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征書,朕要編纂《大典》
永樂年間。
“這大清的乾隆皇帝也太好笑了!”
“他頭頂上的牌匾還寫著“正大光明”呢?”
“按他的理解,這幾個字的意思就是“正是要大大的光複明朝”。”
“那他就是最大的要反清複明的人,該斬!”
朱瞻基對乾隆的做法一臉不屑。
他繼續說道:
“曆史上的詩句中,包含“濁”和“清”的也不少了。”
“舉世皆濁我獨清。”
“隨波混清濁。等等。”
“乾隆不會要把他們挖出來,然後鞭屍吧!”
......
蘇軾一陣駭然。
清朝的文字獄也太可怕了!
因為一句詩,就被判淩遲!
若是他生在清朝。
他那麼多詩句都被皇帝不喜,不得被誅九族啊!
他的弟弟就再也不能撈他了。
蘇軾突然有些慶幸,自己隻是被關押了幾個月,僅僅被貶而已。
還是他們皇帝仁慈啊!
突然,蘇軾感覺脖子一涼。
他的詩中,應該沒有在“宋”之前加什麼不好的字吧!
他們皇帝應該不會效仿乾隆興文字獄,再給他來個秋後算賬吧?
......
乾隆臉色鐵青。
這天幕怎麼不把事情原委都播放出來!
他並非無緣無故就要殺胡中藻的,也不是僅僅就憑一句詩就定罪。
因為胡中藻是鄂爾泰的學生,而鄂爾泰正是他的反對者之一。
他想要通過對胡中藻的嚴懲,殺雞給猴看,達到震懾鄂爾泰一派的目的,讓其他人看看反對他的下場。
因此,他就在胡中藻的著作中挑毛病,故意曲解其意,並以此為由發動文字獄,將胡中藻置於死地。
經過胡中藻一案,不僅沉重打擊了朝堂上的“站隊”風氣,更是在警告群臣,不要營私結黨,企圖挑戰皇權,否則下場和胡中藻一樣。
一個人的性命,換來朝廷安穩不動蕩,那就是很值得的!
怪隻怪胡中藻與鄂爾泰有關聯,又被他抓到了小辮子。
政治鬥爭,哪會沒有犧牲品!
......
【第一步,繳書,禁毀書籍。】
【要知道,華夏古代民間寫書人極多,每當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前朝的遺民可能會心懷不滿,寫下詆毀和詛咒的文字。這些異端邪書在民間流傳甚廣。】
【自古美人多薄命,自古皇帝多矯情。】
【凡是**帝王,總是會對這類書籍總是充滿憂慮,擔心它們會動搖自己的統治根基。】
【因此,曆朝曆代對於私藏違**籍而拒不交出者,都視為頑固不化之徒,予以嚴厲打擊。】
【這種愚民政策和文字獄的實行,正是源於對書籍內容的深深忌憚。】
【而你,作為一個皇帝,疑神疑鬼是你的天性。】
【於是你策劃了一個陰謀,宣布要編纂一部彙集華夏文化之大成的《大典》,號召在全國範圍內征集圖書。】
【你表麵上信誓旦旦地表示,文人著書立說各有所長,即使有些失實或僭越之處,但隻要書籍有可取之處,就應兼收並蓄。】
【全天下人都知道我辦事向來正大光明,我怎麼會一邊下詔廣求圖書,一邊卻從中找茬,一邊整人呢?】
......
各朝古人嘩然。
這就是朝廷宣布要征集圖書的目的嗎?
為了從書中尋找不當言論,再給寫書之人判罪。
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看來君無戲言,就是華夏曆史上最大的戲言。
......
【那些愚昧的文人們輕信了你的謊言,紛紛上交他們的著作。】
【他們未曾察覺,皇帝不過是政治舞台上的角色,他的言辭是黃金還是毒藥,全在於是否能為鞏固統治服務。】
【你策劃的征集書籍、編纂《大典》之舉,實則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政治陰謀,無異於新的“焚書坑儒”。】
【當萬餘種書籍彙聚於你手中時,你又頒布新旨,命令各地總督巡撫嚴查收繳書籍中的違禁內容,並直接向你彙報。】
【你暗中授意地方官員,借此次收繳書籍之機,銷毀一切攻擊、詆毀朝廷的異端書籍。】
【你的目的已然初步達成,大量書籍在火海中化為灰燼,被銷毀的書籍數量幾乎占到大典的,被刪減的文字也占據大典的,大量珍貴的文獻在這場浩劫中毀於一旦。】
【我並非誇大其詞,以乾隆修《四庫全書》為例,他在征集書籍的過程中,實則寓禁於征。】
【據粗略估計,僅在乾隆三十九年到五十八年間,官方禁毀的書籍便多達00餘種,共計000餘部。】
......
“不知道有多少珍貴書籍被毀。”
嬴政發出一聲感歎。
天幕中的數據,僅僅官方禁毀書籍的種類和數量。
在民間,必然許多人迫於文字獄的壓力,將自己的藏書大量銷毀。
其數目遠超官方,數量無法估量。
他此前也想焚一部分書籍,不過他都派人抄錄了副本。
而且,天幕播放過華夏後世的教育情況之後,他就沒有了焚書的想法。
此刻,他隻覺得十分可惜。
......
乾隆的臉色又開始難看了。
盛世修書,這早就是傳統了。
宋朝宋太宗修《太平廣記》、《太平禦覽》、《文苑英華》。
宋真宗修《冊府元龜》。
明朝永樂皇帝修《永樂大典》。
他的爺爺也編修了《康熙字典》、《大清會典》、《全唐詩》等重要典籍。
他也想要比肩他的爺爺康熙帝,編修一部曠世之作。
正好朱筠提出《永樂大典》輯佚,他便做出了編修《四庫全書》的決策。
他要修《四庫全書》明明是為了天下太平。
他要更好的統治中原,著手進行正統性的構築。
哪有的那麼不堪。
頂多就是在征書的同時,順便對征集的圖書進行一次全麵又徹底的審查罷了。
一旦發現書中有懷念前朝、抨擊大清統治、違背程朱理學及傳統禮教以及含有大不敬言論的文人作品,這些書籍便會被刪改、抽毀,甚至是全毀。
這些書籍都不利於滿清的統治,還留著乾什麼?
等著再變成之前民間流傳的奏稿嗎?
等著百姓看了,又想反清複明嗎?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