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日理萬機,自然不知道後宮裡這點小小的母女私語。
事實上,身為一國之君,朱元璋更在意的是兒子們,尤其是已經被立為太子的朱標。
至於女兒們……或許有多少數量,他都記得不那麼真切了。
最近老朱同誌很忙,非常忙!
首先是關於他那個藩王分封的製度,經過秦楓一再的提示之後,老朱人麻了,知道無論如何也不能施行,否則相當於他最重視的子孫後代,就是死在他這個老祖宗的手裡。
於是,一道聖旨,推翻之前所有的規定,除了微薄的一點藩王俸祿之外,以後藩王的子孫後代,管你生多少,跟朝廷沒關係。
一句話概括就是:你有本事生,就有本事養,朝廷不會替你養孩子。
這下,剛剛還額手相慶,高呼父皇萬歲的藩王們,可就集體炸了鍋。
夭壽啊!
皇位輪不到咱們,那沒什麼,畢竟大哥朱標無論哪個方麵都沒得挑,說不出二話。
但是拿不到皇位,拿點實惠不過分吧?
究竟是哪個該殺千刀的,在父皇麵前進了讒言,把好端端的藩王分封的福利,給弄沒了?
可是,意見歸意見,老朱還活著呢,一瞪眼睛誰不腿肚子轉筋?
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甭管藩王怎麼鬨,翻不起太大的浪花來。
搞定這件事,朱元璋又馬不停蹄地開始研究淳化經驗!
秦楓和毛驤一起搞出來那套灌溉種植方案,實在是太好使了,用過的都說好!
戶部老尚書楊思義看過之後,眼珠子都彈出來了,經過不眠不休的一堆計算,最後得出粗糙的結論:若是此法推行全國,則大明未來的歲入糧食,有望直接翻番,甚至要高上三倍!
糧食,不但是農民的命,更是國家的命啊!
所以這件大事,朱元璋自然是親自主抓落實,拉上了一大群朝廷重臣,又是研究又是細化,必須要敲定全部細節,然後再等著淳化縣一年後的收成情況,確認完全無誤,才將淳化模式發布到全國,進行效仿。
這是國家根本,容不得半點馬虎!
不舍晝夜地忙了好些時日,才終於把這些國之大事安排妥當。
朱元璋長鬆了口氣,整個人仿佛都蒼老了好幾歲。
然而這稍稍閒下來,就不受控製地想起秦楓那天最後傳來的幾句心聲。
【那可是個好東西,高產還不挑天氣,搞得好了能畝產上萬斤!】
【就算是鄭和,也不容易跑那麼遠……】
【鄭和同誌,現在在乾啥呢,最多才剛出生吧,也應該還沒成太監呢。】
畝產,上萬斤!!!
這一句話,在朱元璋腦子裡盤桓不去,簡直快成了心魔!
胡說八道的吧!!
朱元璋家裡,八輩貧農啊,祖祖輩輩都是種地的,對土地上的事兒,甚至比行軍打仗更加熟悉。
上萬斤是什麼玩意??
要知道,這時候大明的糧食產量,就拿水稻來說吧,能有個畝產四五百斤,那都是了不起的大事,得要趕上好年景,風調雨順,還得是行家裡手的莊稼把式,才有可能達到。
這樣的畝產量,放到任何州縣,那都是要轟動一時,甚至要給戴上大紅花的!
尤其這些日子,朱元璋跟一票朝廷重臣,深入研究秦楓搞出來的那個灌溉改良技術,對這裡麵的數據細節更加熟稔,幾乎閉著眼睛就能說清楚。
就算加上新技術!
畝產從四五百斤,能提升到一千斤以上,那都算是神仙幫忙了!
咬咬牙,不要臉地給再翻一倍,那也不過兩千斤!
現在,秦楓說,有種叫“土豆”的東西,能達到畝產上萬斤?
而且不挑天氣?
瘋了吧!
這還不是胡說八道?
倘若不是秦楓之前已經無數次顯露出堪比神祇的奇跡,這種妖言惑眾的話,早就推出去砍腦袋了。
什麼糧食,能畝產萬斤!
這東西就彆說好不好吃了,但凡能果腹,對一個農戶意味著什麼,對一個國家意味著什麼,朱元璋比誰都清楚!
老百姓能吃飽,那就是國泰民安!
他自己就是個例子啊。
但凡不至於餓死,誰閒的沒事去造反玩,嫌命長嗎?
土豆!土豆!
朱元璋被這個神秘的東西,快折磨出了神經衰弱。
可是!
隻恨那秦楓語焉不詳,隻是在心裡隨便嘀咕了幾句,朱元璋能得到的線索,也是斷斷續續的。
隻知道:土豆、鄭和、太監……這幾個有限的關鍵詞。
所以朱元璋早在一個月以前,就把聖旨發了出去!
在全國範圍內,尋找姓鄭的人家,最好是那種打算把孩子送進宮裡當太監的,重點考察!
現在一個月過去了……
朱元璋收獲了一大群姓鄭的小太監,大部分都是剛割的,聽說皇帝迫切需求,那自然要引刀成一快,說不定就能飛黃騰達呢。
該死啊!這些廢物,膽敢如此欺君!
朱元璋人麻了,這要是都收到宮裡來,以後喊一聲“小鄭子”,還不得應者雲集?
關鍵是,人家秦楓當時說得明白,這個鄭和,這時候甚至可能還沒出生,怎麼可能是已經七八歲甚至十幾歲的孩童?
也怪自己,聖旨上沒說清楚,導致大明多了一批小太監,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卵都沒了!自然沒卵用!
此事……不能如此簡單粗暴,不然恐動搖國本……
朱元璋無奈,但又對那個土豆實在是放不下,便又寧可拋下繁重的朝廷大事,時不時就溜到淳化縣,借著瞎眼老爹這個身份的掩護,混在縣衙門口看熱鬨的老百姓人群裡,偷聽秦楓的心聲。
一來二去的,倒是跟當地百姓混得熟了,也從百姓口中得知了秦楓灌溉法的妙處,真可謂是有口皆碑,不由得對秦楓的本事更加深信不疑。
自然,土豆的存在,也就從側麵得到了證實,更讓朱元璋勢在必得了。
但是秦楓太可惡了!
不論毛驤想了多少辦法來試探,都沒法引出朱元璋想聽的心聲,這還不好直接問,隻能是隨緣慢慢等。
這一日,扮作瞎眼老爹的朱元璋,又跑到淳化縣,跟幾個熟悉的老鄉混在一起,一邊議論著鄉裡的大事小情,一邊聽縣衙裡的熱鬨,倒也自得其樂。
忽地,遠處傳來吵吵嚷嚷的聲音。
“走!去見縣太爺去!”
“踩壞了咱的莊稼,就想這麼走了?門兒也沒有啊!找秦大人去給評評理!”
“好大口氣!秦大人都不放在眼裡?老兄!希望你到了縣衙上,還這麼嘴硬!”
“哼!騎個馬就了不起了?屁!無非就是有幾個臭錢!”
“凡事抬不過一個理字!咱們縣太爺,自然會秉公斷案!”
嗯?
朱元璋雖然裝作瞎眼,卻可以用手掩飾著,悄悄把眼睛睜開一條縫隙,看一群農人,推推搡搡著走向縣衙。
再看被推搡的那人,衣著光鮮臉色憤怒,他居然認識!
這不是咱的外甥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