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東瀛、中亞、東南亞、中東、歐洲、南美、北美都有了大清銀行的分支,多達數百家之巨。
而大清銀行的存款總量,也短時間內就增長到五十億文銅錢、十億兩白銀、五千萬兩黃金的水平,著實讓財政部大吃一驚。
沒想到開銀行這麼賺錢,一下子給國庫增加了這麼多現錢,而付出的不過是成本隻有不到一文錢的紙幣而已,當真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不過項南知道這些錢不是白來的,它代表著百姓對朝廷的信任。如果執政者不能善待這份信任,濫發貨幣導致貨幣巨幅貶值,無數百姓的財產化為烏有,那就真的是造大孽了。
所以銀行雖好,項南還是提醒自己的兒子們,切莫貪一時之便宜,而釀成大錯。須知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而到了這一年,從漢口到天府,從金州到大理,從萬象到新德裡的三條橫向鐵路都陸續開通。
如此一來,四巛、滇南以及天竺三地,都能與中原緊密相連,貨物進出和人員往來都大大方便了。
像天竺產得稻米、香料、棉花、小麥、金礦、銀礦、銅礦、寶石等,都可以通過鐵路源源不斷送入中原。
四巛、滇南的物產也是如此。如果沒有鐵路的話,貨物運輸成本是很高的。好像茶馬古道,一包茶、一包鹽都是好東西。
如今通了鐵路,很多商品可以出入,對提振當地百姓的生活都是極好的事情。
最關鍵的是,三條鐵路建成之後,青藏算是徹底被囊括其中。四麵都被鐵路網包圍,從此之後,可就再也割不斷了。
……
不過到了這一年,如懿的身體開始變差了。
說起來,她今年也六十四歲了,雖然這一輩子養尊處優,沒有受過什麼罪,但是這麼多年在宮中也多操心受累。
尤其琅嬅死後,她繼任皇後,偌大的後宮都由她打理,不辛苦是不可能的。尋常老太太五十五歲退休,就開始在大街上扭秧歌了。
如懿六十四歲,還要處理後宮事務。就算有海蘭、意歡等人輔佐,終究也不是一件輕省事,因此她的身體開始逐漸變差,添了一些咳嗽、頭疼、失眠的毛病。
項南見狀,也為她開了藥,但是終歸是治標不治本。她的身體還是在不斷惡化下去,估計離去世也就兩三年時間了。
眼見於此,項南也不禁加緊了對未來的部署。
他又新編了十幾種教材,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工、機械、建築、經濟、軍事、農業等諸多學科,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隻要將來華夏學子根據他的教材學習、研究,那麼華夏的科技,至少還能再領先二百年時間。
除了留下教材之外,項南還推動了三項大工程。
一是京城的改造工程,全京城重鋪道路、建下水道、安裝電線、電燈等等。他要弄一個現代都市的樣板,給後麵的子孫們瞧瞧,讓他們知道該如何帶給百姓更好的生活;
二是全國鐵路網的貫通。之前,項南已經在中土建立了四條主要鐵路,分彆是東北、東南、歐亞、亞歐四條。另外還有川漢、滇貴、新鄭等幾條橫向鐵路。
接下來,項南準備市市通鐵路,尤其是直隸、中原、江浙、兩湖、兩廣等人口比較稠密,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
市市通鐵路之後,就會連成一片緊密的鐵路網。到時候,人員往來、貨物運輸更加頻繁,也會更好的提振經濟,令這一片區域達到新的巔峰。
如此一來,有了這一大片根據地,哪怕將來歐洲、美洲等地出事,也不至於大敗虧輸,毫無還手之力。
三是在黃河上建一座水壩。這樣一來,可以有效的治理黃河,從根本上解決曆年水患的問題。
他希望這三件工程,能在如懿去世之前完成,最不濟也應該在她走前啟動。因為在她走後,他也要離開了。
如果這幾項工程啟動不了,到時候就可能因為耗資太大,而被新皇取消。到時候,大清的發展或許會陷入停滯也說不定。
……
因此接下來的時間,項南一直都在忙這些事,而且還下旨封了三阿哥永琪為太子,為扶他上位打造基礎。
見到永琪晉為太子,眾阿哥、眾王公、眾大臣都吃了一驚。誰也沒想到,竟是三阿哥勇氣當了太子。
要知道,永璜、永琮、永璉三兄弟是先皇後琅嬅的兒子,算是嫡出,而四阿哥永璂則是現皇後如懿的兒子,同樣也是嫡出。
相比起來,永琪的額娘海蘭,當年入府時不過是繡女的身份,父親還是一名被罷官的筆帖式,因此位份極低。
所謂子憑母貴,海蘭的身份,彆說跟琅嬅相比,就算跟已經落魄的如懿比,都還差了一大截兒。
因此誰也沒想到,居然會是永琪當了太子。
“原來皇阿瑪不是詐我,他果然想立三弟做太子。”永璜忍不住呢喃道。
幾年前,他就曾看過項南寫得遺詔,上麵寫傳位給三皇子永琪。因為當時項南立刻現身,抓住了他忤逆之舉,所以他便以為那封遺詔,不過是引蛇出洞的計策,並沒有當真。
但是如今,項南還是封了永琪做太子。而自己既是嫡子又是長子,身份之尊貴,可謂天下無雙,沒想到最後被彎道超車,讓他真是鬱悶不已。
但儘管鬱悶,他卻也不敢表露出任何不滿,反而還要恭喜賀喜自己這位三弟。
原因很簡單,項南不是好惹的,出了名的鐵麵無私,翻臉無情。
一年到頭的殺貪官、除惡霸,司琺部一年勾決的人犯超過萬餘人,抄家、流放的更不知多少,如此嚴刑峻法,讓所有官員都戰戰兢兢,唯恐辦事不力被發落。
他就算是親兒子,也曾被囚禁宗人府,如今又哪裡還敢說話。
眾王公、眾大臣自然更沒意見,紛紛跪拜叩賀,皇帝立下儲君,社稷後繼有人,實數大清之福,百姓之幸。
本章完