碾碎。可若是僅僅隻是依靠地利,防守一個渡口還是不太困難的。
之後,來護兒更是不停地加強警惕,防止敵人有什麼算計,防止蒲阪津這裡出現什麼問題。
隻是,王猛的調虎離山又豈是如此簡單的。王猛的調虎離山乃是一計陽謀,由不得來護兒不中計。
王猛此計的重點便是時間,把握好了雙方的時間。當楊凡領兵到來之後,黃飛虎剛好領著一小隊前鋒兵渡過了渡口。
這個時候,敵人雖然已經渡過了渡口,但渡過的士兵卻並不算太多,若是趁著敵人立足未穩,還是有不小的機會將渡口重新奪回來的。
隻是,黃飛虎驍勇善戰,縱然此時渡過渡口的兵力並不算多,可仍然在渡口處頑強地堅持著,掩護之後的兵力渡河。
楊凡本欲依靠自身的實力擊殺黃飛虎,以徹底奪回渡口,可奈何本身實力不濟,非但沒有擊殺黃飛虎,反而險些被黃飛虎挑殺當場。
並且接下來的幾次交戰中,龍門渡都汲汲可危。
無奈之下,楊凡隻得派人向來護兒說明此處的情況,並請求來護兒派兵支援。來護兒在經過一番短暫的思考之後,終於還是同意了楊凡的請求,再次分出三千兵力支援楊凡。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敵人在龍門渡攻勢如此猛烈,恐怕敵人是真的將龍門渡當成了主要的渡河方向。
而經過兩次的分兵之處,此時的蒲阪津的兵力已經下降到了五千之數。
也就在來護兒再次向龍門渡分兵後不久,韓世忠的水軍突然殺出,兵力不足的來護兒當即被殺了一個措手不及。
這個來護兒可不是在評書中被羅士信殺掉的那個來護兒,而是三次隨征高句麗,平定楊玄感叛亂,官至左翊衛大將軍的隋朝一代名將來護兒。
雖然韓世忠殺來的非常突然,但好在之前來護兒在心存疑惑之下已經提前做了不少的準備。在來護兒的命令之下,萬箭齊萬,更是數不勝數的火油被拋射到江麵之後。
一時間,火光不絕,數艘戰般還未靠近岸邊便已經化成了片片火海,無數的士兵喪命河中。
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來護兒雖然已經做了不少的準備,可終歸還是出現了一些疏漏,數艘小船終究還是突破了來護兒的火力網,衝到了渡口之上。
黃天化與黃天祥兩兄弟轟然跳下戰般,帶領著身後的幾十個士兵直接衝殺了上去。即便是敵軍足足有五千人馬,可黃天化與黃天祥二兄弟卻絲毫不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