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出身道家,精研《易象》,乃曆算學家李淳風的傳人。
此人博涉經史,長於謀略。其身世極為顯赫,六世祖乃北周“八柱國”之一的李弼,與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同列。
當初,李泌任翰林待詔,常常出入太子府,與李亨關係十分密切。
李亨為了自保所采取的諸多策略,均出自於李泌之手。
後來,李泌因才學優長,遭到右相楊國忠的嫉恨,不得已隱居於終南山。
楊國忠排擠李泌,實際上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斬斷太子的羽翼,可以更好地打壓太子。
“山人拜見太子殿下!”李泌一襲月白道袍,長身玉立,緩緩步入大堂。其身姿飄逸,麵容清俊,頗有幾分仙風道骨。
“先生免禮。今日得見先生,真是喜出望外。”當著眾大臣的麵,李亨毫不掩飾自己的歡喜之情。
“先生如何來得這般巧?”李亨隨即問道。
“山人昨夜觀天象,見紫微星微暗,而太子星明耀異常,光芒璀璨,似有祥光瑞靄環繞。
此乃吉兆,料想殿下必有非凡之事,故而特意趕來長安,拜見太子。”李泌說著,嘴角含笑意,那笑似乎藏著無儘深意,令人捉摸不透。
“先生此言差矣。本宮奉聖上之命回來鎮守長安,豈是非凡之事?聖上龍體安康,紫微星光耀千古,豈會微暗?先生切莫再作無稽之談。”李亨正色說道。
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人,自然不會相信天象。李泌口中的天象,更多的是暗喻。在這敏感時刻,當著群臣,仍須小心為上。
李泌搖了搖頭,不慌不忙地說道:“殿下息怒。天象所示,不可儘信,也不能全然不顧。
殿下奉聖命守衛長安,此乃關乎大唐國運之大事,難道不是非凡之事?山人此番前來,正欲助殿下一臂之力,以解長安之危局。”
“先生有何良策?”李亨問道。
“山人給太子殿下帶來上中下三策,可保殿下守住長安。”李泌緩緩說道。
“如此甚好。先生且稍候片刻,本宮隨即就來。”李亨說著,令魚朝恩帶李泌去內堂休息。
李泌離開後,李亨繼續安排各路人馬。
“裴冕。”
“臣在。”禦史大夫裴冕出班行禮。
“你命人將邊令誠和崔光遠的人頭掛在城樓之上,並貼出告示,以儆效尤!往後若有勾結叛賊者,殺無赦!”
李亨說著,砰的一拳砸在桌案上,嚇得眾人又是一哆嗦。
“臣遵命。”
“陳希烈。”
“老臣在。”
李亨剛要說話時,忽然想到了一個人,一個應該出現而尚未出現的人,於是問道:“高適何在?”
“啟稟太子殿下,據老臣所知,高侍禦和王思禮王副帥目前正在灞橋布防。”陳希烈說道。
“王思禮?”李亨問道。
“正是。”陳希烈恭敬地回道。
潼關之戰時,李隆基以王思禮為副帥,統領騎兵。
“陳左相,請速速派人傳二人來見。”李亨急切地說道。
“遵命。”
陳希烈領命而去。
其餘人等依次得到相應安排。處理完這一切,已是二更將近。
李亨回到內堂時,李泌已經等了他很久了。
兩人重新見禮,分賓主坐下。
“先生方才要教本宮上中下三策,請問是何三策?”李亨謙虛地問道。
“太子殿下,這三策非同小可,請屏退左右,山人才敢言說。”李泌神秘地說。
李亨一揮手,魚朝恩等人迅速退出。
“請先生賜教。”李亨拱了拱手。
“先說下策。”李泌捏了捏胡須,慢慢說道,“下策乃是放棄長安,退往靈州,與郭子儀朔方軍彙合。
如此,可以暫避叛軍鋒芒,避免在長安與叛軍優勢兵力決戰。同時可以借助回紇、突厥勢力,重整軍備,構築防線,等待時機,相機而動。待叛軍疲敝,可趁機收複兩京,掃清殘寇。
“此策甚為不妥。本宮奉聖上旨意留守長安,斷無放棄之理。若放棄長安,寒了天下臣民之心,無異於自掘墳墓。
本宮即便就是戰死長安,也決不後退!”李亨態度堅決地否決了這個方案。
他太熟悉這段曆史了。唐玄宗出逃之後,長安落入叛軍之手,屢遭洗劫,可謂十室九空。
當時的長安城人口過百萬,乃世界第一大城市,是亞歐大陸的中心。
他還記得,杜甫在一首詩中寫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織不相失。”
若是將如此盛世長安拱手讓給叛軍,那就是犯罪!
