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兩宮(1 / 1)

推荐阅读:

目送著馮景出了寢殿大門。

趙煦微微籲出一口氣,心頭一塊石頭落地。

馮景的忠心,是已經被證明過的。

上上輩子,他寧願被貶死廣南,也沒有吐露半句趙煦私下說過的話。

趙煦隻擔心,他輕視、怠慢了自己的指示。

如今,馮景既然表態了,那麼以其為人,自然會認真對待這個事情。

“如今,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趙煦低聲呢喃著,看向了坤寧殿方向。

坤寧殿,是中宮,既皇後所居!

上上輩子的記憶,在腦海回閃。

帷幕之中,太母(高太後)、母後(向皇後)如同雕塑一樣矗立著,相對無言,卻獨自哽咽。

病重彌留的父皇,躺在禦床之上,已經沒有了昔日的威嚴,隻能靜靜的用眼睛,看向趙煦。

年幼的趙煦,不知所措的看著自己的父皇。

帷幕之外,群臣的聲音,整齊的響起。

“去歲冬日,三省同奉陛下聖旨皇子延安郡王今春出閣……臣等惶恐,請蚤建太子,以係天下!”

群臣連奏三次。

但帷幕之中,除了哭泣嗚咽之聲,沒有任何人說話。

彼時年幼,還懵懵懂懂的趙煦,眼睜睜的看著,他的父皇,躺在病榻之上,不停的點頭,表示認可群臣的奏議。

但是……

帷幕之中,除了哽咽抽泣之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

所有人都當沒有看見趙煦父皇的點頭。

父皇可是天子啊!

彼時,沒有人注意到趙煦。

也不會有人在那樣一個緊張刺激的權力爭奪的時候,將寶貴的精力,用在一個在環伺之中,不知所措的小皇子身上。

一個小孩子罷了。

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知道。

不必擔憂!

可他們不會想到,那個時候,看似懵懵懂懂,什麼都不懂的趙煦。

其實已經懂事了。

他將當日當時發生的一切,都記在心中,刻在骨頭裡。

此後的每一天,每一夜,他躺在福寧殿的禦床之上,都會想起那一天發生的一切。

他記住了當時每一個人說過話,做過的事情。

自然也記住了,帷幕之中的沉寂是怎樣被打破的。

“請皇太後權同聽政,以俟康複!”

說話的人,是王珪!

時任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既所謂的左相!

那一天是元豐八年二月二十九日癸巳!

地點是福寧殿東閣內寢!

……

坤寧殿。

大宋皇後所居,位於福寧殿之後,謂之中宮。

其依古禮,以花椒塗牆,故稱椒房。

此時此刻,這坤寧殿的主人向皇後,正跪在藥師王佛像之前,念誦著佛經。

向皇後今年還未滿四十,卻已是老態儘顯,滿麵愁容。

由不得她不愁。

向皇後嫁入皇家,已有一十九年,雖為官家生下過兒女,卻儘數早夭。

如今,就連官家也眼看著要離她而去。

命運的重壓,猶如千斤重擔。

壓得她呼吸不得,喘不過來。

但她沒有任何辦法!

除了向神佛祈福外,似乎彆無辦法!

一卷佛經念完,向皇後放下佛經。

身後一直矗立的內臣閻守懃,才終於上前一步,低聲喚道“聖人!”

向皇後沒有回頭,她看著供奉在佛龕中的藥師王塑像,問道“何事?”

“勾當慶寧宮馮景,方才去了資善堂……”

“哦?”向皇後對著藥師王佛像合十一禮,告罪一聲,這才起身,走向坤寧殿的內寢帷幕。

一邊走,她一邊問道“資善堂的直講先生們,不是都去了貢院了嗎?”

“馮景去資善堂做甚?”

“臣聽說,馮景去資善堂,是奉了延安郡王令旨,去尋筆墨紙硯以及佛經!”

向皇後停住腳步,回過頭來,看向宋用臣“六哥兒要筆墨紙硯、佛經做甚?”

“臣不知!”閻守懃低下頭去,不敢直視向皇後。

向皇後沉吟片刻,徘徊了一下,又問了一句“寶慈宮可知此事?”

隻想了一下,向皇後就自己回答了自己的疑問“吾既知,寶慈宮豈能不知?”

寶慈宮是太後居所,在福寧殿西,比她這個深居深宮的皇後,更接近內廷,也更能聽到風聲。

既然她都知道了,寶慈宮自然也會知道。

於是,向皇後不再猶豫,對閻守懃吩咐道“吾要去慶寧宮,汝且去安排!”

……

和向皇後料想的一樣。

寶慈宮中的高太後,也從內臣粱惟簡的口中,得知了馮景的行為。

“六哥倒是個孝子!”高太後輕輕撫摸著自己懷中抱著的狸奴說道。

粱惟簡深深低頭,不敢接話。

他聽懂了高太後話中的意思。

延安郡王才幾歲?

