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探(1 / 1)

推荐阅读:

192年,就在孫堅接收許昌不久後,袁熙帶著趙雲和許褚,殺向了許昌西郊。

穎川的徐晃多次擊敗紀靈,讓他寸步不得增援,又加上張遼騎兵趕到。

紀靈的近萬大軍,全部夭折在許昌,投降了兩千左右,自己狼狽而還。

“先生,如今紀靈已退,我們是否南下增援?”徐晃尊重地向張紘請示道。

聞言,張紘撫著胡須,點了點頭說道,“沒錯,增援是必要的,不過隻能派一位將軍去,穎川這裡不能動。”

沒等張遼說話,徐晃當先出列,“先生,請允許我南下增援公子吧。”

“徐將軍血戰紀靈,疲憊不已,還是讓我去吧。”張遼也當仁不讓說道。

“這個嘛。”張紘沉吟了一下,“穎川連接宛城和許昌,乃公子咽喉之地。”

張遼會意說道,“論到防守反擊,遼自愧不如,若公子後方有失,恐怕。”

張紘也配合說道,“張將軍所言有理,穎川這處要地,還是公明鎮守吧。”

被張紘和張遼這麼一算計,徐晃頓時啞口無言,“這,晃接下任務便是。”

~~~

上次被留在虎牢,徐晃還有些不服,這次被留在穎川,徐晃真沒脾氣了,張紘算無遺策,他算是領教了。

至於為何讓張遼去,那是他現在是客軍,還不屬於袁熙麾下,張紘如此安排下,也是為了加深,張遼與袁熙的羈絆,真是一片良苦用心。

張紘當得起,再世範增之名。

袁熙:吾所未思,先生已了。

。。。。。

番外。

袁睿當上皇帝,司馬懿居功甚偉,官也是越做越大,勢力隨之而來。

袁睿有點擔心,怕司馬懿搞事情,就與外戚甄堯商量,怎麼除掉司馬懿。

但司馬懿恰好病了,袁睿也不確定,他是不是裝病,就派甄堯去探望。

司馬懿也是無奈,得病以後絕不服藥,病情逐漸加重,直到生命垂危。

甄堯奉命三次探望,終於半個月之後,司馬懿因病去世,享年73歲。

司馬懿病逝以後,袁睿且喜且憐,他和司馬懿亦師亦友,但也戒備非常。

直到司馬懿真的亡故,袁睿又想起司馬懿的功勳,並追封其為溫公。

司馬懿病故,或許是他的幸運,因為第二年,袁睿也暴斃在皇宮了。

而且,袁睿曾經對甄堯說過,“倘若司馬懿不死,司馬家將有滅族之禍。”

司馬懿死在這年前,間接地保全了司馬家,他預料到了這種結果,司馬懿拒絕治病,為下一代人鋪路。

司馬懿的病逝,讓晉明帝鬆了口氣,但他不知道的是,真正的危險不是司馬懿,而是弟弟齊王袁治。

第二年,晉明帝袁睿暴斃,齊王袁治發動奪門之變,是謂晉高宗。

司馬師壓的是晉明帝,但他賭輸了,更是被自己弟弟,司馬昭所殺。

也許,這就是投名狀吧,司馬昭壓的是晉高宗,這是很殘酷的賭注。

。。。。。

189~192年,短短三年時間,袁熙經曆的太多太多了,甚至已經麻木了。

袁家出世,董卓進京,絕殺宦官,諸侯勤王,虎牢之戰,組建班底,成立暗衛,河內之戰,增援洛陽。

幾乎沒有一天,袁熙能歇息一下,不是在征伐,就是在征伐的路上。

哪怕袁熙有著,很多的紅顏知己,但能夠朝夕相處的機會,也屈指可數。

這無數榮耀的背後,那是無數的苦難,沒有實力可是,守不住這份富貴的。

王侯之家的生活,沒有那麼光鮮亮麗,背後的血腥廝殺,太殘酷了。

王侯之家的生活,沒有那麼光鮮亮麗,背後的血腥廝殺,太殘酷了。

腦袋壓在賭桌上,這太正常不過了,誰也不知道,能否活到第二天。

而且,根本就沒法停下,不然就被黑暗吞噬,就算你想停下,身後的利益團體,也不允許你停下。

袁熙:來世,願為一布衣。

。。。。。

192年,長安,相國府。

“今朝政初定,宵小束手無策,敢問相國有何誌向?”司徒王允試探問道。

董卓明顯一愣,隨即他遲疑說道,“子師醉了,我當然是為大漢儘忠。”

王允搖了搖頭,“今天下逐鹿,乃英雄競起之時,相國豈無一四海之心?”

董卓深深看了王允一眼,隨即,他無奈輕歎一聲,“子師言之有理,可老夫六十有餘,怕是見不到那一天了。”

王允略微一頓,他指了指上空,“相國大人,你有沒有更進一步的想法。”

這時,董卓眼神淩厲起來,“怎麼?子師難道要我,做王莽不成?荒唐。”

王允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語氣真誠說道,“相國之忠心,天地可鑒,日月所知,但機會稍縱即逝,怕是有人捷足先登,相國就悔之無極了。”

董卓審視了王允許久,終究長長舒了口氣說道,“子師所言不無道理,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

