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假
請假
請假
請假
請假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曆史時期。包括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4]190年,漢朝的中央集權製度崩潰,軍閥四起,天下大亂。曹操先後擊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軍閥,基本上統一了北方。208年的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麵。 [76]220年,曹丕迫使漢獻帝禪讓帝位, [7778]定都洛陽,國號“魏”,漢朝正式結束。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 [79]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 [80]249年的高平陵之變後,曹魏的實權逐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日(266年2月8日 [61]),曹魏權臣司馬炎迫使魏元帝禪讓帝位,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滅亡。鹹寧五年(279年) [71]至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大舉伐吳,東吳滅亡,西晉統一全國。曹魏重視農業生產,除民屯和軍屯外,當時還有為數眾多的自耕農。 [82]東吳在孫權統治時期,經濟有顯著發展,推行了屯田製度,並分為民屯、軍屯,屯田和水利建設使江南地區的耕地麵積顯著增加,加上北方人口的大量湧入,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蜀漢的鹽、鐵、織錦業最為發達。所產蜀錦馳名全國,遠銷吳、魏。
曹魏國號來源於曹操所建的魏王國。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公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86]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製,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 [87]蜀漢政權自稱“漢”,不稱“蜀”。《三國誌》陳壽開始正式用“蜀”代稱劉備建立的“漢”國,以與建都長安的西漢王朝以及建都洛陽的東漢王朝區彆。如:《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詔策曰: “惟君體資文武,明叡篤誠,受遺托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誌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獉,參伊、周之巨勳。” [85]劉禪在詔策中說諸葛亮將建特殊的功勞在“季漢”,“季漢”上承“西漢”“東漢”,即指“漢”政權。除皇帝在詔書策令中自稱“漢”外,大臣也多言之。《魏誌》中記載多稱為“蜀”,以地名貶稱,醜化敵國。後人評價多采用魏國的方法,即稱“漢”為“蜀漢”,采取地域加國號的方法,部分反映蜀漢政權國號是“漢”。 [84]魏黃初二年(221年),曹丕稱帝後,孫權遣使請求成為魏的藩屬,八月,曹丕賜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 [89]吳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 [88]
魏文帝曹丕
漢昭烈帝劉備
吳大帝孫權
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東漢滅亡開始,廣義是184年黃巾起義開始。曆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開始失去政權實體及群雄割據,形成了三國雛型至曹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 [3] [3233]
黃巾起義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卻又賦稅繁重,人民“寒不敢衣,饑不敢食。民有斯厄,而莫之恤” [83]。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太平道首領張角及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發起民變,史稱黃巾起義,迅速發展到數百萬追隨者,引起全國性的戰亂 [7]。從此也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漢靈帝派皇甫嵩、盧植及朱雋等率中央軍壓製,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強地主招募軍隊協助。最後黃巾軍的主力雖然很快被擊潰,不過餘部仍然散布各地。隨著各地山賊土匪陸續出現,漢朝的中央軍精疲力竭 [8]。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外戚、宦官在內鬥中失去權柄。188年漢靈帝采納劉焉的建議,將負責監察各郡的刺史賦予兼有地方軍政權力,以加強對各郡的控管,並且將部分刺史升為州牧,由劉姓宗室或重臣擔任 [9]。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為一級行政區,雖有利於鎮壓各地叛亂,但當朝廷發生內亂後,掌握地方權力的州牧及刺史紛紛割據一方,不再受朝廷節製。例如益州牧劉焉割據巴蜀,借由五鬥米道首領張魯占領漢中,切斷與朝廷的關係。東漢為解決黃巾之亂而製定的州牧製度,在朝廷不斷衰弱下,反而開啟群雄割據的局麵。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 [55]戚宦之爭又起。宦官蹇碩等意圖殺害外戚大將軍何進,改立太子劉辯弟陳留王劉協。漢少帝劉辯順利繼立後,何進又與袁紹等士大夫企圖去除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進還令涼州董卓、並州丁原帶兵增援。宦官們先發製人,在董卓軍到達洛陽前殺死何進。而袁紹則以為何進報仇為名率軍入宮,殺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雖然困擾東漢上百年的外戚與宦官之爭就此終結,卻也方便了率軍入都城的董卓順勢奪取朝政大權。 [3]群雄割據
曹操 [16]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最後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 [63]討伐董卓之戰結束後,各地方軍閥不再理會東漢中央政權的號令,轉而發展各自的勢力。原董卓部下張濟因軍中缺糧,途徑荊州南陽掠奪,在攻打穰城時戰死。其軍隊由侄子張繡繼承後,反被荊州牧劉表安置在宛城,聯手抵禦曹操。 [91]
黃巾起義時,孫堅率一千五百餘人隨朱儁到中原鎮壓黃巾,後轉戰於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董卓之亂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在洛陽意外得到玉璽。隸屬於袁術。在奉命進攻荊州刺史劉表之時,在峴山被劉表部下黃祖射殺。孫堅死後,其子孫策統領部眾,約於興平元年(194年)向袁術獻玉璽後借三千兵馬離開袁術,帶領孫堅舊部開始向江東發展,得周瑜等人相助,於196年到199年間在江東四處征戰逐劉繇,降王朗,殺許貢。196年獻帝遷許都以後,孫策拒袁術而聯曹操,受封為吳侯。最後孫策獨領江東,與劉表對峙,並等待時機北上中原。199年,孫策擊破廬江太守劉勳,吞並其部,並取得豫章郡地。200年孫策出遊打獵,被許貢門客刺殺。孫策死,其弟孫權統眾霸江東。
