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我就刷個視頻,怎麼古人都破防了 > 第437章 保存詩,有這麼難嗎?

第437章 保存詩,有這麼難嗎?(1 / 1)

推荐阅读:

天幕中,兩人的對話仍在繼續。

後人撓撓頭,猜測道:

“可能是王維寫的其他詩並不出名?”

“所以就失傳了?”

此話一出,王維頓時不樂意了。

什麼叫他寫的詩不出名?!

說他的詩不出名,豈不是在貶低他才情不濟?

他的作詩水平,可是遠勝乾隆的《飛雪》!

誠然,他的名氣不如李白杜甫。

但是此前天幕播放的詩人排名中,後人在彈幕中可是多次提到過他的。

這證明他還是很受後人喜愛的!

曹雪芹搖搖頭,一臉正色:

“李白,至少寫過五千首詩。而到現在,存下不到兩成。”

“難道李白也寫了幾千首廢詩?”

李白頓時心生不悅。

當然不可能!

他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

他的詩,必然首首都是傳世佳作。

連《贈汪倫》這樣有些水的詩,都入了後世學生的教材。

他的其餘詩作,怎麼可能是廢詩?!

而且,他的詩作,為何五不存一?!

曹雪芹有些遺憾地繼續說道:

“李白有一篇頂級作品叫《鴻猷文》,曾名噪一時。”

“任華的《寄李白》中有記載,“我聞當今有李白,大獵賦,鴻猷文;嗤長卿,笑子雲”。”

“可惜,現在連隻言片語都看不到了。”

後人一怔,低聲說道:

“所以,我們隻看過五分之一的李白!”

曹雪芹從身旁拿出一些藏書,一臉痛惜:

“就算我們現在讀到的這些作品,也曾失傳過。”

“比如寫《滕王閣序》的王勃,詩集已經失傳。”

“直到明末,才有人在彆的書籍中搜集到他的詩句,整理成殘卷,得以流傳至今。”

後人翻閱著古籍,不禁問道:

“保存詩,有這麼難嗎?”

此話問到了所有詩人的心坎上。

試問,有誰不想自己的詩作能夠流傳後世?

曹雪芹腦海中浮現起一些戰火的場景。

“詩啊,無論寫在亭台樓閣還是刻在石碑上,都是脆弱的。”

後人還是一臉疑惑。

“那為什麼不編成詩集傳給後世呢?”

曹雪芹一邊整理著手邊的古籍,一邊說道:

“李白生前就托人把他畢生的作品編成詩集,可惜最後失傳了。”

“李清照,是收藏珍貴書籍的大家。”

“金兵南下時,十幾間房子裡萬卷藏書都毀於戰火。”

“她自己的詩詞,也隻剩下七八十首。”

後人此時想起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經散佚,僅僅隻有《漱玉詞》輯本。

“太可惜了!”

“太可惜了!”

李清照無比痛心,也跟著說了一句。

她如一葉浮萍,在亂世之中隨波逐流,無依無靠。

在這動蕩不安的歲月裡,唯一支持她活下去的,就是那些金石古物。

而她為了保全那些金石古物,也付出了無數精力與心血。

想到這裡,她不禁發出一聲歎息。

最終,這些金石古物,還有她的詞作,大部分還是失傳了嗎?

曹雪芹的臉上浮現出一抹微笑。

“我們能保存下五萬首唐詩,已實屬不易。”

後人聞言點頭表示讚同,但緊接著似乎又想起了什麼,連忙打斷道:

“等等你再說一遍?”

曹雪芹於是又重讀了一遍。

“我們存下不到五萬”

後人思考之後,很篤定的說:

“這裡是十八世紀,卻和我們時代的唐詩數量是一致的?”

曹雪芹陡然愣住了,隻聽見後人繼續說著:

“也就是說,在你的時代,唐詩並沒有繼續消亡。”

曹雪芹撫摸著胡須,臉上露出欣慰的神色。

“看來,他們做的事是有意義的。”

後人滿心疑惑,追問道:

“他們?你說的是誰?”

曹雪芹點點頭,侃侃而談:

“是的,就是他們。”

“從很早開始,就有人意識到唐詩在逐漸消亡。”

“所以他們想把所有唐詩收集起來,編纂成一部《全集》。”

“但在這之前,官家的合集都不全。”

後人此時若有所思。

宋選集《文苑英華》,就沒有收錄杜甫《三吏》、《三彆》等表達民間疾苦的詩詞。

杜甫此時一臉悵然。

他現在還沒有做出《三吏》、《三彆》這樣的詩。

但是若是這樣的詩是描繪民間疾苦,可想而知不會被官方收錄。

身旁的李白見杜甫似乎有些沮喪,撞了一下杜甫的胳膊,安慰道:

“後人既然提到了《三吏》、《三彆》,那必定是保存且傳世了。”

杜甫聞言一喜,輕輕拍了一下自己的腦殼,趕緊點頭:

“還是太白兄一語驚醒夢中人啊。”

曹雪芹繼續說道:

“私人的合集也能力有限。”

“甚至詩本身還沒失傳呢,詩集就先沒了,隻剩下書名。”

“例如元代顏潤卿有《唐音緝釋》,今不傳。”

後人問道:

“收集,而後再失傳,那還有意義嗎?”

唐朝的詩人忍不住想大喊出聲。

當然有意義!

在唐朝這個詩詞的鼎盛時期,詩人輩出,佳作如雲。

若是沒有詩歌,何以見得開元盛世的輝煌盛景,又何以見得安史之亂後的動蕩不安。

何以見得田園的旖旎風景,又何以見得邊塞的烽火連天。

詩詞的內容,正是王朝的興衰,正是人世間所有的悲歡離合。

後人自小便學詩,或許小時候並不理解其中的深意。

但有朝一日,待這群少年初長成,踏上華夏的萬裡河山。

每逢觸景遇事,總會有一首刻在骨子裡的詩。

若是後人抬頭看向遠方的月亮,很自然的就會接上一句,“低頭思故鄉”。

若是後人看到黃河的壯闊,想到的便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而等後人嘗儘悲歡離合,就會懂得“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含義。

後人讀詩,便是與他們這些古人情感的共鳴。

詩詞之美,不會因為歲月流逝而腐朽凝滯,而是曆久彌新。

這就是詩詞傳世的意義所在。

收集,再失傳,是各朝的詩人都不願見到的。

但即便如此,也勝過任由唐詩湮滅無聞,徹底消失。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