~~~

王允在捧殺董卓,他不怕董卓奮進,就怕董卓沉淪,那就沒機會了。

隻有董卓不斷作死,犯錯的機會才更多,王允找到突破口,也就更加的容易,也能團結更多的勢力。

之前董卓鑄銅人,占卜有無帝王之命,那一次失敗了,他也泄氣了。

被王允這一激將,董卓又感覺自己行了,但他不知道的是,銅人占卜事件,也是王允在背後運作的。

董卓:王允,真乃我之助力。

。。。。。

劉妍:顯奕,你不要有事。

192年,長安,司徒府。

從王淩那裡得知,袁熙又南下許昌了,萬年公主劉妍,充滿了擔憂。

貂蟬:殿下,又在想那人了?

劉妍:哪有?夕陽的緣故了。

。。。。。

袁熙:亂世橫流,舍我其誰。

192年,袁熙南下許昌。

許昌之戰,我們的二公子,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真踏馬的掃興。

輸贏,本就是場豪賭,贏了,怎麼解釋都對,輸了,怎麼辯解都錯。

努力這玩意兒,在命運的維度之下,還真是不值一提,無可奈何。

但不努力去求證,又喪失好多的樂趣,將潛力發揮到極致,見證那絢麗的一刻,這場人生旅途也值了。

袁熙:江山如畫,豪傑如過江之鯽,小子不才,欲與群雄試比高。

。。。。。

192年,然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董卓想要稱帝一事,還是悄悄泄露出去了。

這也讓世家豪強,以及朝中大臣們,心中強烈不滿和反對,暗中逐漸向王允靠攏,希望他能匡扶漢室天下。

就在大臣們依附王允時,有一個人挺另類,那就是蔡琰的父親蔡邕。

他對王允的所為,不支持也不反對,他對董卓的態度,卻是曖昧許多了。

在這詭異的長安亂局中,蔡邕充滿了深深地無力感,“王莽謙恭未篡時。”

其實在蔡邕的心中,如果董卓不打算稱帝,隻停留在權臣之位,他還是覺得董卓,也算是一強乾之權相。

但蔡邕的不站隊,卻給他帶來了隱患,尤其是世家領頭人王允,他覺得蔡邕的沉默,那就是對他的反對。

~~~

蔡邕還是感念,董卓的知遇之恩,所以保持了中立,但他的這種行為,在王允的視角看來,這就是對他的背叛。

所以,這也給蔡邕帶來了,一場殺身之禍,雖然袁熙極力營救,終究還是晚了一步,蔡邕服毒自殺。

與此同時,蔡邕臨終之前,將蔡琰托付給袁熙,也算是瞑目了吧。

蔡邕:顯奕,莫要辜負琰兒。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