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頑賊 > 第七百一十一章 山西亂

第七百一十一章 山西亂(1 / 1)

推荐阅读:

第(1/3)頁

> 四月的雲州邊外。

禿鷲在燕山山脈上空盤旋,偶爾將巨大陰影投向草原。

野外行營,身著緋色圓領公服的付仁喜,在十餘家丁、吏員的簇擁下立馬營門外。

看著不遠處,走出轅門迎接的大元帥劉承宗,付仁喜混身刺撓,大袖裡的手攥著一副蒙麵黑巾。

他也不知道為啥,在心理上就總覺得,見劉承宗是應該戴好蒙麵巾的。

不過此次會麵,屬於公派,是總督梁廷棟派他過來的,因此倒不必藏頭露尾躲躲閃閃。

劉承宗出營迎接,也沒顯得有多熱情,隻是公事公辦,不鹹不淡的讓人將付仁喜攜來的禮物收好。

教付仁喜心裡還有幾分詫異,心說這也不敘敘舊?

不過片刻,劉承宗就派人將其請入帳中。

等進了帥帳,劉獅子臉上的表情才活泛起來,拍拍付仁喜笑道:“這官衣不錯,都穿上緋袍了,剛才在外麵倒不是生分,你身後家丁吏員,我也不知多少是總督的人,擔心給你帶來麻煩。”

“那倒……”

付仁喜本來沒當回事,他心說這年頭的大明將領哪個還沒點兒毛病啊?

他付仁喜,在中三邊這山西三鎮裡,手下之精銳,可以預見,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都是頭號戰將。

彆說他隻是跟劉承宗比較熟悉,他就算是劉承宗舊部,朝廷,尤其是總督梁廷棟也不會拿他怎麼樣。

不過大話到嘴邊,付仁喜還是沒說出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拱手道:“多謝大元帥體恤。”

他笑道:“梁總督多想,對我倒沒啥麻煩,隻是家丁都是老泰山的家兵,他不了解大帥為人。”

劉承宗已經從高顯那聽說了付仁喜娶孫氏女的消息,點頭笑道:“怎麼,如今不練火器兵,又用上地主團練了?你付大帥這是多才多藝啊。”

二人說笑幾句,早前經年未見的生分消除,付仁喜也就自在了起來。

他一臉大帥你不懂的樣子,認真道:“在下此來,就奉了梁總督的命,希望大帥給句實話,數萬兵馬駐紮塞外,是要打山西?”

“我打山西?”

劉承宗一副看傻子的樣子看付仁喜:“要打早打了,邊牆連東虜都攔不住,難不成還能攔住我?”

付仁喜聽了這話,就徹底放心了。

他其實比劉承宗更相信這句話。

劉獅子心裡想的是術業有專攻,邊牆攔不住東虜,但沒準真能攔住他。

八旗軍是專攻城牆的,人均厚背開山刀斧頭、鐵鉤子、四根鋼釺、四十根繩子的爬山扒牆裝備,咱元帥軍是真沒做這準備。

咱練的是騎上馬跋山涉水如履平地,長城完全沒在假想敵的考慮範圍之內。

甚至劉承宗在陝西的時候,那大明修的二道邊牆一度在幫他阻礙邊軍行動。

誰家好漢整天琢磨刨祖宗修的城牆啊,咋的,我要出去啊?

即便劉獅子如今在長城外邊,他都打心底裡不覺得長城是攔他的,甚至在野外待久了,遠遠看見長城心裡還會生出點安全感。

家在那邊呢。

看見長城,就知道離家不遠了。

而對付仁喜來說,他此次前來,其實是劉承宗前番向梁廷棟傳信,以順義王楊麒的名義,索要邸報塘報。

梁廷棟知道傳信的是劉承宗,劉承宗也知道,梁廷棟會知道是他。

假托楊麒的名義,就是個讓雙方都舒服的借口。

但梁廷棟不光準備了塘報邸報一堆報紙,給斷了新聞的劉承宗補補課,還順便把付仁喜派來了。

就為看看,劉承宗可信不可信,有沒有攻打山西的想法。

沒有最好。

如果有,就讓他拿糧食、拿銀子、拿藥材,也彆動手了,直接進來賑災就行。

“大帥是有所不知,彆說不會動的邊牆,就是會動的邊軍,也攔不住。”

付仁喜這話聽起來有點諂媚,但語氣在劉獅子耳中更多的是悲哀:“疙瘩瘟,把中三鎮和山西害慘了。”

