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曆史不出岔子,他在未來成為荊州牧劉表的大將,而後與婁圭一樣,兩人一先一後的歸屬曹操,坐鎮江夏。
不但在與關羽的戰鬥中不落下風,屢立戰功,更是多次大破吳軍,威震敵國,刷到了拜將封侯的功勳。
而現在的文聘正在南陽老家剛剛嶄露頭角,以勇猛善戰聞名於當地。
不過這些事情對於初來乍到的張諮來說顯然可說是未解鎖情報。
隻是因為兩位謀士的舉薦,他才派出文聘為此次南陽軍主帥,負責率領大軍前往伊闕,執行他們製定的計劃。
而在軍營中的文聘得到軍令後自然是極為重視,迅速整頓兵馬,點起五千大軍,拔營出征。
至此,南陽太守張諮成為了這天下間第一個“響應?”號召,向戰場進發的諸侯隊伍。
而這個近在咫尺的諸侯表現都這麼糾結,其他各地對蘇曜的號召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多以口頭聲援為主,出兵會盟方麵是猶猶豫豫,一副觀望的局勢的模樣。
尤其是緊隨著蘇盧兩人的討董檄文後,袁紹也在河內發布了會盟令後,事情就變得更是有些微妙了。
諸侯們幾乎是黃河南北分界。
河北之地的諸侯,在袁紹和逢紀等人的乾擾和運作下多響應河內方麵的號召。
而河南之地則表現的比較分裂。
除後將軍袁術、東郡太守曹操、陳留太守張邈、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袁紹的關係者響應其召喚外,很多人都選擇了蘇曜這一邊。
除了那個暗通款曲的南陽太守外,這些人還包括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徐州刺史陶謙、穎川太守李旻、廣陵太守張超等人。
這些人,再加上蘇曜遙領的青州牧管轄的太守們,以及並州的太原太守臧旻、黑山校尉趙四郎、河間相王柔和雁門太守以及度遼軍和遼東等地諸侯.
這一下關東討董聯軍陣容比曆史上的十八路諸侯人數多了許多,但陣營上卻又有分屬兩人,形成了一種分外微妙的關係。
兩方討董勢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加錯,各有分屬,都為了同一個目的,互為盟友,卻打著兩麵旗幟。
沒人知道他們最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不過在這些諸侯群雄並起,蜂擁響應開始實質性的行動之前,最先進入下一回合的則是董卓。
此時的他剛剛得到南陽太守出兵以及袁紹也發起會盟倡議的消息,頓時連打兩張手牌。
其一自然是派出朝廷特使,前往各地,說服當地諸侯,不要聽信讒言,與造反派為伍,對抗朝廷。
其二便是把準備妥當的李肅派了出去,名義上繼續招安蘇曜,實際上則是收買呂布。
他必須要趕在蘇曜得知袁紹那邊的動作之前進行這一步計策,否則形勢變化,那姓呂的見風使舵不上當怕就要糟了。
於是乎得令的李肅便帶著董卓的重禮,快馬加鞭地趕赴伊闕關。
然後他就理所當然的吃了一個閉門羹
這也難怪,他已經是董卓派去的第四波特使了。
都說事不過三,蘇曜最初還會聽聽這些人的說詞,看看有沒有特殊事件,結果一來三波人說的都是些毫無營養的屁話。
無非是許以高官厚祿讓他罷兵休戰,交還伊闕。
而那董卓還是高高在上,既沒有投降的意思,也不趕緊發兵過來讓他開砍。
“見鬼了,我不會卡了bug吧?”
蘇曜喃喃自語:
“虎牢關的時候董卓不是挺猛的麼,現在我換伊闕關了他怎麼當起縮頭烏龜了?”
“什麼虎牢關?”
盧植和荀彧鐘繇等人聽的是一頭霧水,不過他們倒也知道蘇曜在為難何事。
本來他們這次大張旗鼓的發布討賊檄文就不止是單純為了號召天下群雄。
不然的話,他們悄默默的勾連不比這大張旗鼓有效率,何必發到京師,還是最先發往董卓那裡。
無非是大家夥想要勾引董卓出城浪戰罷了。
世人皆知西涼軍乃天下之強兵,但盧植等人也是親眼見過蘇曜在戰場上的表現的。
蘇曜率領的赤雲騎士,在平原野戰上絕對不輸當世任何一支部隊,當日那平原縣城外,蘇曜八百騎直突二十萬大軍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而,對付董卓,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激他出來攻伊闕,利用關塞城牆先消耗其銳氣,然後重演一番平原故事,在戰場上一舉擒殺國賊。
然而,顯然這個計劃並不順利。
許是董卓畏懼冠軍侯之軍威,又或者是董卓軍也有智謀出眾之士,看出了他們的心思,這董卓就是遲遲不上當,跟他們打起了持久戰。
雖然有著甄家緊急的供糧,後方梁縣縣令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默許他們送糧,但此地遠對他們來說終究是個飛地,消耗戰並非長久之計。
“君侯,若我等想要在此立足,穎川和南陽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盧植提議道。
“穎川盧公大可放心。”
荀彧與鐘繇這兩位穎川同鄉對視一眼,笑道:
“太守李旻與我等有舊,發出檄文之時我等便已共署書信一封送去,想來他定會響應君侯。”
“隻可惜這南陽太守猶豫不決,非是成事之人。”
蘇曜聞言,微微點頭,他很清楚荀彧和鐘繇的擔憂。
南陽太守如今這般行事,雖然書信寫的言辭懇切,但其首鼠兩端的做派也是不難看出的。
倘若己方有所不利,恐怕他們不介意在背後通上自己一刀,屬實是個滑頭。
隻是可惜,蘇曜不太記得這個南陽太守最後是怎麼落到袁術頭上了,不知這事件會否還會發生,要是真讓袁術跑到自己屁股後麵,那怕更是讓人惡心.
正在蘇曜思考下一步戰略,琢磨著是快進等下一個事件,還是嘗試主動出擊,去洛陽周邊刷刷野怪,看能不能逼出董卓的時候,王淩匆匆而來,報說董卓的第四波招安特使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