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祇將劍禦至虛無,自神祇融合劍身後,直接以群星天宮砥礪劍鋒。
劍名秉燭,開辟識海的那道光線就是孕育本命飛劍之物,與劍術傳承有不小關係。
陳祇本來想取名“晦冥”的,可又想到遺山中前身傳道,他便改為秉燭了。
前身對於陳祇來說,就是那黑夜中苦熬掙紮得來的唯一光亮,他如今不過是秉燭夜遊。
至於晦冥就當未來佩劍的名字了,反正煉化成本命物之後也沒太大區彆,無非就是有無神通而已。
陳祇看著整個劍身都被道意擠壓淬煉的秉燭想道:“‘我’對此劍的評價好像很高,不知道是屬於極兵還是臻兵。”
世間與攻伐有關的一類器械,其品秩都劃分為:法兵、玄兵、仙兵、臻兵、極兵。
而法寶一類則是:法器、法寶、靈寶、古寶、至寶。
有物奪陰陽之巧,成就物華天寶之名;寶物又有先天後天之分,靈力深淺,道力大小不定。
修士境界不同,所煉化過後的法寶品秩也不同,想要真正像修行境界一般為器物定級是件很麻煩的事,有個大概即可。
因素繁多,所以不可迂腐的為其蓋棺定論,若是合適,法寶自然與修士相得益彰。
陳祇突然有些頭疼,因為想起前身那句“有物降物來”。
在留下來的記憶中,那位前輩的劍術道法都很高,甚至可以說於此天下“無我”,就是是和前身比起,仍舊高出一籌。
想想前身出劍姿態,尚且敵不過,再想想自己要去殺這麼個人……陳祇不由感慨道:“天命難違啊。”
識海之中,列星昭遞,道化成座座天宮巨闕後,飄渺人影閃爍其中,陳祇心念一起,那些由圍繞天宮星辰變化而來的金色文字就如獲得敕令一般,乖乖的排列在他眼前。
『論述八則—煉心篇』,形、神、意、氣、欲、念、心、思。
“涵蓋萬有,紀綱群論。”陳祇發現自己知道越多,不知道的就會更多;光是“氣”和“思”這兩條細則所包含的登天大道就不知有多少條。
氣:大道衍生下的靈氣,真氣,氣運,氣機………眾生及世間的浩然氣,俠氣,書生氣,煙火仙佛氣……
如果說“氣”有跡可循,看得見摸得著,但這個“思”就讓陳祇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在此經文中,“思”是“意”“念”“心”三者所存在的痕跡,也是人能超脫萬物,成為萬靈之首的重要因素。
陳祇不禁想道:“假如思想、思考是人區彆於世間生靈死物的重要因素之一,那麼作為人族原生思想的又是在那裡,是什麼時候?”
片刻後又想,“罷了,既然想不通就說明非現在的我能明白的,時機未到也不說定。”
等都看過一遍後,陳祇發現有條細則讓他格外的感興趣,就連其含義都覺得大些,那就是“欲”。
理由很簡單:人生天地間,想要人身小天地不輸外界大天地光養氣練氣是不夠的。
必須得讓人之情緒與天地萬物的規律相同,且亙古不變的存於世間,這也是超脫關鍵。
“修道練氣,是要摒棄七情六欲,除卻一切雜念來幽居山中,如此才算真神仙,若處世俗,早晚溺斃,用不得超脫。”
“今得此傳承,以讓我窺天容道貌,今及另起一峰,修它個精神超脫大自由再說。”
此言語落下,陳祇作古道心逐漸成形,開始趨於圓滿。話如此說又不儘然,興趣是好惡所在,能不能看懂,閉關修道時能不能體悟才是關鍵。
這非談天賦資質問題,而是境界,心力算力不夠就無法推演至無窮,無法衍生道痕脈絡。
如此一來自然就理解不了某些道藏經文,不過決定修士高度的終究是天賦,當下不理解不代表以後也是一樣。
努力可能有用,可能有。畢竟“道”不會厭惡親近任何人,而且路就在腳下,人人可走。
陳祇使勁拍了拍腦袋,有些自嘲道:“越看越糊塗,可彆睡著了。”
念及此處,陳祇又看了問道根底篇,「征道」。
還有修行登高篇的,「青祀四經」。
陳祇感慨道:“這些東西往世俗一丟,就好像扔塊蜜餞在蟻巢一般。”
但有點可惜,這兩篇他暫時看不了,要等到外境修成時才能“翻開”,不然可以用經文砥礪境界,精進修行。
其實不止是這個,大概十之七八的東西他暫時都隻能看看而已。
隻有等到哪天修為夠了,才能熔鑄一爐,徹底“吃下”所有傳承。
心中有了計劃的陳祇開始將神識聚攏,選了部經文後打算閉關修煉外境。
「神霄玉皇經」當年某一戰的遺留之物,彙總當時天下修行法門、見聞,以及能走的修行路。
陳祇現在要將金丹大道圓滿,看這部經文就很合適,仙人四境修行,其實可分為四層,曰‘真人’‘神人’‘至人’‘天人’。
在躋身蟬蛻時,修道之人會有一種玄之又玄,類似悟道的感覺。
此時是修道之人修行路上最大的一道關隘,能否在未來時成為‘神仙’很關鍵。否則越往後修行越是困難。
難道最後止步暢玄大道,想再進一步,就如將整個世道係再腳上,且修煉關隘一過,就意味著修道從竊取天地氣運的蟊賊強盜變成了主人家的客人。
到最後成為‘天人’時才算與天地無主次。
而這“天人”又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天仙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有說“天人”即天仙的,不一而足。
這是在練氣求道者間,尚無完整定論,而此類大修士也稀少,就是躋身此境的,也不會同山下人多話。
要說金丹、暢玄境界,那確實是有跡可循,跟著前人的路子走都可以,但仙人境是與此方天地打交道,行不行任何人說了都不算,隻能靠自己。
假若天地如客舍,那麼萬物皆似行人歇息其中,如此一來,就有了主次之分,客人就要守規矩,聽招呼,偶有例外,那客舍將如牢籠,讓其生生世世不得超脫,長久溺斃於此。
在天道傾毀之前,來此人間一趟,總是要守些規矩的。陳祇收斂所有心神,凝聚虛無,將心神粒子擴散至整片識海。
神霄玉皇經修道金丹篇:聞真人證道,參透萬象,與天地合,守中歸一,不憂生懼亡,不餒於難,不欺人,不被名所累。
群星神祇自行演化,景象瑰麗奇絕,共同協助陳祇感悟修煉。
遺山大道哺育識海,在此觀道悟道,加之前身傳道,一切生來知之。太陰月華無暇,而後陰神夜遊,合天地四時。
陳祇睜開雙眼,仔細感悟著和先前比起來的不同之處,想道:“修行,登高,難怪會將這兩個詞聯係在一起啊。”
現在來引氣煉氣,好像天予一般,當‘賊’強取豪奪,和做客受主人贈禮,關係和意義都差太多了。
現在的陳祇已是蟬蛻境修士,此時他不過十六,更早些,他還在南疆求活覓身。
修士有無資格躋身暢玄境,就像官與吏的區彆,前者是正兒八經通過科舉係統而掌握大權的官老爺,乃有望位極人臣的勳貴。
而後者就隻是不入流的胥吏而已,可能有些權柄在手便作威作福、搜刮一地,但也僅此而已,終究不成體統。
二者天差地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