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1.第1163章 1163悄然改變的格局
德國武裝部隊裝備的全部武器,現在基本上都經過了實戰的檢驗。從單兵武器到重型裝備,可靠性都好的讓人驚訝。
現如今,毛瑟98k型栓動步槍已經在縮小生產規模了。現在這種武器基本上都在為二線部隊生產,很少運往前線作為主力部隊的武器使用了。
要知道,現如今的德國裝甲部隊規模已經相當龐大了,新組建的機械化步兵師裡麵,也配備了大量的追獵者坦克殲擊車。
這些可以充當半個坦克使用的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給予了步兵有力的支援,也讓步兵的火力結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雙方裝備的武器射程都是越遠越好,一直到二戰中後期,大家才追求起火力傾瀉能力來。
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原因,就是裝甲車輛的普及。如今德軍提前完成了裝甲部隊的大規模普及,所以在火力要求上,也有了改變。
1941年的9月,德軍武器生產部門為前線提供了4萬支stg44突擊步槍,這個數字讓前線野戰部隊的兩萬多個步兵班每一個班都多了兩支stg44突擊步槍。
同一時間,也就是1941年9月,德軍還為前線部隊換裝了兩萬支g43半自動步槍,進一步提升了步兵班的單兵火力。
此時此刻,德軍前線的主力部隊,比如說原來的g集群,如今的古德裡安b集團軍群,大部分的部隊每個步兵班都有4支左右的stg44突擊步槍了。
加上g43,每個步兵班如今隻有4到5人使用德軍原本普遍裝備的毛瑟98k型步槍。
如果算上拎彈藥箱的士兵,還有配備了鐵拳火箭筒的發射手,以及支援班組作戰的g42機槍手,一個步兵班裡正麵作戰的人員,差不多都已經用上了stg44和g43兩種武器。
再算上還沒有根本淘汰下去的p40以及p38衝鋒槍,德國步兵班的武器自動化比例,已經達到或者超過百分之七十了。
這樣的進步差不多已經可以和兩年後的美軍相提並論了,那個時候美軍依靠1加蘭德步槍,才勉強可以算是超過了現在的德軍。
值得一提的是,德軍不僅僅是在武器上有明顯的提升,在單兵裝備的細節方麵,也有著長足的發展。
在1939年開戰的時候,德軍的標準單兵裝備是y型背帶,其攜帶物品的能力很一般。
現如今的德軍,已經差不多都換裝了更符合力學的h型戰術背心,上麵還有預設的各種口袋,作戰的時候非常的方麵。
除了h型背帶之外,德軍還有新型的背包行囊。這種類似後世書包的設計,很受德軍的歡迎。
整體上,德軍的武裝帶還有背包,也從皮革製品,跨越到了帆布時代——隻有在背包底部,才使用耐磨的皮革作為加固材料。
如此多的帆布背包,都是波蘭還有法國以及意大利等紡織工廠生產出來的。生產的主力,是在波蘭的無數個幾乎勞力免費的勞動營。
有了大量不得不做工換取吃喝的戰俘勞工,德國的紡織業得到了恐怖的發展。
利潤雖然微薄,可奈何前線部隊訂製的數量驚人——僅僅是陸軍方麵,就下了400萬套的恐怖訂單。
和背包還有背帶不同的是,德軍的軍靴卻開始向皮革方向發展,更貼心的係帶設計,更前衛實用的造型,新的軍靴讓德軍士兵非常喜歡。
化工業因為有幾乎無限的石油供應,發展起來自然也就飛快。之前不得不小心翼翼使用的橡膠,也成了廉價的材料。
法本集團盈利的數字越來越大,各個工廠夜以繼日的加班生產,也沒有能夠完成訂單上那可怕的數字。
耐磨性差無法全麵取代天然橡膠的德國合成橡膠,被大量的使用在了軍靴底子上,進一步提升了德國軍靴的產量。
被廉價化的不僅僅有橡膠製品,還有曾經非常昂貴的塑料——這種新式材料大量的出現在應用當中,走進了平民的生活。
經過一年的發展變化,德軍已經和1940年的時候不太一樣了,他們裝備著迷彩的罩衫,背著舒服的背帶和背包,使用著更強大先進的武器。
隨著步兵火力密度的提升,德軍的進攻能力也發展到了一個讓人恐怖的程度。
如今的德軍裝甲部隊,經常會發動30輛甚至50輛坦克以上的步坦協同進攻,密集和強大的火力,經常一次就擊穿蘇軍的防線。
反應到實戰中,就是德軍在烏克蘭境內的勢如破竹——雖然大部分原因是蘇軍喪失了鬥誌,可雙方的火力差距進一步擴大,也是一個原因。
在1941年的上半年,德國後方工業生產,為前線提供了近乎無限的各種布料,包括傘兵的降落傘、海軍用的帆布、陸軍用的偽裝網等等。
至少在陸軍方麵,整個第三帝國的工業生產欣欣向榮,甚至有些物資生產的總量,比此時此刻的美國還高。
根據曆史學家後來的統計,整合了歐洲工業能力的德國,或者說整個軸心國集團,在1941年9月左右的產能,達到了全世界總產能的30以上。
而同一時期的美國,依舊占據著全世界至少45以上的總產能。不過此消彼長之下,德國和美國之間的工業實力差距,正在明顯的縮小。
這個數字並不準確,可反映的情況卻讓人無法忽視。儘管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慘重,但是美國依舊是無法被動搖的世界第一工業強國。
在軸心國彙聚了德國、意大利、羅馬尼亞、大半個法國和大半個英國之後,依舊還是無法在總產能方麵超越美國,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有元首李樂的全力支持,還有赫斯的農業發展以及各地石油資源作為後盾,施佩爾這個統籌學大師,還是把德美之間的差距,縮小到了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
至少從產能這個數據指標上來看,德國終於有了和美國一戰的底氣,世界格局也終於有了被撬動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