一個小孩子,就算真有孝心,哪裡會想到給官家抄寫佛經祈福?

縱然想得到,如何付諸行動?

必是有人教的。

粱惟簡知道,既然他都能想到這一節,太後不可能想不到。

高太後繼續輕撫著懷中狸奴柔順的毛發,提起了另一個事情“皇帝去年曾說過,待到六哥出閣,必要以司馬光、呂公著為師保……”

“有這個事情吧?”高太後看向粱惟簡。

粱惟簡依舊沉默。

但沉默就是答案。

“可資善堂,已經有兩位直講了……”高太後悠悠說著“想辦法,將那兩位直講外任地方州郡罷!”

“皇帝有時候辦事,就是這樣,瞻前顧後,猶猶豫豫!”

“既決定了讓司馬光、呂公著這樣的老臣來給皇子保駕護航,又焉能繼續任由王安石的邪說,蠱惑皇子?”

深居宮中的太後,並不懂什麼財用經濟。

也不明白為何自己的兒子要一意孤行的變法。

她在宮中,聽到的、看到的、知道的,隻有清貴老臣、外戚宗室、駙馬公主們的埋怨、不滿和怨氣。

特彆是,王安石當年一口氣,將五服之外的宗室子孫,統統給革除了宗籍。

太祖、太宗的子孫,到她這裡告狀的,不是一個兩個了。

市易法更是在汴京城裡鬨的雞飛狗跳。

內臣、外戚,在她麵前訴苦的,絡繹不絕。

什麼與民爭利,盤剝過深!

又或者是漢武之法,莫過於此了!

所以,高太後一直在勸自己的兒子。

奈何,當今官家雖然孝順,但在這個事情上,卻不肯聽她的勸說。

粱惟簡靜靜的聽著高太後的話,依然沒有做聲,但在心裡麵將事情記下來了。

高太後則已將手中的狸奴放了下來。

“去看看皇帝罷!”高太後說道,語氣之中,多少有些落寞。

不管怎樣,那都是她的兒子。

十月懷胎,辛苦生下來的骨肉。

如今,皇帝日漸疾重,眼看著皇帝日漸消瘦,高太後的內心,自然很難受。

粱惟簡這才答話,道“娘娘,兩府髃臣,剛剛入宮,此刻當正在福寧殿中恭問聖體……”

高太後遲疑片刻,才道“既是如此,老身待髃臣們走了,再去看望皇帝吧!”

高太後是一個非常尊重製度的人。

這和她的人生經曆有關。

她出生大將之家,曾祖高瓊、祖父高繼勳都是名將。

生父高遵甫,雖然沒了父祖的威名,但她的母親卻是來自另一個大宋名將之家,真定曹氏。

而曹家的另一個女兒,後來嫁入皇家,為仁廟皇後,是為慈聖光獻皇後。

慈聖光獻皇後沒有兒女,便將高太後,帶到了宮中撫養,耳提麵授,恩寵非常。

慈聖光獻皇後,對於製度的尊崇,也因此深深的影響了高太後。

是故,儘管高太後不太喜歡自己兒子搞出來的所謂新法。

但也隻是勸說,從未真正乾預。

兒子是皇帝,天下事,自有處分。

而從另一個方麵來說,高太後對新法的不滿,大都也來源於此。

祖宗製度,嘉佑之政,完美無瑕。

怎麼可以隨便破壞?

何況,高太後始終記得,她的丈夫,能夠順利即位,靠的就是當年嘉佑大臣們的堅持。

富弼、文彥博、司馬光、呂公著、李純……

都是忠臣啊!

可皇帝卻信了那王安石的邪說,對這些人棄而不用。

這不是糊塗嗎?

自毀城牆啊!

如今,皇帝疾重,藥石無靈。

忠臣們卻遠在五湖四海,朝堂之上,儘是奸臣亂黨!

一旦有變,這社稷宗廟,如何是好?

想著這些,高太後臉上,難免又開始憂慮起來。

粱惟簡瞧著高太後的神色,不動聲色的抬起頭來,低聲說道“娘娘,還有個事情,臣不知道該不該說……”

“說吧!”高太後悠悠歎息一聲。

“臣聽說,前些時日,中宮長秋,命人在大相國寺中設齋祈福,其禱文曰延安郡王祈禱,此事如今,已有不少人聽說了!”

高太後聽著,頓時臉色鐵青,身體微顫。

良久,她才道“皇後何至於此!”

粱惟簡根本不敢接話,隻是深深低頭。

高太後長歎一聲,自顧自的說道“老身又豈會害自己的孫兒?”

皇後使人設齋祈禱,特彆在祈禱禱詞裡,以延安郡王的名義來祈禱。

這是告訴天下人官家有兒子!

而且已經長大了!

潛台詞就是都長點心吧!

暗戳戳的指的是誰?

