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後,大營門緩緩打開。
百姓們一眼看見披甲執劍的士兵列隊兩旁,心中難免生出一絲懼意。
但緊接著,他們的目光被那從營帳中緩步走出的身影所吸引——
淩楓一身玄甲,緋色披風在風中揚起。他的目光深邃而冷靜,站在高台之上,宛如一座山嶽,讓人心生敬畏。
“拜見大帥!”人群中有人激動地喊出聲,緊接著,萬眾齊呼,聲浪如潮。
“拜見大帥!”
這一呼百應,震得整個大營仿佛都在顫抖。
淩楓靜靜地站在高台上,目光掃過那些跪地的人群。
他的眼中沒有狂喜,也沒有矯情的謙虛,隻有沉穩和篤定。
“金銀土地原本就應該是你們的,現在隻不過是物歸原主而已。從今日起,雲州城中隻有百姓,沒有主仆。”他舉起一隻手,聲音沉穩有力:“從今往後,不許跪!”
一言既出,眾人麵麵相覷,一時間竟有些不知所措。
“你們跪得太久,跪出了習慣,跪沒了骨氣。”
“從今天起,我淩楓不需要你們跪,更不希望看到你們跪。”
他頓了頓,聲音越發洪亮,“我隻希望你們站著,為了自己的田地,為了自己的家園,站起來!”
這番話如同一聲驚雷,震撼了所有人的心。
人群中開始有人抹淚,有人抽泣。然後,他們緩緩地,顫顫巍巍地站了起來。
“謝大王!”一個年過六旬的老者激動地喊道。
“謝大王!”越來越多的人高聲回應,直至聲浪如山呼海嘯,響徹整個雲州。
傍晚時分,百姓自發散去,但大營內外依舊熱鬨非凡。
李猛一臉不可思議地站在淩楓身旁,遲疑著開口。
“將軍,這百姓對您的敬仰簡直要趕超天子了。剛才我還聽到一個傳聞,說……說您是佛陀羅刹王轉世,下凡來拯救他們的。”
淩楓聞言,微微挑眉,眼底閃過一絲玩味的光。
“羅刹王?”他低聲自語,隨後搖頭一笑,“有意思!”
李猛忍不住追問:“將軍,這事兒……我們要不要壓下去?還是說……”
“壓下去?”淩楓笑了,聲音裡多了一絲深沉的笑意,“不!這件事非但不能壓,我還要再給添一把火!”
他抬起頭,目光悠遠地望向夜空,仿佛在思索什麼。
片刻後,他俯身在李猛耳邊低聲說了幾句。
李猛聽完,瞪大了眼睛:“將軍,這……行得通嗎?”
淩楓拍了拍他的肩膀,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笑:“你放手去做就行。”
李猛猶豫片刻,最終還是拱手領命:“是,將軍!”
幾天後,雲州四境,甚至鄰近州縣,開始流傳一首奇特的民謠:
“吃他娘,喝他娘,打開城門迎刹王;刹王來了不納糧。”
這句民謠就像風一樣傳遍四野,所到之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傳言越來越盛。
短短幾日之內,羅刹王的名號就響徹在周邊數州之內。
淩楓的名號,如疾風驟雨般席卷四方,短短數日,便傳遍了應州、儒州和檀州。
人們口耳相傳,越傳越神,最後竟添油加醋地將他奉為羅刹王,下凡為民請命,鏟奸除惡。
李猛帶領士兵,將一張張大紅紙質的告示貼遍雲州各地,甚至派人秘密潛入周邊州縣傳播。
這些告示上用大字書寫著簡單而有力的口號:
“……凡歸羅刹王者,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無處不飽暖!”
路過的百姓圍在告示前議論紛紛,目光中滿是希望。
“耕者有其田?真的嗎?”一位佝僂的老農顫抖著雙手,指著告示喃喃。
“淩大王已經給了雲州百姓田地!”旁邊一個年輕人興奮地插嘴,“聽說許多人都得到了分田契,家家戶戶都有地種!”
“真的?”老農眼中閃過一抹亮光。
“當然是真的!你沒聽過那首歌嗎?”年輕人抬頭挺胸,放開嗓子唱了起來:“吃他娘,喝他娘,打開城門迎刹王;刹王來了不納糧!”
他的歌聲吸引了更多人,眾人低聲附和,彼此對視間帶著無儘的期待。
消息如春風拂過荒原,短短數日便傳到了儒州和檀州的偏遠村落。
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流民百姓終於看到了曙光。
他們整日為苛稅和徭役所累,原本已陷入絕望,此刻卻像看見了一條通往新生的道路。
僅十天內,雲州的邊境便湧入了數萬流民。
這些人衣衫襤褸,拖家帶口,從各地而來。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但目光卻堅定。
“雲州到了!快看,那是雲州的城牆!”一個男人用嘶啞的聲音喊著。
他的聲音引來身後隊伍的歡呼。
人群中,有人抱著幼兒掩麵而泣,有人跪地朝雲州方向叩頭,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淩楓大營內,李猛快步衝進主帳,神情激動卻隱含憂慮。
“將軍!短短十天內,已經有兩萬流民湧入雲州!這是天大的好事,可是……”
他說到這裡頓了頓,眉頭緊皺。
“可是雲州城存糧恐怕不夠!這些人需要吃飯,可我們的士兵也需要糧食……”
淩楓正在地圖前沉思,聽聞此話卻不見驚訝。
他對此似乎早有預料。
李猛一怔:“將軍已有對策?”
淩楓點了點頭,語氣篤定:“傳令下去,開倉放糧。”
“開倉?!”李猛的眼睛幾乎瞪出眼眶,“將軍,軍糧一旦放出去,咱們的兵……”
“無妨。”淩楓揮手止住李猛的話,眼中透著不可動搖的信念,“今日放糧,是為穩住流民之心。讓他們明白,我們不會拋棄他們。”
“可是……”李猛還是有些遲疑。
淩楓目光一沉,語氣堅定:“讓他們知道,今日放糧是借給他們的。這不是施舍,而是合作。”
李猛恍然大悟,眼中閃過一抹佩服之色。他拱手領命:“末將明白!”
當天下午,淩楓又下達了第二道命令。
雲州附近所有無主之地,允許流民開墾。開墾所得的土地,登記在開荒者名下,但每人不得超過五畝。借出的糧食,需在來年歸還,並收取一成利息。
這條命令傳出後,流民百姓的心中徹底安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