眼下宣府、大同、雲州,共有機動兵力二十四營,付仁喜的督標營在兵力上能排進前三,因為兵多,被人稱作‘大營’。

而他這個‘大營’,實際上滿編兵力僅有兩千四百四十人。

第(1/3)頁

第(2/3)頁

論及戰力,他從老丈人等代州士紳那弄來地主團練攢的督標營,更是三鎮翹楚,就因為過去一年吃的飽、力氣足。

而其餘營兵,近二十營都因缺額縮編為一千五百人,就這,還有十幾個營湊不齊,少則缺額四五十,多則短兵三四百。

坐騎更是要算上騾子、駱駝,才能補足七步三騎之數。

跟那些營比起來,付仁喜的督標營既有跟著他吃香喝辣的老兵,也有代州士紳團練兵,兩千四百多人的編製,一千多杆長銃,光戰馬就有一千四百匹,算上騾子更是能攤到一人一匹。

就憑這個,當然是三鎮翹楚了。

這不是因為他強,而是彆人沒地主士紳支持,疙瘩瘟這麼一折騰,補給哪兒哪兒都跟不上,全亂套了。

實際上以他估計,這會兒彆說劉承宗了,就算隨便來個人拉出三千號人,就能縱橫山西。

付仁喜提前疙瘩瘟,唉聲歎氣:“北邊亂套,南邊也完蛋,平陽、潞安二府又鬨了白蓮教……”

白蓮教?

劉承宗不自覺地微挑眼皮,聽起來山西亂套還有他的功勞呢。

一聽是這麼個情況,他神色複雜地問道:“山西鬨疙瘩瘟,還沒結束?”

他心說不該啊,潼關是個關口,應該比其他地方都嚴重,但即便如此,過年前後,關內關外的疙瘩瘟就漸漸消停了。

根據張天琳的觀察,疙瘩瘟在潼關以東的塬上消失,並不是疙瘩瘟害怕春天,而是染病的跳蚤、老鼠、人,在過年前後基本上都沒動。

一直不動是死了的,沒死的過年前後也不亂跑,外邊怪冷的,還有流賊土寇亂竄,所以都待在堡寨裡,染病的源頭沒了,病就沒了。

山西按說情況也該差不多才對。

“結束了,但去年的地荒了。”

付仁喜兩手一攤:“地主士紳乃至佃戶,都在莊子堡子裡,全看往年經營,往年經營的好,這會日子還能過;經營不好,日子就過不下去了。”

“但自己有地的農民……”

付仁喜搖搖頭:“上個月,吳巡撫還給朝廷上奏,多縣報告人相食,希望皇上撥款賑災,皇上剛撥了三萬五千兩,還他媽沒送到,東虜韃子就犯邊了。”

聽著他的敘述,劉承宗的眉頭皺得很緊,問道:“巡撫是吳甡?”

付仁喜點頭。

“難啊,當年他請了十萬兩銀子到陝西賑災,一發到地方就被瓜分乾淨……但杯水車薪也得賑,有一石糧落到饑民口中也算好事。”

劉承宗對吳甡五年前在陝西賑災的事,比較清楚,知道這是個能吏。

但陝西當年的災害根本不是十萬兩銀子能解決的。

說白了,雖然旱災很嚴重,旱災是人為能解決的事。

當年真正讓陝西雪上加霜的是他們這些嘩變饑軍,把陝西砸了個稀巴爛。

甚至吳甡那十萬兩裡,還專門撥了四千兩修劉承宗扒爛的驛站,結果劉承宗雖然走了,高迎祥隨後從獅子溝裡出來,又把驛站毀了一遍。

付仁喜正要說什麼,就聽劉承宗問道:“山西的糧,什麼價?”

“太原城,一鬥小米七錢銀。”

一石就是七兩。

五千石糧,按大口三鬥、小口一鬥五升的賑濟量,差不多夠兩萬饑民消耗一月。

付仁喜沒把這些話當回事,隻是搖頭道:“本來是一鬥五錢,東虜破關的消息一出,糧價翻著往上漲,他們也不看看,山西現在有啥好搶的,東虜都不稀罕搶,他們還漲糧價。”

“聽你這意思,阿濟格破口後沒劫掠山西?”

他是記住阿濟格了。

這家夥在邊外給他放完狠話就拔腿跑進邊內,劉獅子可太想逮住他了。

“掠了,從雲州入邊,沿途鄉野殘破,他們沒弄到什麼收獲。”

“其攻雲州、赤城、樣田、長仲地諸堡也沒打下來,唯獨雕鶚堡。”

付仁喜搖搖頭:“被炮打死了很多人,東虜惱怒,三股合攻,放火燒了城樓,搜刮難民用筒車鑿牆,趁機登城,屠了堡子。”

“雕鶚堡?”

劉承宗沒聽過這個名字,轉頭在帳中輿圖上尋覓,沿著付仁喜說出的堡壘位置依次排列,道:“東虜是想進懷來?”

