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若有所思,他喃喃道:
“看來,兵團就是為了改變疆省困局而設立的。”
而兵團接下來的任務,不可謂不重。
工業荒蕪,農業亦待振興。
百姓生活困苦,軍隊還開支大。
李世民頓時十分期待接下來的內容。
這樣的開局,到六十年後經濟220倍的增長,兵團是如何做到的。
......
【疆省地處邊陲,當年交通不發達,運輸成本過高,經濟發展滯後。】
【為了改變疆省貧窮落後的麵貌,1954年10月,國家對駐軍下達命令,把戰鬥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
【於是,17.5萬名解放軍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起了疆省生產建設兵團,開始大規模的墾荒。】
【這些可敬的軍人,將在戰火中錘煉出的鋼鐵般紀律性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全都運用在了生產建設中。】
【他們前往最荒蕪的地方,從零開始。】
【沒有房子住,他們自已動手挖掘地洞,來躲避風沙。】
【沒有水源,他們自已動手打井。】
【沒有牲畜和農機,他們肩扛手推,用最原始的方式一點點地開墾土地。】
【至1957年,兵團成功改造老農場26個,新建農場18個。】
【這一年,兵團的糧食總產量12241萬公斤,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
【此外,兵團還生產了1085萬公斤棉花,209.6萬公斤油料,以及74.2535萬頭牲畜。】
......
各朝古人看著天幕中兵團成員墾荒的黑白影像,格外動容。
漫天黃沙肆虐,這些軍人迅速躲入地洞。
待風暴過後,他們灰頭土臉的鑽出來,互相指著對方的臉哈哈大笑。
接著,便再次拿起鋤頭,繼續去墾荒。
他們墾荒的條件,未免也太艱苦了一些。
所幸的,皇天不負有心人!
他們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
不到二十萬軍人,僅僅三年,便能成功開荒,甚至還能收獲了在當時那個條件下產量驚人的作物!
李世民也被這些特彆能吃苦的軍人所打動。
疆省解放來之不易,國家不可能讓百姓背井離鄉,遷到邊陲之地去墾荒戍邊。
這些軍人,既要保衛邊疆安全,又要自力更生,解決自已部隊甚至是整個疆省的吃飯問題。
最重要的是,他們還要幫助疆省發展經濟。
如今,糧食基本實現自給自足之後,他們的工作重心便要轉移了。
......
【50年代,兵團規劃建造一批現代工廠,但是極度缺乏資金。】
【這又該怎麼辦呢?】
【兵團人就從節約一頂帽子、節約一件衣服做起。】
【有的部隊甚至連續4個月沒有發錢,省下來的每一分錢,都毫無保留地投入到了工廠的建設之中。】
......
宋朝的一些皇帝心中滿是驚異與深思。
後世的兵團士兵,竟然如此無私嗎?!
幾個月沒有俸祿,都還心甘情願在疆省搞生產建設?!
宋朝的士兵以募兵製為主,征兵製為輔。
朝廷甚至一度直接開出了一千錢的俸祿,當於一兩銀子,以此來吸引百姓參軍。
此外,士兵還會有各種各樣的補貼,一年下來,總收入可達50兩左右。
反觀民間,普通百姓家庭月均收入不過三兩銀,全年辛勞所得也不過三十六兩。
相比之下,當兵顯然是一條頗為誘人的賺錢之路。
所以,宋朝的士兵人數之多,前所未有。
此刻,宋朝的這些皇帝正在暗自思量。
若是削減乃至取消士兵的薪餉,他們還會願意繼續當兵嗎?
若是讓士兵去邊疆開墾,他們會欣然應允嗎?
若是讓士兵無償在邊疆開墾,他們還會願意嗎?
毫無疑問,這些皇帝心中早已知道答案。
......
【八一麵粉廠、八一鋼鐵廠、七一棉紡織廠、十月汽車修理廠等一係列現代化工廠,先後竣工並順利投入生產。】
【緊接著,兵團馬上將這些企業無償移交給了地方政府。】
【這些舉措,無疑奠定了疆省現代工業的基礎。】
【1958年4月,兵團修建的烏庫公路全線通車。】
【這條公路打通了橫貫疆省的天山山脈,讓北疆和南疆連為一體。】
【山區地形複雜,氣候惡劣,施工極其困難,最終有58位兵團戰士將生命永遠留在了天山腳下。】
......
永樂年間。
朱棣仔細地看著這些現代化工廠的名稱。
涵蓋了百姓的衣食住行、還有無比重要的鋼鐵。
若是想在大明開展工業革命,也得從這些行業做起。
......
【與此同時,眾多退伍軍人和滿懷激情的知識青年,積極響應華夏建設邊疆的號召,不遠萬裡前來,成為了兵團的新鮮血液。】
【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兵團各個師的駐地很快發展成一個個初具規模的小城鎮,石河子市、五家渠市、阿拉爾市等城市基本上都是這樣崛起的。】
【隨著兵團在建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疆省的土匪、國民黨殘兵等問題也相繼解決。】
【國家決定讓兵團的重心進一步向發展經濟轉移。為此,兵團成員分批轉業、複員,不再擁有軍籍。】
【這就是生產建設兵團不屬於解放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