既然自己穿越成了李亨,那就一定要守住長安,保護大唐子民,恢複盛世大唐!
現在,他已經將這個目標當成了自己的使命。
“此乃下策,殿下直接排除,山人深感欽佩。”李泌欠身道。
“那中策如何?”李亨問道。
“以太子身份主政,堅守長安,收複東都。”李泌十分乾脆地回答。
“同時,召隴右、朔方、淮南等節度使起兵前來會戰,或有可為。”李泌將目光投向李亨,接著說道,“但是,聖上巡幸蜀中,如天有二日,名不正,言不順,朝中各方勢力或觀望,或徘徊,或有彆念,恐生肘腋之患。
如果讒臣趁機進諫,離間聖上與太子,如此,太子殿下危矣。
太子殿下不穩,就是我大唐不穩。”
李亨看了看李泌,若有所思。
“因此,山人以為,太子殿下應因天下之失望,登基為帝,早定大義。”李泌鏗鏘有力地說道,“一則可以凝聚各方人心,避免群臣觀望徘徊。
二則可擺脫當前名不正言不順的困境,以皇帝之尊發號施令,調度各方更為順暢,不再受諸多掣肘。
三則可昭示天下,大唐絕不屈服於叛軍,新君將帶領大唐子民與叛軍奮戰到底,重振大唐昔日之雄風。”
李泌起身,單膝跪地,懇切地說道:“請太子殿下早定大計,切不要辜負了天下蒼生!”
李亨聽後,心中不禁一動,李泌的想法與自己不謀而合。
但是,他還有顧慮:“先生此議雖然有理,但父皇尚在,本宮若是貿然登基,一則名不正言不順,二則恐落不孝之名,被天下人恥笑。”
李泌站起身來,搖搖頭,緩聲道:“殿下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今國難當頭,形勢危急,非尋常可比。聖上巡幸蜀地,數千裡之遙,如何掌控局勢?殿下留守長安,若不能及時正位,如何整合各方力量共同禦敵?
古人雲,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請殿下為大唐社稷著想,為黎民百姓著想。
待日後平定叛賊,再迎回聖上,也可以全殿下的一片赤誠之心,天下人也必能諒解殿下的苦衷。
如今天有二日,山有二虎,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請殿下早拿主意。”
李亨陷入了沉思。
曆史上,李亨退到靈武之後,在裴冕、杜鴻漸、魏少遊、崔漪、盧簡金、李涵等人的勸進之下,自立為帝,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曆史上的李亨就是這麼乾的,自己一個熟讀曆史的現代人,為什麼反而患得患失呢?
平心而論,他對李亨自立為帝這一節是有看法的,因為無法解決政治合法性的問題。
直到李隆基下詔傳位給李亨,才算是解決了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
但是,李隆基真願意傳位給李亨嗎?並非如此,不過是形勢所迫罷了。
所以,即便李隆基事後從大局出發,承認了他的帝位,也不免於大節有虧。
中華民族是最講究名節的,名不正,言不順,很容易導致行不果。
自己以後還要帶領大唐邁向新的高度,絕不能在這些地方留下隱患,被人詬病。
想到這裡,李亨緩緩說道:“先生所言甚是。但此事關係重大,不可倉促決定,容本宮細細思量一番。”
他覺得,隻要自己守住了長安,打下了洛陽,這皇位遲早就是自己的,父皇一定會主動禪位。
一個主動,一個被動,雖然都是禪讓,而政治意義與影響力完全不同。
從玄武門之變開始,大唐皇室政變不斷,不就是因為太宗皇帝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嗎?
李泌點頭道:“殿下慎重考慮亦是應當。隻是局勢緊迫,還望殿下早做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