194年,益州牧劉焉病死,其子劉璋接任,與漢中的張魯決裂,兩方對峙。馬騰、韓遂等人則於涼州、雍州一帶各自發展勢力。公孫瓚擊敗劉虞後雄踞幽州,最後被袁紹滅亡。東遷的呂布先是奪取曹操的兗州,被擊敗後先附劉備,接著奪其領地徐州,最後被曹操於下邳抓獲處死。劉備繼任病故的陶謙成為徐州牧,但先後因呂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紹,後又逃到汝南試圖建立勢力。
此時期各勢力中成績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占據韓馥的冀州,繼而打敗田楷、臧洪、公孫瓚等人,掌握青、冀、幽、並四州,雄霸河北,氣勢強勁。曹操四處征戰,收編黃巾軍餘部男女老少約十萬人,擇其精銳組成了著名的“青州軍”,幾經轉折,控製了兗州。曹操憑借“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奉立東逃的獻帝於許昌後,借由朝廷名義來討伐各地群雄;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勢力發展成兗、豫、徐三州、部分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由於袁曹雙方的勢力持續壯大,最後發生了決戰。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接受許攸的建議,曹操親自率兵火燒袁紹的軍糧,以少勝多,擊敗了河北強大的割據勢力袁紹。曹操又通過幾年時間,消滅了袁紹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的勢力。在白狼山之戰中,派遣大將張遼率領先鋒部隊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於蹋頓,隨後又平定遼東,最終統一了北方。隨著曹操對北方的統一和屯田製、租調製的施行,北方社會趨於穩定,生產力逐漸恢複。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漕運。恢複的冶鐵業中,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洛陽、鄴城、睢陽都日趨繁華。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製。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188年,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興平元年(194年),劉焉死,子劉璋繼任。 [67]劉焉、劉璋相繼鎮壓了當地豪強的反抗。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邀諸葛亮為輔佐,提出“隆中對”戰略思想。 [70]曹操統一北方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
曹操乘劉表病亡、荊州不穩之時,率大軍南下征荊州,劉琮束手投降,寄身荊州的劉備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擊敗,逃至夏口。曹操對江東虎視眈眈。在劉備謀士諸葛亮與孫權謀臣魯肅的共同推動下,孫劉結盟,共抗曹軍,周瑜以火攻之計大破曹操 [41],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曹操被迫退回北方。赤壁之戰後曹軍退回北方後,於建安十六年(211年)擊破關中馬超、韓遂等部,又命夏侯淵西征,消滅了韓遂、宋建等割據勢力,將涼州納入“魏”的勢力範圍之內,統一北方,促使三國鼎立形成。 [60]孫權主要軍事活動在淮南。赤壁之戰後,曹操軍屢攻濡須地區,雙方互有勝負。此後曹操數次南下,孫權亦曾數次北上,雙方均未獲得大的進展。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邀請劉備率部進入益州,使擊保據漢中的張魯。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建安十九年(214年), 曹操稱魏公,十月漢獻帝與伏後密謀除曹操,事泄,曹操誅殺眾人。劉璋投降劉備,劉備自領益州牧。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稱魏王,建都於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勢力達到了極盛,自稱漢中王。曹操大軍前來欲奪回漢中,不成,於是從漢中退向長安。 [56]孫劉交惡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210年,孫權吞並交趾士夑,取得東南半壁。211年,徙治秣陵,次年(212年),改秣陵為建業。 [72]劉備也乘勢占據荊州五郡,成功逼降荊南四郡;周瑜奪取荊州重要戰略要地南郡
劉備大將關羽北攻樊,呂蒙上疏孫權說:“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儘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呂蒙遂假稱病重,孫權也明令召呂蒙回建業治病。關羽信以為真,把留在江陵、公安的軍隊調出一部分赴襄陽。孫權得到消息,即令呂蒙進兵。呂蒙到尋陽(今江西九江)把精兵埋伏在船倉裡,偽裝商人船隻,晝夜兼行,遂到南郡。士仁、麋芳不戰而降。關羽戰士家屬,儘在江陵,呂蒙都好生款待,問所不足,疾病給醫藥,饑寒賜衣糧。關羽聽得江陵被孫權偷襲,從前線撤回。將士聽到家中平安,生活很好,都不願跟關羽打仗。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至漳鄉(今湖北荊門西),被孫權軍隊擒獲,殺死,孫權取得荊州。 [47]孫權占領荊州六郡大部,隔三峽與漢軍相持,限製了蜀漢出峽發展。三國鼎立
劉備 [56]黃初元年 [64](220年)正月,曹操死,同年十月,曹丕篡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建元黃初,史稱“曹魏”。因為漢朝滅亡,三國時代也就從此正式開始。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了延續漢朝、興複漢室,於成都稱帝為大漢皇帝,國號“漢”,建元章武,史稱“蜀漢”。 [46] [65]漢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有戶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餘。劉備為報孫權奪荊州、殺關羽之仇,在稱帝後不久,就率數萬大軍東討孫權。221年,張飛被殺, [69]劉備出兵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益州,劉備不久便駕崩於白帝城。蜀漢實力大損,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之後不久,在諸葛亮、孫權的努力下,蜀漢和東吳恢複結盟關係,共抗曹魏。孫權於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元年,史稱“東吳”。後又遷都建業,有揚、荊、交三州。有戶五十二萬餘,人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餘,兵二十三萬。至此,三國鼎立局麵正式形成。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