雕鶚堡在龍門川西邊,守著懷來的東北大門,也扼守延慶去往宣府的必經之地。

“可能是想經宣府進山西蔚州,不過被打疼了,打下雕鶚堡就在城下焚燒屍首,將骨灰裝入口袋,轉道向東去了延慶。”

第(2/3)頁

第(3/3)頁

“用袋子裝骨灰?”

劉獅子心說,這搶劫用的口袋,還挺多用途。

付仁喜點點頭,不知劉承宗為何對這事如此詫異,隻道:“他們死了人,不願叫官軍得了首級,便將屍首就地焚毀,分了骨灰裝口袋各自帶回。”

“我聽說,若戰情緊急,來不及放火焚毀屍首,東虜就會把陣斃死兵腦袋割下來帶走。”

付仁喜搖搖頭,臉上露出了想笑又不忍心笑的複雜表情,道:“王樸跟我說的,說以前打過一場小勝,東虜將屍首帶走跑了,他追到宿營地,隻留下幾十具無頭屍身,等到兵部錄功,看沒衣服沒腦袋,說他殺良冒功。”

“到底是殺良冒功,還是東虜自己割了自己腦袋,反正那些沒腦袋的也不會說話,隻有王樸自己知道了。”

說著,付總兵歎了口氣,突然問道:“我聽說大帥那邊不論首級功,那如何評定將校功勳?”

“不一樣,我這一直擴編,錄功主要靠……湊合。”劉獅子想了想,斟酌用詞,也沒想到好的:“隻要能打贏。”

元帥府以戰勝記錄將功,而對於基層士兵,則由其小隊三名主官負責。

這種比較粗糙的記功方法,其實還沒首級功科學。

會有殺良冒功這個詞,本身就說明有製度、有律法、有調查、有懲處。

元帥府就不一樣了,他們在製度上保證軍隊搶劫的效率。

畢竟麵臨環境與情況不一樣,大明用他們的方法立馬散架,他們用大明的法子也得直接完蛋。

付仁喜對這事好像觸動挺大,問道:“那打不贏呢?”

“打不贏的仗,為啥要打,那就不打,跑,不行就流竄。”

劉承宗對這事看得開,說到底還是有控製軍隊的底氣,底氣不僅有自身材力威望,也有元帥軍外部始終沒停的威脅。

付仁喜聞言樂了,拱手道:“哈哈,大帥快人快語,不打難勝之仗,與大同總兵王樸戰法相似。”

劉承宗正將輿圖揭下,以推測金軍的進軍方向,隨口道:“你和王樸很熟?”

“實不相瞞,他是我以前最想效力的長官。”

“噢?”

劉承宗奇道:“我沒聽說王樸有什麼特彆之處,好像沒立過什麼大功。”

付仁喜對此並不認同,解釋道:“他也是鄉黨,綏德衛的,其父為萬曆年間大同總兵王威,少年從軍打北虜,天啟年就已是山西正兵營坐營了,後來去遼東、京營,沒在陝西打仗,大帥跟他不熟倒也正常。”

“這個人很會打仗,而且任勞任怨,朝廷指哪他就往哪去。”

劉獅子笑道:“這不曹文詔麼。”

“不一樣。”

付仁喜也樂了,搖頭道:“他倆都不在路上故意耽誤時間,但曹文詔是到地方就打,王樸是到地方先看看,隻打能打的仗,若是勝算不大,他就擔著罪責避戰,有機會就自己撤了,伺機再戰。”

他沒說的是,這個毛病,其實是王樸帶京營以後養成的。

因為營裡勳貴成群結隊,那些兵沒死,就算跑了退了,也有一萬個三姑六爺給求情。

萬一打仗死一半,還回不回京師了?

“所以當他的兵舒服啊,吃些行軍的苦,不怕枉送性命。”

當然了,付仁喜現在跟王樸的關係是同僚,已經沒那麼喜歡王樸了。

他更喜歡曹文詔、鄧玘、左良玉那種撲上去就打,打不過就死的狠角色當同僚。

劉承宗在輿圖上做著標記,抬頭道:“他這麼乾,早晚是被活剮的命,怎麼打仗不是他說了算,這是找死……你可彆學他。”

說罷,他指著輿圖道:“東虜進了延慶,那接下來就會打居庸關,進京畿,多半不會從宣大出口,我也要移師東麵。”

“你們這些山西軍隊都該調進京畿勤王了,回去告訴梁總督,我無意攻打山西,讓他專心禦虜,另外。”

劉獅子用手點了點桌案:“你回去,替我派人找山西巡撫吳甡,他是賑災能吏,讓他給我一份山西賑災的章程,或是將賑災事務編部書,送往韓城,讓左懋第拿給我。”

“作為交換,若山西賑災需要,可叫他遣船隊至韓城買糧,賑災是善事,我的糧草雖然不多,三五萬石,勻得出來,三……算了,就二兩一石。”

第(3/3)頁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