有心人自然會聯想。

斧聲燭影的傳說,國朝上下都是知道的。

金匱之盟的故事,更是曆曆在目。

“兩府髃臣,可有說些什麼話?”高太後思慮片刻後,便問粱惟簡。

粱惟簡低著頭,答道“此事,臣並未與聞!”

高太後聽著,神色頓時一黯。

有些時候,沒有議論,才是最大的議論!

因為,他們都轉入地下了。

高太後想起來了,自皇帝疾重以來,兩府宰臣,幾乎每日早晚都要入宮問安。

問安之後,他們都會集中前往皇城之內的都堂或者樞密院集議。

在集議過程中,宰臣們常常會命令鎖廳,隻允許中書舍人在場記錄。

相關集議記錄文字,更是隻有中書舍人才能閱讀。

粱惟簡仔細觀察著高太後的神色,小心翼翼的彙報“不過,臣聽說,右相蔡公之母,曾奉中宮令旨入宮覲見!”

“蔡持正之母?明氏嗎?”高太後立刻警覺起來“她入宮做甚?皇後召她入宮做甚?”

粱惟簡搖搖頭“此臣所不知也!”

高太後的警惕心,立刻拉滿。

粱惟簡是入內內侍省押班,提舉寶慈宮,消息素來靈通。

此外,粱惟簡還和陳衍、張士良等高品內臣,往來密切。

連粱惟簡都不知道明氏和皇後見麵在談什麼?

這就隻能說明,皇後和明氏談論的事情,極為敏感,恐怕是私底下談的,而且說的時候,避開了旁人。

再想到皇後命人去大相國寺祈福,卻在禱詞裡假托延安郡王之名,偏偏這個事情現在人儘皆知了。

高太後不得不懷疑,此事,就是蔡確和皇後商議的結果!

這是敲山震虎!

高太後深深的吸了一口氣。

她又想起了,粱惟簡稟報的馮景去資善堂取筆墨紙硯,言稱‘延安郡王欲為官家抄錄佛經祈福’的事情。

延安郡王才幾歲?

抄錄佛經?

他認得全佛經上的字嗎?就算認得全,他會寫嗎?寫的了嗎?

所以,是誰教的?

為什麼要這樣教?

目的是什麼?

高太後的心中,頓時蹦出一個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於是,她再也坐不住了,對粱惟簡道“傳旨,移駕慶寧宮!”

“老身要去看看,我趙家的麒麟兒,究竟是何等純孝!”

高太後雖是女流,自幼也長於深宮,未嘗經曆過什麼人心複雜。

但她的要強,卻是早已有之!

英廟在世之時,整個大內皇城,一個妃嬪也沒有!

姨母慈聖光獻皇後,為此還責備過她,讓她主動給英宗選妃。

高太後直接一句話封死了慈聖光獻皇後的責備。

“奏知娘娘,新婦嫁的是‘十三團練’,並未嫁給什麼官家!”

在這宮中這許多年,高太後從未讓自己處於被動不利。

她從來都是爭取主動的。

……

向皇後儀衛,自出坤寧殿,經崇政殿,往東華門下慶寧宮去。

但,剛剛出了崇政殿的側門,就聽到了內臣引唱、淨街的聲音。

“太後出幸,群臣避道,百官奉迎!”

向皇後先是一楞,然後迅速帶著人,避讓到道路一側,恭身等候著太後儀衛。

少許,便看到了,一隊儀衛,舉著黃羅傘、左右有帶禦器械,持著兵杖護衛,前後有內臣以排扇呼應,一路浩浩蕩蕩而來。

待到了近前,向皇後上前一步,盈盈一禮“新婦敬問娘娘無恙!”

坐在步輦上的高太後,依舊抱著狸奴,看向那侍立的向皇後,故意等了一會,她才展顏道“老身一切安好!”

接著又問“皇後這是要去慶寧宮?”

向皇後再拜“回娘娘,確實如此!”

高太後頷首道“皇帝臥疾,後宮諸事,卻是要辛苦你了!”

“不敢!”向皇後低頭答道“此新婦分內之事!”

高太後含笑對向皇後道“卻是巧了,老身也欲去慶寧宮,探望六哥!皇後且與老身同行罷!”

“謹遵娘娘旨意!”向皇後再拜。

……

注唐宋公婆,是稱舅姑。

待曉堂前拜舅姑嘛!

娘娘一般是專指太後、太皇太後,皇後則被人稱為‘聖人’,這是唐代傳下來的宮廷規矩。

而無論是以太後還是太皇太後的身份去世,死後一律尊稱某某皇後,這是因為神主會附廟,其身份重新變成了皇後。

注2有關神宗病重,建儲之事,眾說紛紜,而且神宗實錄被人前後修了三次,早已經麵目全非,這裡采信哲宗邵聖年間修的那一版,這一版雖然被毀的差不多,但李燾寫《續資治通鑒長篇》時,為了反駁哲宗這版,引用了好多!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