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我就刷個視頻,怎麼古人都破防了 > 第153章 大明要建造泵站群?

第153章 大明要建造泵站群?(1 / 1)

推荐阅读:

第章 大明要建造泵站群?

【東線一路上建有處站點,0台水泵,共計級泵站,於是這也成了世界最大的泵站群,最後將水輸送到天津,整個東線工程的長度超過00k。】

【建設始於00年,截至0年,淡水終於抵達津市。】

【每年估計供應億立方米的水,直接惠及該市000萬人口。】

......

天幕中出現了華夏的地圖。

緊接著地圖中出現了一條藍色的線,它精準而清晰地勾勒出了東線水資源的流動軌跡。

東線工程自長江中下遊江蘇段引水,自南向北地勢逐漸升高,直至地勢最高處的東平湖有0米以上的落差。

為了克服這一自然障礙,讓長江水逆水而上,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巧妙地運用了一係列泵站群。

隨著藍色線條的延伸,泵站位置的紅點也一一顯現。

天幕上又開始播放起泵站群的工作視頻。

當東線水源從江蘇段長江乾流取水後,隨後借助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輸水。

這一過程中,各地湖泊發揮著調蓄水庫的作用。而泵站群則像是一道道階梯,逐級提水,最終將水送入東平湖。

根據地形和揚水高度要求不同,泵站的設計也不同。

但每一個泵站都由進水池、泵房、出水池這三部分組成。

水從進水池進入泵房,經過提升後,再由出水池送出,從而達到江水提升的目的。

各朝古人此時都直觀地看到了如何實現水往高處流,紛紛感覺有些無奈。

這又是華夏後世科技的力量!

讓長江水從低往高處流,他們的朝代可實現不了啊!

永樂年間。

朱瞻基此時眼前一亮。

“泵站的運轉方式看著是通過葉片旋轉,產生升力來實現水的逐級提升。”

“旋轉......”

“蒸汽機!”

“咱們的蒸汽機可以實現嗎?”

朱棣看了一眼朱瞻基。

這大孫子總是有些奇思妙想。

“可是這泵站是在水裡吧。”

“蒸汽機不是要用火燒水變成水蒸氣嗎?”

朱瞻基思索片刻之後開口道:

“鍋爐在岸邊,連杆做長一點在水中,這樣可行嗎?”

“我看東線的地勢是低處到高處,再到低處的。”

“咱們大明調水的線路不用那麼長,咱們也沒那能力。”

“在靠近高處的地方先實驗一下能不能將水抬高,再利用水勢落差實現調水。”

朱棣心中盤算了一下。

總感覺不太靠譜,又不好打消大孫子的積極性。

於是,他開口說道:

“先研製蒸汽輪船吧。”

“都是在水裡用的。”

“若是蒸汽輪船研製成功了,咱們再試試這個。”

......

【與南水北調工程的東線相比,中線工程麵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因為它沒有現成的基礎設施可以引水。】

【中線工程的起點設在丹江口水庫,為了使水能夠順利的下遊流向北方的目標,丹江口大壩必須提高.米。】

【水位也從米提高到了0米,這樣中線工程的乾渠、渠首與渠尾就有了.米的高度差,這一高度差正是中線工程能夠實現全線自流的一個前提條件。】

【理解這一點後,我們便能明白為何這條渠道選擇修建在平原的邊緣地帶了。】

【這樣做就能夠充分的利用山地與平原結合部位的坡度,來實現高度差的分級遞減,確保水的自然流動。】

......

“因勢利導嗎?”

“利用地勢來實現水的全線自流?”

嬴政眼前一亮。

大秦的水利工程,好像也利用了這個原理啊!

大秦有三個極其重要的水利工程。

其一是都江堰。

秦惠文王當年攻下蜀國後,頭疼了很長一段時間。

雖然蜀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然而洪澇災害頻發,百姓飽受水患災害。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秦昭王時期,李冰父子受命修建都江堰,才使得巴蜀真正蛻變為富饒的“天府之國”。

李冰因勢利導,考慮了地形和水勢的優勢,設計了分水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實現了無壩而分水的目標。

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精巧地調控岷江的水流,既保證蜀地旱季灌溉之需,又能在汛期有效防範洪澇。

其二是鄭國渠。

當初,韓王為了達到疲秦而存韓的目的,於是派遣鄭國入秦遊說,建議他引涇水東注洛水為渠。

他采納了建議,並且任命鄭國主持開鑿工程。

後來秦國發現這是韓國的疲秦之計,想要殺了鄭國,鄭國卻絲毫不懼,坦言說自己是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

最終秦國還是讓鄭國繼續主持完成這項工程——鄭國渠。

鄭國渠全長三百多裡,引涇水向西到瓠口作為渠口,利用了西北微高、東南略低的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東注洛水。

鄭國渠竣工後,渭北旱原的廣袤土地得到了有效灌溉,成為農業發達的地區,大大提高了秦國的經濟實力。

鄭國說的對,鄭國渠確實為秦建了萬世之功啊!

其三是靈渠。

為解決南征軍隊的後勤問題,史祿受命修建靈渠。

靈渠巧妙地連接了湘江和珠江,使糧草得以通過水路順暢運輸。

史祿在兩水彙合處,設計了高. 米的“人”字滾水壩,其將湘江三七分流,三分通過南渠入漓江,七分通過北渠歸湘江。既保證了水道的暢通,又避免了洪水的衝擊。

可以說,都江堰解決了洪澇與灌溉之困,鄭國渠確保了關中的豐饒,而靈渠則打通了軍事後勤的運輸之路。

這三大水利工程,缺一不可,無不為大秦的強盛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三個水利工程皆是利用了地勢和水勢,因地製宜的水利工程。

後人有後人的科技。

先秦有先秦的智慧。

嬴政陷入了沉思之中。

若是中線隻是單純利用地勢實現,大秦未必不能實現“南水北調”。

:..0

..。..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