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對三皇子改觀
上百輛馬車浩浩蕩蕩的拉著糧食回了上京城,戶部登記造冊,全部入了官倉。
皇上回了大殿,眾位大臣也都換回了官服,個個捧著自己的油炸小鵪鶉進了大殿。
“各位愛卿,你們是讀書人,你們比農戶們懂得更多,朕想問一問,滿朝文武的捐糧竟然沒有捐過一些貧苦農戶,卻是為何?”
“夫子教了你們什麼?達者兼濟天下,朕想問問,眾位愛卿,你們在仕途上一路往上爬,彼此結交,互為助力,到底是為了自己的官身,還是朕的江山社稷?”
各位大臣都不說話了。
這時有小公公來稟報:“皇上,寧王在外求見。”
皇上道:“宣!”
三皇子寧王上了朝。
“父皇,兒臣在大柳樹村也收了十餘萬斤地瓜,兒臣聽聞京城流民增多,糧食緊缺,兒臣願把這十餘萬斤地瓜全數捐出。”
皇上一下子就激動了。
看看,朕的兒子。
以前皇上從不重視三皇子,他兒子多,他偏愛的隻有太子和發麵餅。
“好!好好!”
皇上連道了三個好。
“寧王,好!”
“朕的兒子長大了,好!”
皇上一臉老父親的慈祥。
“寧王為其他皇兒做出了榜樣,朕賜渠州、長州、允州為寧王的封地,等過了年,開春了,寧王可到封地就任。”
眾人……
皇上這也太疼這三兒子了吧,竟將江南這麼豐饒的地方賜給了寧王?
三皇子一抖袖子,跟皇上行禮謝恩。
皇上還沒完。
“潘公公擬旨,劉妃教子成材,功在社稷,特封劉妃為端妃,即日搬到棲霞宮,賞白玉花瓶一對,上好的端硯一方。”
三皇子出了宮,就覺得風都是甜的。
一縷縷的吹過耳邊的發,他穩重的站了一會兒,忽然撒腳就跑。
全宮裡都看到寧王不顧形象,一路衝進了劉妃的宮中。
此時,劉妃也收到了晉封的旨意。
傳旨公公剛出來,就看見有一陣風撲了進去。
“母妃,恭喜母妃。”
劉妃笑著看著兒子。
“我兒有封地了?”
三皇子點頭。
“還是江南,父皇把這最富庶的江南給了兒子。”
劉妃笑著,眼睛中露出了淚花。
“我兒出息了。”
三皇子道:“誰知道呢,我去大殿上捐了個糧食,這也是寧王妃讓兒子做的。”
劉妃笑道:“知道就好,你記在心裡,你的寧王妃就是你的福星,隻要你多聽她的話,不惹禍,明年咱們就能去江南,為娘也借我兒的光,過幾天舒服的日子。”
“自己說了算的日子,不用小心翼翼,恣意快活的日子,等寧王妃有了孩子,咱們一家的日子就是誰也比不上了。”
三皇子很高興。
“父皇賜您去棲霞宮呢,那裡比這裡大,也比這裡好。”
“兒子高興,這是兒子為母妃爭到的呢。”
劉妃笑道:“母妃剛跟傳旨的小公公拒了。”
“一來,母妃在這兒住得久了,也就是離皇上遠點兒,沒什麼不好,二來,再有幾個月,你就要去封地了,到時候求求皇上,為娘跟著你一起去,還折騰個什麼勁兒,沒的惹人嫉恨。”
“我兒記住,太張揚必定惹禍,沒有人希望你過得比她好,就算沒什麼過節,單單因為嫉妒這事,都會惹出多少事來,真正聰明的人,就偷偷發大財才是真的。”
“記不住的時候,我兒多問兩遍自己,你是真聰明還是假聰明?不知道該不該說,就不說。”
三皇子看著自己母妃,在這深宮中,母妃沒有家世,隻是一個小宮女,但他母妃真是最好的母妃,時時都在教他。
三皇子忽然感性起來,眼中泛起淚花,他站在劉妃麵前深深的鞠了一個躬。
“兒子蠢笨,讓母妃操心了,兒子感恩母妃教誨。”
一句話說得劉妃哭了。
邊兒上的老嬤嬤也抹著眼淚道:“三皇子長大了,娘娘可以放心了。”
明陽殿,皇上的兒子又來了一個。
正是九皇子和九皇子妃。
九皇子雙手托著一疊銀票,整整一萬兩。
九皇子十分能乾,再加上九皇子妃嶽家金家的幫助,不管是酒樓的生意,還是麻將館的生意,都十分紅火了。
金家兒子多,不值錢,最值錢的就是這個小妹妹,一家子都擔心小妹口吃,會被九皇子嫌棄,不想九皇子絲毫不嫌棄,對小妹還十分好,皇上給選妃的時候,九皇子沒有選,直接讓金側妃做了九皇子妃。
因此,九皇子成了金家的貴客。
金家是世家頭子,能沒點本事嗎?
很快就知道了皇上為糧發籪愁的事。
金家有的是錢,當場拿了一萬兩讓九皇子捐出來,好歹在皇上麵前好看些,錢,金家不缺。
皇上……
都是被朕忽略的兒子。
想不到朕的兒子們如此善良。
皇上當場封了九皇子靜王,封地沒給。
皇上一回頭道:“潘公公,叫幾個花匠,朕也要捐糧。”
潘公公……
皇上您吃的都是百姓的,你還捐什麼啊?
皇上道:“禦花園還有很多地瓜,當時是朕跟太子妃要的種子,親自種的。”
潘公公……
皇上您這麼說,沒人信啊。
太子妃現在不在,可早晚會回來,您那秧苗都是您讓人偷回來的啊。
皇上早就信了那是他種的,種子是太子妃給的,毫無精神負擔。
“還有淑妃的茉莉園,有一大片木薯,讓人去挖出來,這便是朕捐的糧食。”
“朕,朕要親自去挖,明陽殿後麵的青石板路,也被杏兒種了十幾株。”
“朕要親自去。”
皇上撩起龍袍,邁出穿著運動鞋的腳,出了大殿。
眾位大臣都快瘋了。
他們這一上午可真累壞了。
先站了半天,又去了大柳樹村,回來又站了半天。
皇上可是坐著的,但他們是站著的,一個個腿都直打晃。
可是皇上正在興頭兒上,眾大臣也不敢打斷這興頭兒。
有人給拿來了鋤頭。
明陽殿後邊的青石板路沒什麼人走,被杏兒撬起來好幾塊,後來潘 公公製止了以後,杏兒還是在青石板路兩邊插了很多插竿。
現在一棵棵的,都跟小樹一樣。
皇上沒說挖,也沒人敢動。
皇上見過收木薯,學著農戶們的樣子,先刨了幾下,然後找人拿來一根棍子,把繩子穿過木薯,讓兩個公公往上抬。
皇上跟著用鋤頭刨。
隨著土坷垃塊撲簌簌的往下掉,拔出一個足有十幾斤的大木薯。
:..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